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12-25金虹霞
金虹霞
一、复习词语,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带刺的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作者笔下这带刺的朋友是谁?(刺猬) (板书:刺猬。出示刺猬图片并朗读简介)
刺猬,顾名思义,它全身带刺,只有肚子除外。因此,人们又叫它刺团、毛刺等。因为有刺,只要有敌人侵犯,它立马就缩成一团,让敌人下不了口。它和青蛙、蛇、松鼠等小动物一样,一到冬天就会冬眠。刺猬喜欢吃的食物可多啦,荤素通吃,如小昆虫、草根、坚果,甚至还有小蛇。
2. 今天,这位带刺的朋友带来了一些词语,来考考大家。(出示)
红枣 玛瑙 眼馋 惊讶 注视 猜测
恍然大悟 钦佩 摇晃 归拢 打滚
(1) 朗读词语并相机提问,这些词语分别写了谁?(红枣、我、刺猬)
(2) 回忆课文,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写了带刺朋友的一件事,那就是“偷枣”。(板书:偷枣)
【设计意图】中年级学生需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通过设计词串巩固、借助关键词语练习说话等步骤,旨在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关注文章关键信息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出示刺猬图片,做简要介绍,并与刺猬此次“偷枣”行为相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观摩“偷枣”,感受生趣
1. 感受枣之诱人。
(1) 课文的第1自然段描写了红枣,谁来读一读?
(2) 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枣树上到处都长满了枣子,枣子又大又红,看上去特别好吃……)
(3) 课文中是怎么把枣子写好的?(用上了比喻句,把枣子比喻成玛瑙)文中作者把“红枣”比喻成“红玛瑙”,充分体现了红枣的大、红及诱人。像这样用上比喻句,事物就变得更加生动、传神了。(出示红枣图片)如果是你来写,还会怎么比喻?
【设计意图】红枣的诱人,这是“偷枣”事件的引子,因此需要学生仔细品味、了解。此环节设计了比喻句的品读,让学生感受比喻的作用以及比喻句使用的适切性,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是相当重要的。
2. 捕捉“偷枣”之高明。
(1) 这么诱人的红枣,不仅引得我们垂涎欲滴,也引来我们带刺的朋友——刺猬。请同学读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刺猬偷枣的语句,圈画出来,多读几遍。
(2) (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名读)找出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写法的妙处。(板书:爬来爬去——归拢——打滚——驮着——跑去)
(3) 同学们,可不可以去掉这些动词中的任何一个?(不行,作者通过这些动词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很准确,缺一不可)
(4) 再看看这段文字,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动作的?(抓关键修饰词:匆匆地、逐个、就地、急火火地)
(5) 读到这些词,这只刺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相关的词句说说。(机灵,所有动作都很连贯;从“匆匆”等词中可以看出它动作迅速;聪明、有智慧……)
(6) 书中“我”是怎样评价刺猬的?(出示第11自然段并齐读)
(7) “高明”一词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其二是指具有独到见解,高明的人。同学们,在这里应该是哪个释义?(第一种)
(8) 哪里体现“高明”?(“归拢、打滚”等动词)
(9) 这只刺猬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其高明呢?
句1: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句2: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句3: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10) 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哪些“高明”之举?(从“慢慢地爬”“诡秘地爬向……又爬向……”“摇晃”等词中感受其有目的地去偷枣,行动有预谋,且计划周密)
(11) 请同学们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借助板书上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12) 它偷枣高明源于它的哪个特点?(全身带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在品读的过程中,提炼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寻找“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其高明”,打开学生思路,体会作者描写的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练习说话,旨在练习复述文章关键内容,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回扣课题,感受“我”情感变化
1. 同学们,此刻我们再读一下课题——《带刺的朋友》。我觉得这个题目可以改一改,改成《刺猬偷枣》,大家说好不好?(不能改。因为这是作者看到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2. 这不是一篇普通的状物文章,它是在叙事过程中展开对物的描写,这样的文章往往会蕴含作者独有的情感。读课文,找找文中“我”心理发生变化的词语。
3. 指名交流。(板书:惊讶——恍然大悟——暗暗钦佩)理解“恍然大悟”“钦佩”的意思。
4. 请同学们勾连课文,体会一下“我”内心在想些什么?(惊讶:这么美好的月夜,突然闯出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它要做什么?恍然大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树上掉下来的东西分明是刺猬。暗暗钦佩:刺猬太聪明了,没想到它有这么高明的偷枣办法)
5. 文中“我”心理发生变化的同时,情感也在变化,出示课后第三题。读读题目中的三句话,我对刺猬的称呼是怎样变化的?(板書: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称呼背后是怎样的情感?(从无好感到逐步喜欢、佩服)
6. 作者的情感变化就是全文的一条线索,把刺猬整个“偷枣”的过程串联起来,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情境性,更具吸引力,就像看一部侦探剧一样。
【设计意图】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讲述刺猬偷枣的故事,这和普通的状物文章不同。因此,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留意“我”的情感变化来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在情节推进过程中的独具匠心。同时,也为三年级起步作文做好铺垫。
四、链接作者,拓展阅读
1. 学到这儿,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文章的作者?课前有同学预习过吗?
2. 出示作家名片,介绍作者。
3. 课前,老师已经把《带刺的朋友》原文发给了大家,原文中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很多故事。谁来分享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故事?
4. 作者为什么把带刺的朋友写得如此生动、细致?(不仅要观察细致,而且要有喜欢小动物的心,两者兼具才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的环节设计在学习完课文后,不仅能让学生有认识的冲动和激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作者其他作品的好奇心。通过课前下发《带刺的朋友》原文,让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与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体现了大阅读的语文观。
五、布置作业,学习练笔
同学们,请利用周末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观察的过程,写出其鲜明的特点,记得给文章起个独特的题目,下节课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在学完课文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练笔,可以让课文在三年级起步作文中起到仿写的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