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2019-12-25刘鹏程张达盼刘玉卓唐丹
刘鹏程 张达盼 刘玉卓 唐丹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增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影响因素与高校责任感培育问题,通过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增强高校责任感培育认知、创新责任感培育培养模式、强化责任感培育实践教学等路径的提出,实现高校在新时代有效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 019.11.0003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11-0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推进,青年大学生逐渐起到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以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政治修养与思想觉悟,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因此,高校需要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意义
(一)增强学生道德修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属于学生行为导向的重要影响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起到指导、调节与控制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这一基本社会规范,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在社会关系中能够利用责任感价值标尺进行处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责任感对基本的道德语言与价值判断进行掌握,从而利于学生在社会中实现稳步发展,使其为长久维护社会治安贡献力量。现有高校教育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将利于学生形成责任心,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与社会,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是学生从懵懂走向稳重、成熟的过程,因此,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展现优秀的青年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顺应党的号召,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需要首先肩负起新的历史任务,解决新的历史矛盾,以白身社会责任感影响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其有效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按照新时代要求,在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保障。当代大学生需要在具备专业文化知识与创造力的基础上,重视自身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高校教育的帮助下,使大学生形成社会意识、民族意识与担当意识,从而促进白身理想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其参与社会主义事业中,使学生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白身力量。
(三)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在整个社会中,青年大学生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谐、民族未来以及国家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而学生群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学生需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则,履行自身社会责任,以自身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序进行。在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促进社会和谐、助力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青年公民,有义务承担维护国家形象的任务,以社会责任感驱使自身产生维护社会安定行为,进而做到有效维护国家形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一)学生生活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这种优质的生活环境中,尤其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其不能感受生活的艰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各方面能力,但是在学生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可以发现大多学生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自身责任感的养成。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其接触挫折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抗压能力弱与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并且不具备处理实际事情的能力,面对诱惑缺乏坚定信念,欠缺吃苦耐劳精神,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责任教育
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将会限制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與发展。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高校教育重视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以自身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就业为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等。这些虽然是高校教育在近年来已经做出的积极变革,但是还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高校需要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新型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实际教育工作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培育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白身社会责任感,发挥自身教育因素影响功效。
(三)家庭责任教育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限于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教育,家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新时代下,大多学生家长思想比较进步,能够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意识,这样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白身形成社会责任感。但是还有部分家庭的家长教育模式是溺爱式与专制式,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出现自私、独断与蛮横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专制环境下长大的学生,缺少关爱与温暖,整体表现出懦弱、胆小问题,社会责任感意识比较薄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形成自身社会责任感,并影响未来接受到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教育。
(四)网络不良环境
新时代背景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发达的网络技术与丰富的网络信息,使网络突破时空限制,延展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网络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与开阔的空间,造成学生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对现实生活问题进行逃避,影响学生坚强人格的形成。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含有大量的不良信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因此,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偏差或者使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误解。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虽然给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危机,因此,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重视网络不良环境这一影响因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问题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高校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多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从学生思想观念层面分析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发现,大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现在重视实用主义,忽视理想信念。我国社会转型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虽然主流整体呈现出积极状态,但是部分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物质,追求倾向于实用化,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学生价值取向层面分析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可以发现学生重视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在新时代,各国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部分学生以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价值追求原则,而对于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选择了忽视,不能有效处理白身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致使自身社会责任感难以得到培育。
(二)责任感培育认知缺乏
在新时代,实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主要阻碍之一是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认知缺乏。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高校更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与技能培养,以培养学生成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而忽视了成才并不等同于学生成人。部分高校忽视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要原因,是误认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之前三观就已经形成,因此,忽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三观的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认知缺失还表现在,不能正确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一旦学生出现与社会责任感偏离的行为,就将其归咎于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与学生的家庭教育,而不能正确定位自身教育地位。即使有部分高校能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但是也仅限于将这部分教育内容穿插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通识课程,无法做到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有效社会责任感培育,影响实际培育效果。
(三)培育的方式传统单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尤其在社会发展的形势下,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量。因此,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但是整体仍存在培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问题。高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形成自身思想政治观念。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观念与知识同时具备的情况下,社会责任感也会相应地提升,这种错误观念严重限制了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方法单一主要原因是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由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情感,需要借助一定的事件与情境才能产生,因此,实践教学的缺失,会影响高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效果。
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一)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
在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首先需要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例如,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实际社会案例刺激学生道德修养提升,进而利用道德修养的隐形作用,激发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层面的道德缺失问题,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时代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播放伟人事迹视频,使学生明白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促使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会,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不再只重视实用主义,而是形成社会责任感意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努力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高校负责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价值观取向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以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的方式,将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借助雷锋精神,纠正自身价值观取向问题,促进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良性发展。
(二)增强高校责任感培育认知
面对高校整体出现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认知缺失问题,需要高校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自身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要性的认知,以新型培育理念,开展具体培育工作。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学生接触到的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白身条件因素影响,但是学生进入高校校园后,其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就转变成高校教育。因此,高校教育需要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培育认知,正确定位自身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重要地位,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例如,高校可以在增强自身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过程中,认清自身不同于培训机构,加强自身教育顶层设计,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投入,以充足的经费与完善的制度保障,践行新型教育理念,从而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还需要通过加强建设师资力量的方式,实现自身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加强。例如,高校可以联合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共同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在学生生活与学习层面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高校培育认知增强成效。
(三)创新责任感培育培养模式
高校通过创新责任感培育培养方式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需要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例如,高校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可以借助新时代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责任感相关教育素材,并将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专业课教学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比如,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理科学生,就在其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中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使学生与社会责任感学习有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而针对非理性的文科专业学生,高校需要在其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大社会责任感教育內容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白身拥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情感得到增强。高校创新社会责任感培育模式也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比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课程的同时,以微课、翻转课堂、互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质量,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
(四)强化责任感培育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社会责任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体现,因此,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例如,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需要首先清楚学生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切合其生活经验的实践教学。比如,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意愿,进行自主性选择参与活动。如,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可以参与为山区学生筹集捐款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借助自身优势更好地完成志愿者活动任务,从而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高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当地名人故居进行参观,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先人精神,使学生通过名人事迹的学习,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自觉产生社会责任感表现行为。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比如,邀请关工委老教师为学生讲述自身经历,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认同,从而促进学生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社会维护行为。
五、结语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需要高校清楚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结合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分析现有教育问题。高校需要通过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增强高校责任感培育认知、创新责任感培育培养模式、强化责任感培育实践教学的措施,使社会责任感相关教育内容得到深化,从而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更好地融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参考文献]
[1]孔晶晶,刘一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探究[J].品牌研究,2018( 04).
[2]张华春,季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03).
[3]冯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拓展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20).
[4]慕春梅.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 35)
[5]梁雪.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 15)
[责任编辑:周海秋]
收稿日期:2019-03-22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辅导员视角构建‘志愿精神理论体系化,推进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活动常态化研究”(项目编号:SDS2-2019-085)。
作者简介:刘鹏程(198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沈阳药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达盼(1987-),女,辽宁昌图人,沈阳药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玉卓(1989-),女,吉林四平人,沈陽药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唐丹(1982-),女,辽宁丹东人,沈阳药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