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楚简(二)补释
2019-12-25俞绍宏
□俞绍宏
一、《子羔》
子羔曰:“如舜在今之世则何若?”孔子曰:【8】①“【】”中的数字为楚简号,下同。本文所列各条简文释文系综合了学者意见,具体可参笔者《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二册相关篇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亦纪先王之游道,不奉觯,王则亦不大汴(变)。”【7】
整理者以为“先王之游”指先王巡狩之事,“道”属下读[1]。李锐以为简8第二个字读“记”,“亦记先王之游,道不奉觯”疑与古代天子巡狩之礼有关[2]。陈伟以为简8第二个字读“纪”,记载;“道”属上读;“游”,行[3]。廖名春以为简8第二个字释读“纪”,纲纪、法则;该句是说,假如舜在今之世,他也会以先王所行之道为纲领[4]。李学勤以为简8第二个字释“纪”;“则”,法,常;“大”后一字释“汴”,疑读“变”;文断读为“亦纪先王之游道不奉,废王则,亦不大变”[5]。裘锡圭以为读“纪”,治理、整理。“由道”,经由。“纪先王之由道”,把先王治天下所经由的道路,亦即治天下的方法,整理出头绪来,以便人们遵循。“大”后一字释“”,疑“大”读“大仕”。《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为令尹之类大概就可以算作“大仕”了[6]。
今按,以上诸说或均可备一说。“纪”,纲纪、法则,简文中为意动用法。“道”,方式、方法。“则”,法则。“大”后一字原简字形右旁或为“弁”之讹。简文意思或是说,舜如还在世,也还会以先王巡视天下的做法(法则)为法则,巡视之途不要民众奉觯献酒,对先王的法则无大的改变。“道”若属下读,可训路。
二、《从政》之一
闻之曰:善人,善人也,是以得贤士一人,一人誉……【甲3】……四邻。失贤士一人,谤亦随是,是故君子慎言而不慎事。【甲4】
刘乐贤以为简文是说失贤士一人则谤亦随之而来②刘乐贤说可参笔者《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125页。。
黄丽娟解释“善人,善人也”为“若能举用善人为政,则可劝善,使人为善”[7]。
梁静以为“善人”一般指在某一方面比较擅长的人,简文指的是善于用人的人。这段话说的是,“善人”比较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得到一个人才,会有得到这个人带来的声誉;失去一个人才,则会招致相应的毁谤[8]。
今按,前一个“善人”是名词,作为名词,先秦文献中多指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邢昺疏“善人,即君子也”;《左传·宣公十六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简文中可以解释为好人。后一个“善人”之“善”是动词,交好、亲善、善待,如《管子·霸形》“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仲父何不遂交楚哉”,《墨子·杂守》“有善人者”,《吕氏春秋·贵公》“夷吾善鲍叔牙”。“善人”即善待于人。善待于人,就会得贤士,而一个贤士就会使自己誉满四邻,从而成为四邻眼里的好人。所谓好人、坏人,都是通过别人口说、口传出来的,所以下文有“君子慎言不慎事”。又“善”意或为使之善,如《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前一个“善人”为有道德的人,即后文的“贤士”;简文或是说善德之人能使自己变善,从而使自己享誉四邻,失去善人就无人能使自己变善,随之而来的是谤毁。二说之中或以前说为优。
“慎”,重、重视。《吕氏春秋·节丧》“慈亲孝子之所慎也”,高诱注“慎,重也”。君子重视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话,而不重视别人对自己做了什么事。简文与《容成氏》简52“而得失行于民之唇也”含义相近。
三、《从政》之二
三制:持行、视上、衣食。【甲7】
陈剑断读简文为“三制:持行视上衣食”[9]。陈伟断读简文为“三制:持行,视上,卒食……”[10]
今按,“持”有持守、控制义,《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持,犹守也”;《荀子·正名》“犹引绳以持曲直”,杨倞注“持,制也”。“持行”即持守自己的行为而不放纵。“视上”字面意思即向上看,简文意思可能是指从政者要向德行、学识高于自己的人看齐。“衣食”可能是讲从政者在衣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因简残,含义不详。
四、《从政》之三
从命则政不劳,弇(掩)戒洗匿则自忌始……【乙1】
整理者以为“戒”,警。陈伟以为“正”不破读,解为君长[10]。王中江以为“从命”为下服从政令,“政不劳”,为政不劳烦,省简;简文意为臣民服从君王之政令,君王为政即不劳烦。陈美兰以为“洗”后一字或读“慝”,邪恶[11]73。陈伟武以为“洗”后一字读“忒”,差错[12]。范常喜以为“弇”读“揜”或“掩”,掩藏[13]。
今按,“从命则政不劳”文意可参王中江说。“正”陈伟说文意也可通。
“弇”简文中读“掩”,掩蔽、掩饰,《左传·文公十八年》“掩贼为藏”,杜预注“掩,匿也”;《书·盘庚上》“余不掩尔善”,蔡沈集传“掩,蔽也”。“戒”,慎戒,《庄子·山木》“夜行昼居,戒也”,成玄英疏“戒,慎也”。“掩戒”就是对自己的所谓慎戒进行文饰,也即不是真正的慎戒,而是表面上摆出一副慎戒的样子,是弄虚作假的慎戒。读“洗”之字原简作“先”,简文中可读“洗”。“洗”后一字读“匿”“忒”文意均可通,意思是差错。“自”,从。“忌”,忌讳,有避忌、顾忌及隐讳、隐瞒义,也即今所谓“护短”。简文意为:假装“慎戒”、洗刷己过,是从忌讳开始的。因为护短,因此在人面前假扮慎戒,自己有了过错也要进行漂白。
五、《从政》之四
闻之曰:从政有七幾,狱则兴,威则民不道……【甲8】
整理者以为“道”读“导”,教导。陈美兰解“道”为引领[11]75。黎广基训“道”为遵从,以为“威则民不道”是说在位者如果施行使人畏惧的统治方式,人民便会不遵从其统治[14]。
今按,上二说或可备一说。“道”,道义。《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郑玄注“道,谓仁义也”。“不道”,不讲道义。简文或是说当政者若滥施淫威,民众为求自保,则往往在言行方面顺从统治者,而内心置道义于不顾。
六、《从政》之五
从政所务三,敬、誂、信。信则得众,誂则远戾,远戾所以……【甲10】
今按,整理者对“誂”之字有多种释读意见。该字若释“誂”可信,则或可读“佻”,宽缓、延缓。《荀子·王霸》“百工佻其期日”,杨倞注“佻与傜同,缓也,谓不迫促也”,《字汇·人部》“佻,缓也”。“戾”,暴虐、暴戾。简文或是说施政宽缓就会远离暴戾。
七、《容成氏》之一
高山登,蓁林【31】入,奴(恕)以行政。【32】
整理者以为“蓁林”指草木丛生之地。郭永秉以为简32第二字释“奴”;后又疑“奴”为“安”字之讹写[15]。夏世华以为“以”为承接连词,而;“行政”,为政[16]。
今按,“登”“入”或可指入朝为官。若释“奴”可信,则或可读“恕”,《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有“推己及人”与“仁爱”义。“行政”,为政。这里简文连同其前的“方为三造,求圣之纪:东方为三造,西方为三造,南方为三造,北方为三造,以越于溪谷,济于广川”,似是在说某位君主追求先圣的做法,多次访求天下(东南西北方)贤者,越山济水,将隐于山林水泽之贤能者征召入朝以助自己,推己及人或仁爱地治理天下。“高山登,蓁林入”也可理解为“登高山,入蓁林”的倒文,则简文意为登山入林以求世外高人。
八、《容成氏》之二
于是于始爵而行禄,以让于又有虞迵。【32】
整理者以为“于是於”读“于是乎”。陈剑以为“爵”用作动词,“始爵而行禄”谓此时才开始制定实行爵禄之制,跟前文简43“官而不爵,无励于民”相呼应[17]。牛新房以为“于是於”后一“於”为“乎”之误[18]。
今按,“于是於”又见于《容成氏》简7、简27。前一个“于”为介词,自、从。“是”为代词,此。楚简中读“乎”之字多从“虍”旁,后一“於”也可理解为语助词,无实义,《广韵·平鱼》“於,语辞也”,《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也可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
九、《容成氏》之三
尧戋施而旹=赛,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简6】
刘信芳以为“赛”为古代一种祭祀,即赛祭,简文于此处绝句[19]。孙飞燕认为“戋”读“散”,以为“散施”与“广施”“博施”意同[20]。
今按,“戋”读“散”可备一说。这里该字也有可能与《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同,“浅”可同义换读为“薄”,再同音假借为“博”“溥”[21]。这里“戋”或许是假借为“浅”而同义换读为“薄”再同音假借为“博”。合文“旹=”有“时时”“之时”“待时”“持时”等释读意见,这里似当读“持时”,“持”为守义,《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持守也”。“持时”即守时、按时、依时“持时赛”即依时而赛,或直接读“旹=”为“恃时”。
十、《容成氏》之四
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封邑【18】者而緐(繁)实之。【19】
整理者以为“平隰”指平坦低湿之地,“繁实之”指繁衍人口以充实之。夏世华以为“因”,循、顺;“坪”指平地或平原;“封邑”,封疆界、筑城邑;“繁实”犹言先众其民,而后富之[22]。
今按,古音“緐(繁)”属并纽侵部,“蕃”属并纽元部,侵、元可旁转,两者可通,《孟子·滕文公上》“禽兽繁殖”,焦循正义“繁,通作蕃,繁、殖二字同义”。“蕃”,生息、繁殖。简文意为繁衍人口以充实之。
十一、《容成氏》之五
禹然后始行以俭,衣不袭美,食不重味,朝不车逆,舂不毇米,鬻不折骨,制【21】表皮尃(薄)。【22】
白于蓝简21后接读简22为“制服皮黼”,指出典籍中“制服”一般指丧服,但也可指依社会地位高低而制定的有定制的服装,“皮黼”即“皮制的黼”,相当于《礼记·玉藻》的“黼裘”;“制服皮黼”体现了禹对礼服的重视,简文前面讲禹“衣不鲜美,食不重味”,是说禹降损其常服以盛美其祭服[23]。
今按,白于蓝的观点可备一说。《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据《说文》,“表”为上衣;段注以为“表,引申为凡外着”,即“表”又有可指外衣,如《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这里的“表”或也可以本字读,指上衣或外衣。“尃”读“薄”,厚度小。简文意或为制作上衣或外衣所用皮料很薄。
十二、《容成氏》之六
今按,《说文》以为“狄”从“亦”省声,然两周金文已见“狄”,均从“火”。“”可能受“狄”读音影响而具有“狄”读音,若此则可读“逖”,《说文》“远也”,字又作“逷”。古文字中“火”上或加一横画(形如“”之右旁),与“亦”形近,则“”右旁也可视为“亦”之讹,“亦”古音属于余纽铎部,可读透纽锡部的“逷”字又作“逖”,《论语·述而》“五十以学《易》”,《释文》“鲁读易为亦”[24]。若不将“”左旁“女”上的笔画视为其右“火”旁左侧笔画的延伸,则王宁说也可备一说。
十三、《容成氏》之七
何琳仪以为“能”似读若“柔远能迩”之“能”[25]。季旭昇以为“能”读“耐(忍)”②季旭昇说可参笔者《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163页。。徐在国以为“”从“贝”,“叚”声,疑“贾”字异体;“德惠而不贾”,意即德泽恩惠而不售[26]。
又:《汉语大词典》“能”有亲善、和睦义项。《书·康诰》“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大雅·民劳》“柔远能迩”毛传“能,善也”,朱熹集传“能,顺习也”。则简文“德惠而不暇,积三十年而能之”或是说汤德惠,勤于政事而没有闲暇的时间,顺习(或善待)夏桀三十年。
十四、《容成氏》之八
民乃宜怨。【36】
苏建洲以为“宜”的用法是表示所述的事实正当如此,可译为难怪、怪不得[27]。赵建伟指出《说文》所载“宜”字之古文与“多”字形近,疑简文“宜”字为“多”字之讹[28]。单育辰以为“宜”(疑纽歌部)读“多”(端纽歌部)[29]。邬可晶以为简文中“宜”有“怨”“恨”义,所代表的词大概跟“怨”属于同一个词族[30]。
今按,以上说法或均可备一说。古音“宜”“议”均属疑纽歌部,简文中的“宜”或可读“议”,非议、议论。上引邬可晶原文所举文献中表示“怨”“恨”义的“宜”实际上也都可读“议”。
十五、《容成氏》之九
白于蓝以为“俾敇”读“罢敝”,为与简文前面所言之残疾人群并列的另一种人群,文献中对民之无行乏德者可称之为“罢”或“罢士”,“罢敝”一词有可能与“罢”同义;也有可能“敝”读“憋”,恶也;“请”意为“谒”,即《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吏、民有罪当笞,谒罚金一两以当笞者,许之”(简86)中“谒”之义,“月请”与《周礼·秋官·大司寇》相关文字郑玄注语中的“月讫”相当,“讫”读“谒”[31]。孙飞燕以为“役”的含义为使役、驱使,“役百官”即“役于百官”,句式为被动句,省略表示被动的“于”字,“月青之”的“之”当为“俾者”,“青”读“省”,省视之义;“使役百官而月青之”,让“俾者”为百官役使,并月月省察“俾者”的工作[20]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