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团学组织去官僚化
2019-12-25刘邦吕慧罗锟张雨薇周润哲张一丹
刘邦 吕慧 罗锟 张雨薇 周润哲 张一丹
摘要:针对高校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官僚化现象的频繁曝光,在分析高校学生组织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揭示了这种官僚化的发生逻辑,并提出通过打通信息传递渠道、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构建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而实现高校团学组织去官僚化的路径选择,从而使高校团学组织切实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关键词:学生组织;信息不对称;去官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86-03
青年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力量,其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质量和社会评价。高校团学组织作为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在引导和锻炼青年大学生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团学组织的学生干部,他们作为共青团的关键助手和后备军,对广大团员青年更是有着突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团学建设来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层次不可避免地显得重要起来。但是近年来,关于学生干部的问题事件越来越多,许多高校中学生组织官僚化现象严重,例如“不许直呼主席名讳”、在路上看见干部必须以其等级问好、学生会主席配7名“主席助理”等等,因此在团学组织中推行去官僚化的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十分必要。特别是2018年10月,多所高校联名发起《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自律公约》,倡导恪守学生本分、扎扎实实做事、摒弃庸俗习气等六条守则。在此背景下研究团学组织的发展路径,探讨如何更好地去官僚化,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整体学生,增强其能力,探究团学工作在青年团员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组织运行现状
学生组织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是广大学生利益的忠实代表和维护者,是学生和学校各部门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与繁荣校园文化的舞台和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学生组织的运行呈现出几种典型的特征。
(一)“金字塔型”组织构架
高校团学组织作为服务广大学生的平台,因学生人数的庞大以及管理教师人数较少的矛盾,其地位进一步凸显。同時,团学组织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构成状况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高校团学组织的架构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状组织体系,从校级学生组织到院级学生组织,以团委、学生会为例,绝大多数纵向分为主席团、部长、部员,人数依次递增,横向根据职能和分工分为组织部、传媒部等13个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发挥所长。此种金字塔状组织体系的权力会随着人数由上至下的依次递增而产生权力分散,即人数越少,权力越大。
(二)“由上至下”的信息传递形式
高校学生组织向上对接学校或学院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向下则融入基层学生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1],而这也离不开团学组织学生干部既作为学生又作为学生干部的双重乃至多重身份。比如在开展活动或发布任务时,信息通过“学校——学院——学生”的传递模式,由上至下,层层下达。这种模式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并且难以逆转,部分高校通过设立意见箱等形式接受学生群体反馈,尝试改变其“单向性”,但也收效甚微。
(三)日常运转
经调查发现,学生工作的角色身份很容易被带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即脱离工作状态时,学生干部的身份依然存在。某高校甚至出现“杨主席是你能随便艾特的吗?”的不当言论,不允许称主席为学长等也时有耳闻,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生组织官僚化的严重性和整治学生干部作风问题的迫切性。
简而言之,高校团学组织类科层制的组织特征,一方面有利于任务的高效布置和完成,另一方面又由于对体制的一味模仿,部分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过度强调与自我身份的符号化,使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原来平等的关系发生倾斜,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原本学生工作正常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逐渐被身份符号异化为虚荣心、自大自满等不良情绪,更有甚者,摆官腔、强制命令、过度的优越感在高校学生组织中屡见不鲜[2]。
二、高校团学组织官僚化的发生逻辑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而具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这种不对称是由于自身岗位、工作内容、接触面不同而产生,并且会导致信息接收时间和所接收到的信息量、信息准确度不尽相同,会引起的逆向选择现象和道德风险问题[3]。也正因为高校团学组织有着金字塔状组织体系、“由上至下”的信息传递形式等类科层制构架,使得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高校团学组织官僚化发生逻辑的分析有据可行。
(二)信息不对称表征
1.设计者与参与者
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教学管理的促进者、教师教学的主评者、基层学生的联结者以及学生利益的代表者[4]。
研究表明,高校目前开展的社团活动存在设计和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契合度不高,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主客体互动性等问题[5]。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顺理成章也就成为高校各类学生活动的重要设计者,也可理解为游戏的创造者以及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他们为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比赛、文艺汇演等各项活动,为保证活动任务的出色完成以及考核验收合格,他们从活动的角度完善细节,提高活动参与率、影响力,加深活动意义,这样无疑就增加了对资源的使用权限。而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基本不太可能的,因为普通学生更多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他们按照设计者创造的游戏、设定的规则进行活动,很少去深层次思考活动的指向性,也很少诉求改进活动,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诉求等,一方面这些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得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这种限制又会反过来固化这种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地位身份。
2.信息资源非对称性流动
信息传播具有真实性、可传递性、共享性特点。学校为任务信息的发布者,学生为信息传播终端的执行参与者。信息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手之人越多越可能导致信息的弱化与失真,以至于信息传播的最底端接收到的信息多半是层层筛滤、消化与整合的最终产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文件通知无法原文直接下发的时候,信息的传播往往会由于不同的信息传播者对信息的不同理解使得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无法得到保证。所以,鉴于学生人数众多,为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弱化和低覆盖,由学校一对多的直接传递,难以保证信息的可及性和真实性,反而造成不易落实的问题,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工作相关信息需要以学院为依托,一层一级将任务信息下达。同样地,逆向信息反馈也存在类似的不对称。这种类似一层一级的传达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的往往也就是那些团学组织的学生干部,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干部天生地有着对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一旦出现异化,也就成为其权力的来源。
(三)官僚化的关键着力点
据调查,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无一不经过层层考核与面试,优中选优,并且为学校学院党委、老师、学生所认可与接受,成为学生中的代表者、领航者、服务者,但如果自身素养不达标、个人立场不坚定,加上长期存有过度的优越感,易自我膨胀滋生骄傲、自满等不良情绪,服务者就容易异变为“学生官”。
1.数量不对称
从数量上看,相较于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可谓凤毛麟角,使其易衍生出各方面优于他人的错觉。部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谦逊精神的学生干部在长期的优越感中,常常容易滋生出高人一等的自大、自满等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外化于行。一方面原本明顯的金字塔状组织体系使得权力向少数位转移,另一方面这种数量的不对称,使得原本少数位占据的权力越发集中在少数学生干部手中,如此这样,一方面学生干部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容易让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其他学生之上,另一方面这直接就与为同学服务,在奉献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树立形象,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初衷产生偏离。如此长期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团学组织官僚化的倾向。
2.位置不对称
学生干部因其既是学生又从事学生工作的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同样作为学生身份存在的其他青年学生无法比拟。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由于作为团学老师的得力助手,在日常的评优评先中占据优势地位,加之他们通过整体把控、统筹安排、切身执行使得团学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如此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的双重评优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认可与称赞,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直接就使得其自发主动产生出与普通学生的距离感,觉得自己身居高位,如此便引起自我膨胀,呈现出自大、自满等不当表现。
3.受培养力度不对称
在老师的信任与栽培下,学生干部所掌握的“内部”信息通常比普通学生快而多,同时他们参与校内外的活动、培训等机会也比其他普通同学多,例如评奖评优、活动举办等他们是有着固定优势的,也正是因为学生干部受到锻炼的强度、资源分配比例都优于其他普通学生数倍,相较之下他们也就容易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但过度的安全感在荣誉与利益的刺激和催化下,逐步异化为有恃无恐的官僚做派。一旦学生干部责任感不强,功利心较重,受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顾及到自身利益,便易在利益面前“搭便车”,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又称“败德行为”)[3]。
4.信息传递方向不对称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前者对于学校、学院信息掌握了解程度大于后者,而相反,对于实际落实情况,后者的把握度和体验感却更清晰,但是,权力在前者不在后者,加之信息反馈渠道缺少,行使权又受到中间人的制约,使得普通学生对任务的执行、落实情况的反馈信息有时并不能很好地传达至校院决策层面,从而出现反馈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干部无法及时调整工作量、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被认作形式主义、官僚作风,从而受到学生的抵触。
三、高校团学组织去官僚化的途径
(一)打通信息传递透明渠道
高校学生组织应尽可能打通青年学生信息传递渠道,开拓多元的交流通道,并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传递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实现信息传递的公开透明以及信息解读的一致性。同时,要努力构建“提出问题——成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体框架,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式,完善组织体制。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传统模式,加强学生组织与普通学生群体信息的沟通与平衡,让双方能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决策。
(二)强化服务育人意识
从指导老师到各级学生干部,需层层引导正确的服务意识,站稳立场做服务者而非指挥者,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提升自身素质,坚定个人信仰,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学生组织去官僚化。在学生组织中建立学生干部培养机制,通过严格选拔、精心培养、全面考核,提高学生干部个人素质,重点关注其“质量”而非“数量”,精简人员,加大培养力度[6]。
如今大学生普遍是共青团员,但团员意识参差不齐,部分团员先进性较差、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需要团学工作的引领,让思想更加成熟;需要团学组织切实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使之能在基层团组织建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大学生创业、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成绩,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生干部虽然有着身份的特殊性,但也是从学生中选拔产生,归根到底,学生身份才是他们的主体身份。因此,学生干部一方面要做好团学老师交办的各种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应积极融入学生群体,这种融入是不带任何角色扮演的融入,如此才可能实现工作学习生活等多赢。这无疑也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即把握实际落实情况,切实了解大众意见,走“群众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减小理想构架与实际操作的差异程度,实现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零容忍”。
(四)构建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
学生干部之所以与普通学生产生不同,一方面是由于体制架构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普通学生话语权的不够重视,总是依靠各种代表的形式,而这种代表很大程度上就拉大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距离,因此通过构建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得广大学生群体的意见诉求有向上的反馈渠道、反馈意见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反馈成效得到认可称赞,如此才可能打破信息资源优势产生的话语权力垄断。
四、结语
高校团学组织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机遇,但是高校团学组织从来都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也就是说锻炼学生的方式除了团学组织,其他方式也可以。官僚化之所以出现,正如马克思对于劳动异化的解释以及韦伯关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的观点。学生干部落脚点是学生而不是干部,只有从团学组织架构、信息传递、地位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完善,才有可能使高校团学组织真正成为抓手,才能切实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也才有可能使广大团员青年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研究[J].汉字文化, 2018(15).
[2]董磊明,柯涵,李欣灿.高校学生会干部身份符号的自我塑造[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
[3]平娜,刘思羽.基于学生管理角度下高校师生信息传播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教论坛,2018(25).
[4]李春梅.论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具体领域的角色定位[J].都市家教,2017(11).
[5]谭忠毅,乔力广.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9).
[6]陈东升.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建立及优化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