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信用环境的企业融资差异的研究
2019-12-25操胜
操胜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2-2017年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原始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该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银行和供应商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处于信用地区良好的企业以及行业内优势企业提供信贷和商业信用。在外部信用环境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企业应更加注重自身的“硬实力”建设,增加自己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注重信用水平和品牌效应,从而增强自己的融资能力。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地区的信用环境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信贷歧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023-03
一、引言
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融资方式,商业信用受到学术界的大量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商业信用的融资作用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不完善影响信贷配给的情形下,企业可以通过上游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来获得替代性的融资(Petersen and Rajan,199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可以用上游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来向银行传递该企业质量的信息,从而便利其获取银行贷款。
由于我国大多数的银行都是国有性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是银行的信贷决策会受到政府指令的干扰(La Porta et al.,2002),因此在放贷方面银行会对非国有企业产生信贷歧视,从而加大这类企业的贷款难度。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具有政府作为其隐性担保方,它们在与上游企业进行交易时也会更容易获得对方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大型企业与国有企业类似,这主要得益于它们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提供的隐性担保。同时,企业所处地区的外部信用环境是社会資本发挥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由于这些资本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企业之间都足够地相信对方。
基于此,本文结合了企业的产权性质对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进行了差别分析。主要是通过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进行地区异质性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征信体系的完善是否可以解决私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即信用环境的建设是否能够缓解“信贷歧视”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商业信用在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中被广泛使用,是目前企业间重要的短期融资手段之一。其使用量的大小与供需双方的市场与还价能力紧密相关。从供给角度来说,根据商业信用的市场竞争理论(Fisman,2004),商业信用是一种供应商的市场竞争手段,在供给市场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以通过增加商业信用的供给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多地获得订单。而从需求角度来说,买方市场理论(Fabbri,2010)认为商业信用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可以获得上游公司更大的优惠政策,同时利用商业信用更有效地获得供应商的流动性支持。
对于发放信用的主体(供应商或银行)而言,企业的自身优势以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也是提高信用配给额度的重要条件之一(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环境尚处于建设阶段,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就导致了弱势企业相对缺少维护自身信用评价的意识,不重视财务信息、品牌声誉等这些信息的信号作用,一些不良信息的披露会影响信贷供给人对借款人的不信任[1],从而更倾向于为优势企业提供贷款。在这些信号作用中,有直接信号传递方面的影响,如在企业向银行申请信贷时,其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财务状况来传递该企业质量好坏的信号,这些财务信息包含了反映借款企业的营业状况与盈利状况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等,银行可以结合该企业在贷款银行开设的账户来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间接信号传递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的方式来向客户传递其产品质量和财务状况的信息。
而在我国,各地区间的信用环境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信用环境水平较差的城市中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使得借款人的贷款难度高于信用环境好的地区。与大企业相比,恶劣的信用环境水平对弱势企业申请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融资的反向影响更为显著[2]。因此,在信用环境不好的地区,弱势企业更难获得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或通过商业信用进行短期融资。但是根据之前的政府隐性担保理论,国有企业在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是否还会被放贷方所青睐呢?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在外部信用环境较差地区,银行和供应商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分配信贷额度和商业信用。
三、样本、数据及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2012-2017年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原始样本,在剔除了金融类、地产类企业后,共获得了10325个有效样本。为消除变量的异常值,本文将对各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所用的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来自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官方网站。
与国内外主流研究一样,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商业信用融资(TC)用应付账款与应收票据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来表示,银行信用(LOAN)我们用银行提供的企业当期的贷款金额与营业总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将用净商业信用(NCR,即以应付款项减去应收款项然后除以当期收入标准化)来作为衡量商业信用的替代变量,同时,银行信用的替代变量(SBC)本文将用企业的短期借款与企业营业总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被解释变量中,国有股权(STATE)用公司国有股的持股比例来衡量,地区的外部信用环境质量本文将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来衡量。企业的市场地位采用营业收入占同行业总营业收入的份额(MP)作为代理指标。其余控制变量包括:代表企业融资能力的现金流充裕度(CF),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流动资产周转率(VOLCA),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企业所持有的流动资产数额会直接影响其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资产负债率(LEV)为企业总资产与总负债的比值;企业的固定资产率(PPE)定义为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企业成立年限(AGE),本文用其成立年限的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的规模(SIZE),用企业当期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二)模型设计
其中,i、t表示第t年第i个公司。TC代表企业当期商业信用的使用量,MP为企业的市场地位。同时加上了企业的规模SIZE,现金流CF,资产负债率LEV,年龄AGE,流动周转率VOLCA,固定资产比率PPE这6个控制变量。为了检验假设,即信用环境的发展对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影响,由于难以界定信用环境好坏的临界值,本文先用商业信用环境排名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地区排名处于前30%的地区为外部信用环境较好,后30%为信用环境较差地区。据此本文建立了模型,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了回归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模型来检验假设。从表1的回归结果对比中可知,在外部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无论是银行提供的银行信贷还是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都明显高于全样本得到的结果,并且从结果(2)和(5)中可以看出,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比全样本得到的结果高了将近1%。
但是从结果(3)和结果(6)中可以发现,在外部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国有股权的持股比例已经无法为企业获取信贷支持提供担保作用了,虽然其系数表明此时国有股权已经开始对企业获得信贷额度产生负面影响了,但是其不具有统计上的意义。从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变化来分析,首先从企业的现金流来观察,可以发现该项指标对企业获取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已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之前的结果相悖,可能的原因是银行担心这些企业随时倒闭然后企业所有者卷款跑路。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对企业获取来自供应商和银行的信贷支持产生了强有力的显著正面影响,该系数比之前得出的结果要明显高一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这些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更加稳定一些,因为这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些资产变现,所以在此时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担保。为了节省版面,本文不再对控制不同效应条件下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但是其结果与控制了时间效应、地区效应和行业效应这一组的回归结果是类似的。
综上所述,根据对处于不同外部信用环境条件的企业进行分类讨论与检验后,本文的假设是无法被验证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供应商和银行更倾向于向具更稳定的企业(如具有较多固定资产)提供信贷服务和商业信用。
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一个新的变量来代替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量,即商业信用净值,其衡量的方法为企业的应收款项减去应付款项的差值。为此,本文将以NCR作为商业信用融资的替代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回归结果对上文得出的关于假设的稳健性检验,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同上文模型(1)、(2)、(3)、(4)相同的结论,即国有股的持股比例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的额度。而模型(8)、(9)、(10)、(11)得到的结果与前文中的几乎一致,这也证明了在外部信用环境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较为稳定的公司(比如拥有较高的固定资产)更容易获得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和来自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
五、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研究结果发现,近年来在我国的信贷供给者(供应商和银行)仍然较为相信有政府部门进行担保的国有企业,更愿意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外部信用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企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用环境水平较差的城市中,其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这无疑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作用已经被极大地削弱了,反而企业自身的稳定性能够给予它们更大的支持。而依靠于政府隐性担保论,弱势企业中的国有企业确实更容易获得来自银行和供应商的信贷支持从而获得融资。而处于优势的企业无论其是否拥有国有股权都更容易获得来自这两种渠道的融资。
本文的启示意义在于,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中,企业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硬实力”发展,增加自己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同时也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信用水平、品牌效應等带来的信号作用。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地区的信用环境水平建设,减少地区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这样才能给非国有企业提供更好的外部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凌江怀,匡亚文,信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钱先航,曹春方.信用环境影响银行贷款组合吗——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4).
[3]Fabbrid D.,Menichini A.Trade credit,collateralliquidation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3).
[4]Fisman R.,M. Raturi.Does Competition Encourage Credit Provision?Evidence from African Trade Credit Relationship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1).
[5]La Porta,Florencio,L.D.,Andrei S.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J].Journal of Finance,2002(1).
[6]Petersen,M.A.,R.G.Rajan,Trade Credit: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3).
[7]Presbitero A.,Zazzaro A.Competition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Friends or foe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