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谱牒文化研究的社会功用

2019-12-25姜保国

关键词:族谱家谱文化

□姜保国

何谓“谱牒”?《辞海》注释: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谱,是指族谱,也称家谱、宗谱、世谱等。牒,是指家乘一类的书籍,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综合档案。其主要功能是溯本源、明世系、彰先德、励后昆。“谱牒”,俗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虽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

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历史延续的载体。谱牒与文化相连,便成为“谱牒文化”。在我国,谱牒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珍贵的历史价值,是由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形成为一门有着广泛联系的社会学科。它是中华民族血亲相连、延续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以文字形式来表现的血缘宗族间的人际关系网,是以父系为纽带的家族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构建国史、家史和宗族文化史的重要载体。

一、谱牒文化的历史和表现形式

(一)谱牒文化的历史。谱牒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很早,是伴随着姓氏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专片,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有关谱牒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两汉《别录》和《汉书·艺文志》中也有提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订族谱已非常盛行,被士大夫阶层视为头等大事。晋太元年间,贾弼撰《姓氏簿状》,号称“贾氏谱学”(公元376—396年)。贾弼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被誉为中国“谱牒学”之发端。至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在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代以后,统治阶级为借宗族的力量稳定社会,开始提倡各姓氏族谱修纂。宋代之后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比如,宋代的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自撰写族谱,其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纷纷效法。到明清时期,地方宗族的谱牒修编已成为普遍现象。至清代中叶,家谱已是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之宝,一直延续至今。

(二)谱牒的表现形式。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谱牒展示的记录形式,主要有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纸谱七种,尤以纸谱类最为常见。经过几千年的延续,谱牒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谱例。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有的还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愿额、传文、后跋等。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谱牒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等,劝诫人勿做坏事。族谱的主要内容,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除此之外,诗书世家尤其注重家乘的编著。以《即墨黄氏家乘》为例,其门类包括:诰敕、敕谕、崇祀记、祭文、褒封、恩荫、选举(进士、举人、贡士、贡监)、烈女(外传)、坊表、坟墓、占籍、祭田、著述、奏章、传、序、记、碑记、墓表、祭文(告文)、墓志、年谱、行述、赞、铭、书、启、论、说、引赋、诗词、跋、题词、附录,共二十卷,洋洋十余万字。其他姓氏的家乘中,还有族规、家训等内容。族谱是一条线,家乘则是多个面,线面相串,揭示出一个家族(宗族)的完整历史。

二、谱牒文化的发展现状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谱牒是中国的文化特产,卷帙浩繁,种类繁多,“文革”期间,修谱编乘的活动停止,大量的民间谱牒被毁,族谱被当作“四旧”破坏掉。当我们对自己身边的宝贝不当回事的时候,外国人则开始大量搜集。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征集并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谱牒,仅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就收藏有17099种(包括影像数据),其数量之大,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收藏机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政治环境和思维意识的转变,民间修编谱牒的活动开始高涨起来。如周、江姓氏,成立了全国性的宗族联谊组织,并开展多种联谊活动;有的宗族积极准备编纂全国联谱,国内外的华人通过这一活动增强对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近20年来,国内一些学术部门竞相重视并开启谱牒学的文化研究,成立了各种谱牒文化研究学会,有的大学还设立了有关谱牒的学科。

2011年8月,青岛市即墨区自发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谱牒研究会,以即墨区政协原副主席黄济显为会长,以文联、档案馆、史志办和博物馆等单位的老专家、老教授为班底,发展会员近百人。截至2017年年底,研究会征集收藏谱书总数达167个姓氏,756种,2115册,位居青岛市各有关部门谱牒存量之首。研究会还创办了《即墨谱牒》期刊,已出版13期。并从2013年开始编辑“即墨市谱牒研究丛书”,先后编辑出版了《即墨姓氏述略》(第一辑)、《明清即墨黄氏诗钞》、《即墨历史人物年谱》、《即墨历史人物墓志铭》、《即墨市村落姓氏概况》(第一辑)等书。研究会应邀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为各有关部门担当顾问和参谋。如2017年在地方文化丛书和史志编修方面,参与了即墨史志办牵头编写的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即墨周氏》《即墨黄氏》《即墨杨氏》的编辑工作。已成为地方谱牒文化研究的领头羊和当地族谱纂修的主要工作机构。

三、谱牒文化的社会功用

谈到谱牒,毛泽东曾指出:“搜集宗谱、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江泽民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说道:“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习、研究、利用谱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谱牒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谱牒的文化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前的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本族、本宗的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在男性栏中记其姓氏。这明显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陈旧观念的反映,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今应予以摒弃。

国家有史,郡县有志,宗族有谱牒,而谱牒是史、志最具体、最详尽的补充和注释。对一些历史人物与现象的研究,往往离不开谱牒。历史上保护和传承最好的,也是最为完备的,当数山东曲阜孔府保存的《孔子世家谱》(或称《家谱档案》),是我们研究中国儒家文化最珍贵、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家谱不仅收录了人物的世系、行第、生卒、妻室、子女、墓地以及科名官阶,还收有行状、传记、墓志铭等详细资料,不失为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必查文献。它既可以补研究史料之不足,又可以为考古发现、相关历史人物、相关事件提供有力的佐证。

近几年发现的《岳氏族谱》,就是研究岳飞的珍贵资料。这类的例子很多,如:江西铅山县依据《鹅南辛氏族谱》的记载,填补了南宋辛弃疾生平事迹的空白;江西乐平县(现乐平市)从《马氏宗谱》中,发现了元代《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重要数据;山西清徐县从《罗氏家谐》中,解决了明初罗贯中的籍贯问题;陕西榆林市从《叶氏族谱》中发现,此地的叶姓是李姓的嬗变,为明末李自成的后裔;等等。

又如:对即墨区博物馆馆藏文物清初邑籍进士韩充美敕命的研究中,发现有关地方志记载非常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未见记载,只在《选举志》中的进士、举人栏有零星记录:“为明末癸酉科崇祯六年中举人,清代丙戌科顺治三年,傅以渐榜(1646年)进士,官礼部主事。”后来,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纂修的即墨《韩氏族谱》中查到了更多的信息。《韩氏族谱》中记载:“有明北狩间,自京东石匣者,避地卜居刘家庄……”(石匣位于密云县东北部,即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区高岭镇石匣村)在三世祖子兴名下载有:“例赠承德郎……”在四世祖东阳名下载有:“例赠奉直大夫……”“三世祖子兴和四世祖东阳的官阶是因其孙韩充美而受封赠。”“五世祖韩领,字振纲,诰授(应为赠)奉直大夫;配王氏、续配高氏,诰封(应为赠)宜人。”“六世祖韩充美,系韩领次子,配张氏,诰封宜人。死后葬于村西韩家墓地。子二,景文,庠生;淑文,监生。”其本人栏介绍中,有“初授浙江嘉兴府推官,二任礼部精膳清吏司主事,授承德郎,任山西乡试主考官,诰授奉直大夫”等字样。这样,这个人物的信息就丰富起来。1986年,由即墨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山东省即墨县地名志》,其中大部分的地名,是通过查询各地的姓氏族谱得到的。有些谱牒一旦失传,损失莫大。假若曹雪芹家的族谱能够流传下来,就可节省史学家大量的笔墨与精力,使“红学”的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保护好谱牒文化遗产是多么的重要。

四、谱牒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一)尊重历史,保护、传承家族文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的谱牒遭损毁,但对一个整体家族而言,并不会完全绝失,仍有相当一部分收藏于民间。但是,民间不具备长期保存的各种条件,应由专门机构利用收购、置换或复制等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挖掘、征集和保护,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错失良机,会造成莫大的损失,留下历史遗憾。

(二)为修编新谱牒注入时代元素。现在,历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修编谱牒在思想观念、撰写规范、排版格式以及操作形式上,都需要有新的突破和进步。如“女性入谱”这一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旧族谱受封建伦理“重男轻女”“妇女从一而终”的支配,只记男性,不写女性;对族人配偶只记某氏,不书名字,寡妇再适不得入谱;等等。这些显然不符合时代精神,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宪法》和《婚姻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有的家庭只生有女性后代,照旧谱的规定记载,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要体现时代精神,女性必须入谱,并且在个人职务、政绩等方面与男性一样作同样表述。已出嫁女子配偶的记载,是否记嫁到某村某姓止,可讨论探索。对已婚妇女的子女随母姓者,应继续载入谱中。寡妇改嫁,离婚再嫁,同样受法律保护,新修族谱应按现婚配记载,且要记载某氏名字,并同样表述个人政绩。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建精良的专业队伍来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做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使新修编的谱牒具有新的时代气息、新的收载内容和新的使用功能。

(三)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史料支撑。从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弘扬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文化传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手段。以亲情为纽带,结合“乡土记忆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留住我们的“乡愁”,谱牒是进行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家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只有了解乡情、民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人传承和弘扬。

(四)加强海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谱牒,可为寻根认祖的海外联谊牵线搭桥。谱牒中蕴涵着大量真实可依的“寻根认祖”信息资料,它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联谊的桥梁、纽带,对促进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即墨谱牒研究会创建以来,研究会办公室已通过本人亲访、网络、电话等形式,接待来自市内外的寻根问祖人员数百批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海外即墨籍侨胞们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促进了即墨文化的交流,也间接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地方知名度。家谱真实记述了地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第一手资料。研究谱牒,可查考宗族源流和人口变迁,追溯地名历史和发展演变。谱牒除了记述地方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环境外,还大多收录了与本家族密切相关的人文古迹和名胜掌故。尤其是被岁月湮没的历史遗迹、遗物,可作为发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参考依据,探讨当地的历史名人,拓展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地方知名度。

(六)发展网络谱牒,丰富网络文化。信息时代是一个便捷迅速、资源共享的时代。建立谱牒研究网站,在统一协调下,与图书、档案和史志等多部门联合,结成信息共享网络,形成良好的研究生态。这样做,有利于谱牒的保护和传承,方便研究者掌握信息与交流,也能及时地为修编谱牒者提供服务,使低成本创造出高效益。让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为当今的社会服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族谱家谱文化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谁远谁近?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