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存异”观照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2019-12-25刘炜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翻译策略异化

刘炜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遗产英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质属于外宣英译。翻译应力求在语篇结构上“求同”,即遵循译入语读者的心理认知及阅读习惯,对于最具文化特质及代表性的文化因子,应力求“存异”,即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凸显中国异质文化的精髓,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英译    翻译策略    异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增长和中国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传承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维护中国传统文脉和文化基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及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更有利于促进各种文化和文明间对话的“多语并存、多元互补、和谐共进”[1]。就其本质来说,非遗文化翻译属于外宣翻译,目的在于传播异质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发展。非遗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因子进行译介,在照顾外国读者认知和阅读习惯的前提下凸显中国特色。

总体来说,非遗文化翻译策略应以异化为主,灵活运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注等方法,结合编译、摘译,在非遗文化翻译中做到“求同存异”,既要使源语文化融入译入语中,增进目标语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又要保持他们对源语文本的好奇心。

1.语篇翻译上“求同”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在语篇结构和行文上存在较大不同。在翻译时,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的逻辑和形式,灵活运用编译、摘译等翻译方法,提高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体验。

原文: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石邮村的傩舞班是归属于吴氏家族的“家产”。傩舞班自明代传入石邮村以来,他们的傩舞只为村中的吴姓服务,全村近300户人家,共12个姓氏,①吴姓为其中的大姓,占到九成之多。吴氏家族对傩舞班的管理异常严格,绝不允许出村为外姓人服务。正是因为石邮村这种独特的管理制度,使得其他文化对它的冲击几乎为零,因此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基本上接近于傩的原始面目。该村的行傩活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距今近六百年。②

笔者试译:In Shi You village, Jiangxi Province,Nuo opera can be traced back to Xuande period in Ming Dynasty about 600 years ago and is closest to its original form, owning to its unique management. Unlike other places, The Nuo opera troupe in Shiyou village is deemed an exclusive “property” to Wu-surnamed villagers, who make up 90% of the total households there. They made it a rule to prohibit the troupe from dancing for other villages, thus keeping the Nuo opera here unaffected by other cultures or operas through the passage of time.

在翻译时译者应突出南丰傩戏区别于其他地方特色傩戏最大的特色。翻译时,需对语篇进行重新整合,调整原文语篇结构,笔者对②进行了前置,使其符合目标语语篇模式和目标语读者阅读思维习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对于非文化核心信息,可以一笔带过,如文中①在翻译时可略去不译,更好地突出语篇核心信息,强化南丰傩舞的独特魅力。

2.文化因子力求“存异”

非遗的英译涉及大量文化信息处理,在提倡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译者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性,不过度屈从于译入语文化,灵活运用音译、直译、意译与文内注结合的方式,在尽可能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提高译入语文本的可读性,帮助外国受众理解、接受,甚至传承和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联合国倡导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2]。

2.1音译加文内注

音译能很好地保留原语的异域特色,文内释照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对原语语词进行音译,将有关文化缺省的补充信息放在注释中。

原文:赣傩仪式沿袭古礼,有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基本程序。“搜傩”是整个仪式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

笔者试译:Originated from primeval time, a typical Nuo rite consists of four procedures, namely: Qi Nuo(the opening ceremony); Tiao Nuo (Nuo opera to show piety and to pray for good luck in the next year ), Sou Nuo(going from door to door to dispel evil spirits), and Yuan Nuo(the closing ceremony), among which Qu Nuo, or the dispelling part, is the highlight. Wearing formidable masks, and with “weapons” in hands, these Nuo dancers would patrol from door to door to expel demons and devils, leaving no households unsearched.

原译对于“起傩、演傩、搜傩、圆傩”这四个傩仪的关键程序均作直译,尽管忠实于原文,若分别译作“starting Nuo,performing Nuo,seeking for Nuo,circling Nuo”不利于译语读者理解接受,甚至很有可能造成文化误解。尤其用“seek for” 对应“搜”,意思大相径庭,非但不能起到正确的交流,反而会造成文化误解。笔者认为,这四个词语相互关联,易用音译加文内注的形式,既保留傩文化仪式文体特点、传递傩仪内涵,又不会损害异语读者阅读体验和对译本的接受,是实现有效译介的常用策略。

2.2音译加直译

原文:傩仪是傩的基本形态。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后几天结束。

笔者试译:Nuo ritual, or exorcising ritual, is characteristic of Nuo culture, running from the 1st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till the end of Lantern Festival(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无论是《论语》《礼记》还是《辞源》《辞海》等辞书诠释,均将“傩”视作“驱逐疫鬼”的仪式,但对“傩”字本身的解释皆语焉不详。将这个本身词义来源都有待商榷的词语直译成”Nuo”而不加任何解释说明,恐怕不利于异域读者对傩仪社会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因此,在翻译“傩仪”时,用意译“exorcising ritual”进行解释说明有利于异语读者对傩文化因子的理解与接受。

2.3意译

著名翻译家乔曾锐在《译论》中对意译的界定是:“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与原文相同或者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通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3]

南丰傩舞《双伯郎》是每年都要表演的固定傩戏,若按其字面意思,翻译成Two Brothers,则不能突出其描述主神的特点。事实上,双伯郎演绎的是中国道教中著名的两位天神哪吒和有着二郎神俗称的杨戬,这两位天神都是法力无边、骁勇善战的,而戏中则突出这两位天神的兄弟情深。因此,不妨用意译“brotherhood”传递出傩戏的主题,简洁而扼要地点明其主旨,传递出传统傩文化对平等和睦、和平共处的追求和崇尚。

2.4音译加意译

例如下面这一例:

原文: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

译文:Nuo god and goddess are spouse, who are worshiped in Nuo altar in Hunan, Hubei, Sichuan, Chongqing, Guizhou,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笔者试译:Nuo Gong the Grandpa and Nuo Po the Grandma are a deity couple worshipped in Nuo altar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Chinas Hunan, Hubei, Sichuan, Chongqing,  Guizhou,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or cities.

在儺文化中,傩公傩婆被奉为人类始祖,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为人类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凡事兴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4]。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祇,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英语中的“god”和“goddess”容易让人联想到受难的耶稣及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若将“傩公傩婆”英译为“Nuo god and goddess”,不免有基督教或希腊神话比附之嫌,不利于傩文化的内涵彰显和文化身份的确立,若译成“Nuo Gong the Grandpa and Nuo Po the Granny”则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一方面,grandpa和granny本身给人以亲近之感,符合傩公傩婆这两个神祇在中国民间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其二,grandpa和grandma暗合了傩公傩婆作为中国傩文化中始祖神的地位,能够更好地传递出这个词蕴藉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突出中国傩文化因子的异质文化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译介要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存异”的关系,在语篇结构、行文习惯上向译入语文化趋同,提高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体验,在文化特色因子的翻译上要求异,激发译入语读者的好奇心,加快非遗文化在国外的“本土化”进程。离不开中国相关传播机构与国外翻译专业人士的密切合作和广泛交流。目前,中国的一些出版社和媒体正成功地走出去,完成非遗文化在国外的本土化,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合作,由操译入语语言的编辑负责审校关于中国的英文图书。可以说未来中国非遗文化的世界化进程中,一定会有更多东西合作、中西合璧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刘和林.中译外与文化多样性构建[J].中国科技翻译,2012(2):45-48.

[2]陈芳容.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3):64-69.

[3]乔曾锐,主编.译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0:244-291.

[4]黄清喜.石邮傩的生活世界——基于宗族与历史的双重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课题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江西省傩文化英译研究》,课题编号:YY17223;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间傩舞文化研究》,课题编号:15BE058。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翻译策略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