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千年都市的凤凰涅(下)
——写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际

2019-12-25阎铁成

关键词:郑州中心建设

□阎铁成

二、时代的重任

现代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家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将城市的发展当作火车头。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郑州在中国城市群中属于较为落后的小城市,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郑州地处中原、枢纽天下的优势开始凸显,迅速进入国家发展的视野,新时代并被赋予重任。

(一)省会城市的确立

当郑州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的时候,她已经被赋予带领和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受制于体制的需要,忽略了城市发展的个性和优势。那时城市的面孔基本一样,都是生产中心,对于各个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探讨并不多。1954年制订的《郑州市总体规划》,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计划经济投资建设的需要,重点布局城市的建设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的目标并没有描画。这个《规划》是科学的,在维护老城格局的前提下,将工业区和省直行政区另行布置,使全市发展布局清晰,功能明确,避免了生产与生活的相互干扰,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日后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下了空间,奠定了之后50年郑州发展的基础。

(二)商贸中心城市的提出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二版《郑州城市总体规划》。这一时期,国家已经开始推进城市改革,因此,在批复中对于郑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给出了规定:“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尽管这个规定还带有“城市是生产中心”的历史印痕,但提出了郑州要担负起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的功能。这是第一次涉及郑州在全国扮演角色的问题。而在此时,有关郑州城市发展道路和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角色的大讨论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最终,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个共识被写进河南省委、郑州市委有关决议中,目标也被修改写进1984版《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同时,还专门制订了《郑州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商贸城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世纪末,把郑州建成中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城市。第二步,到2010年,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第三步,到2030年,把郑州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商贸城市。这个规划首次提出了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以商贸为特色的中心城市,并提出了国际性的目标。

(三)特大型中心城市的酝酿

在推进郑州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时候,一些学者开始了对郑州城市功能更进一步的思考,他们认为,在以城市为引领的时代,在全国开始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一亿人口的河南省缺少一个在全国顶天立地的特大型城市。为此,他们经过研究,于1993年年底撰写出一份《加快郑州卫星城镇网络化催育中原特大城市崛起的研究》报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看过报告后批示:“赞同把郑州尽快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吸引力、凝聚力的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的思路。加快密县、荥阳、新郑、登封县改市步伐,全面推动郑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商贸城建设速度,在全国排位每年都要晋级晋档。”随后,他在与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同志座谈省会郑州的规划建设问题时强调指出:“当前,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机,但许多规划还跟不上建设发展的需要。从现在开始,今后10年是郑州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郑州的区位优势,做出适应郑州发展的城市规划。要放开视野,规划建设‘大郑州’,以中心城为母体,沿‘十字架’发展走廊向郊县辐射扩展,建设好周边的卫星城镇。到2000年,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要按照180平方公里的范围来考虑,对各项建设的布局做出统一的规划安排。要结合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好‘商务中心区’,如‘五彩大世界’等大规模的商业设施,要高水平、高标准、高档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于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建设“大郑州”的目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鉴于郑州发展起步较晚,相对邻省省会城市实力较弱,为了快速推进河南崛起,有学者又提出了抱团发展、建设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的设想。这个意见受到高度重视,1995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中共河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抓紧抓好郑州商贸城建设,使其逐步成为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省发挥龙头作用;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着力培植主导产业,逐步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经济密集区,在全省经济振兴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1996年3月,郑州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抓紧抓好商贸城建设。以商贸城建设为龙头,以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化环境为保障,把郑州逐步建成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的经济中心城市。”1998年,国务院批准郑州第三版城市规划,确定,“郑州为河南省省会、陇海—兰新地带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郑州城市发展目标开始由商贸城特色建设向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目标转换升级。一场接力赛从此开始,并且越跑越精彩,目标也更加雄伟,由经济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蝶变。

(四)国家中心城市的定音

历经十多年的卧薪尝胆,奋发直追,郑州终于以新的形象让世人刮目相看,总体实力进入省会城市前列。郑州有能力有资格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担当大任。在2014年的郑州“两会”上,郑州市明确目标,未来5年郑州初步确立以国际化、现代化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2016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发言时正式向国家提出请求:“我们恳请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将郑州列入十个国家中心城市。”并阐述了郑州应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三个理由。郑州的热切愿望获得国家积极回应,2016年年底,国务院在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对郑州多年来发展努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郑州发展寄予的殷切厚望,更是对郑州时代担当的新要求。

三、宏伟的目标

布局建设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承担引领全国城市发展的重任历史地必然地落在了郑州肩上。这是历史的回归,也是时代的使命。

(一)国家的期望

为了使郑州更好地承担起、完成好历史的使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提出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从七个方面给出了十八条具体指导意见。

《意见》要求: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全面创新促转型,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出更大贡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改革创新,提升功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国内外聚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综合枢纽功能,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形成更多以制度创新为引领、高端功能为支撑的发展新优势。开放引领、区域联动。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内陆开放门户地位,深化与中原、沿海地区的联动,形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中原和中部地区开发开放。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华夏历史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

在夯实产业基础、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方面,《意见》提出:一是要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合金材料等新兴产业。二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物流通道和文化旅游交流功能,提高服务业外向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促进期货交易所等平台发展,搭建辐射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经济层次和水平。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经济。建设好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新经济。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建设龙子湖大数据谷,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推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在信息网络、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

在突出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意见》提出:一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高效市场、有限政府为目标,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全面实施政府办事“单一窗口”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改革优化创新政策制度。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深化保障和激励创新分配机制改革,落实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的相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建设在线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三是加快聚合创新要素资源。支持开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集聚国内外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专业人才队伍。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四是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开(封)创新创业走廊等建设,积极开展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培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开放式众创空间。建设国家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国内外技术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

在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方面,《意见》提出:一是着力增强航空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加连接全球主要枢纽机场的货运航线和洲际客运航线,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加强国际国内航线对接,强化郑州机场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便捷高效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推动低空空域开放,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二是巩固提升全国铁路枢纽功能。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加快建设郑州南站和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完善枢纽货物转运集疏系统。拓展铁路枢纽对外通道网络,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大通道,强化郑州铁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的作用和地位。完善提升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扩大中欧班列(郑州)服务范围。三是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结合郑州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推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国际陆港)一体协同,建设以航空、铁路为骨干的国际物流通道,完善以快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支撑的国内集疏网络。创新多式联运方式,支持开展国家空铁联运试点,建设物流一体化公共信息平台。

在坚持内外联动、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方面,《意见》提出:一是提升“一带一路”节点作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口岸互联互通,建设东联西进的陆海通道。聚焦物流、装备制造、工程承包等优势领域,深化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东中欧等重点区域的合作,建设双向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和海外物流基地,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与连云港、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合作,提升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二是构筑双向开放大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积极有效吸引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扩大航空服务对外开放,创新国际医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功能,布局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拓展郑州国际航空口岸和国际铁路口岸功能,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口岸与枢纽、物流、贸易、金融联动发展。提高功能性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运行效益,加快发展中转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业态。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是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强化郑州核心功能,推进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发挥中部崛起战略支撑作用,加强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互动合作。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的联动互动。

在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方面,《意见》提出:一是引领大都市区建设,加快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融合发展,共建高效衔接基础设施,共守生态安全,健全多元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区。强化重大交通廊道支撑作用,推动城市功能整合和产业布局优化,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二是营造美丽宜居环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着力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和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构筑主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市周边生态隔离圈、外围森林防护圈。突出西部山地、黄河沿岸等生态空间主体功能,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彰显绿城特色的生态网络。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促进资源集约复合利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三是彰显中原文化魅力。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和儒释道文化,提升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和展示交流功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嵩山论坛影响力,打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强化城市文化设计,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四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规模和结构,统筹全域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涵养。推进公交都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提升城镇现代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加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强力的举措

国务院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是郑州迈向发展新目标的前进号角,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则是行动纲领。作为建设责任主体,郑州市闻风而动,2016年年底便迅速开始谋划制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作行动方案,先后召开了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先进城市的发展,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厘清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路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主要任务,明确了“六大战略定位”“十大主攻方向”“九大支撑性工程”和“六大基础性工作”,建立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导体制、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编制了《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1+4”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及4个专项规划,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作出决议。同时,分解明确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43项重点任务,一大批重点产业、新型城镇化、交通城建、生态环境、民生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2018年1月,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国家中心城市重大项目3461个,总投资43659亿元,2020年年底要累计完成投资29017亿元,确保顺利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各项发展目标;5月24日,市城乡规划局发布消息,启动“2035”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明确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构想。

(三)精彩的开局

在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指导下,郑州全市各方力量共聚,上下团结一心,抢抓机遇,不断创新,努力改革,奋发提升,实现良好开篇布局。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施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制定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发布了4.5万亿元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库,创设运营了10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跻身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143.3亿元,在全国298个城市中位次再前移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45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545.5亿元,产业结构持续向第三产业调整优化。金融业、科学研究等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68.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2.1亿元。

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21.1%,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为30.6%,在全省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速。2018年,全市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长19.6%,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增长12.9%,生物及医药产业增长12.8%,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2.5%。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汽车增长24.1%,城市轨道车辆增长233.3%,光缆增长66.8%,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增长25.4%。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2018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105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9042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652元,比上年增长8.4%。四是物价水平基本平稳。201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12月当月同比上涨1.4%。

改革开放创新释放强大活力。45个部门878个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进驻新的市级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房屋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只进一门”“最多跑一次”基本实现。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2018—2035年)》成功获批;郑州机场开通航线236条,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200个城市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居全国大型机场第7位;客运量2733万人次,居全国大型机场第12位。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去九回八”高频次运行,新开通中亚、东盟线路。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6班。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5.1%。港区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完成,25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已完成3~5年总任务的86.7%,新增注册企业40226家。智慧岛已累计引进大数据及相关企业200余家,带动集聚相关科技企业2893家。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城市获国家批准,进境粮食指定口岸、中欧班列(郑州)运邮试点正式运营,药品口岸通过国家现场评估考核,郑州市已成为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引资超过2300亿元,其中,实际吸收外资42亿美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投用,创新创业载体达211家,孵化载体面积突破8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近万家。联通中原数据基地、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入驻中原科创谷,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331家、4283家,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76家。

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6%。新增城镇就业12.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2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8所,37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630元和430元。各类参保人数1987.6万人次。

城乡发展更趋融合。27个美丽乡村和364个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速建设,1037个乡(镇)、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148个乡镇公厕建设改造项目竣工投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工程项目1461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成功获批,郑济、郑万、郑阜高铁及郑州南站、机场至南站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机西高速二期建成通车。市域快速通道建成10条,建成环城高速出入口9个。第二期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即将完工,城区“两横两纵+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1110个棚户区安置地块全部开工,回迁率达到84%。新增供热面积1600万平方米,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中心城区无害化餐厨垃圾处理率100%。建成区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新建改造公厕1692座,新增“海绵城市”23.5平方公里。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城墙环境提升和塔湾路管廊开工建设,文庙、城隍庙扩建加快推进;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环境提升和普乐天地项目加快建设;二砂文化创意园起步区启动建设,古荥大运河文化区有序推进。郑州中央文化区“四个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路长制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修整道路155条,完成支路背街改造提升71条。新造林11.8万亩,新建和提升生态廊道244.4公里,市区新增绿地1356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11个,第十一届园博会圆满成功。贾鲁河综合治理蓝线工程基本完工,绿线工程全面掀起绿化建设高潮,牛口峪引黄、环城生态水系、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等三大水源工程主体建成,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成效逐步显现,调水3.75亿立方米。

四、灿烂的明天

从远古走来的郑州,正沐浴改革的春风。从历史走来的郑州,正面临又一次重大机遇。

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党和国家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的征程,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实践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精准,大国崛起的态势更加明显,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七大发展战略,每个战略的实施都意味着巨大潜能的释放,也意味着发展空间的重大拓展。尤其是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深入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自贸试验区等,为巩固和发挥郑州的比较优势、借势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河南省委、省政府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力度不断加大,加快实施“三区一群”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为郑州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郑州发展的实力越夯越实。航空港实验区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获批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10多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正全面显现。依托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郑州多路并举、多港联动、快速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已经形成,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上,郑州与先进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发挥比较优势和政策优势,集聚优质资源,聚焦聚力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近年来,郑州净流入人口全国排名第7位,腾讯大数据显示的郑州城市年轻指数全国排名第6位,郑州正在成为人们发展创业的重要选择。郑州在全国的枢纽地位作用全面提升,随着航空枢纽持续打造、米字形高铁加快形成、多式联运不断发展,郑州正在由过去以铁路为主导的国家枢纽向以航空、高铁为主导的国际性综合枢纽转型升级,与“北上广”等中心城市的衔接互动更加紧密,在国内外的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优势更加凸显。随着郑州大都市区互联互通工程提速建设,郑州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郑州在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地位更加突出。越来越快的城镇化将为郑州的发展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河南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城镇化仍将快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已经迈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势不可当,我们期待郑州这座拥有五千三百年城市发展史的古老都市再一次引领中国城市走向辉煌。

猜你喜欢

郑州中心建设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