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以中国农业大学2013—2017届工学院毕业生为例

2019-12-25朱玉龙尹长林曹娟娟

中国市场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学院对口硕士

朱玉龙,尹长林,曹娟娟,陈 度

(中国农业大学 工学院,北京 100083)

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是衡量一所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属于高校的“民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是涉农工科类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研究其毕业生就业数据具有典型意义,文章对该院2013—2017年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相关学科专业教与学的更好发展有所裨益。

1 毕业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3—2017届毕业生分别为545人,526人,468人,430人和468人;其中本科生分别为359人,345人,300人,273人和271人;硕士研究生分别为144人,132人,128人,122人和147人;博士研究生分别为42人,49人,40人,35人和50人。本科毕业生涵盖了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涵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装备工程专业。

2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 本科

2.1.1 就业率

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深造)每年均保持在95%以上,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0%以上(如图1所示);据调查,毕业离校之后仍未就业的同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打算考取当地的公务员,但还没有出录取结果;第二类是想回家就业还未找到合适的单位;第三类是考研失利,准备再考一次。

2.1.2毕业去向

毕业的同学分为深造和工作两个方向,工作又分为签约和合同就业两类;学院每年的深造率在30%~50%,签约率(含深造)在47%~73%,合同就业在24%~45%;深造率有下降趋势,原因是考研失利的同学有所增加;签约率下降是因为很多单位,特别是发达城市的单位,不接收本科生的户档,只签劳动合同或者用人证明,这也导致合同就业比例的不断升高。

2.1.3 就业单位所在地区

工学院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占据多数,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华北区就业学生有所减少,华东华南地区增多,可推测出相比于传统发达地区,毕业生更愿意去沿海更有提升空间的地方就业。

2.1.4 对口率

工学院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76%~79%,有下降趋势。各专业对口率差别较大,工业设计对口率最高,农业工程专业普遍偏低。

2.1.5 单位性质分布

由工学院2013—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毕业生去各类企业的比重远高于其他性质的单位(如图2所示),其中各类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单位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去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的本科生非常少甚至没有;去党政机关的毕业生不多但一直保持一定数量并有上升趋势。

2.2 研究生

2.2.1 就业率

工学院2013—2017届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如图3所示),同时,调查表明,到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同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打算考取当地的公务员,但还没有出录取结果;第二类是想回家就业还未找到合适的单位;第三类是准备继续在国内外深造。

图3 工学院2013—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

2.2.2 毕业去向

毕业的同学分为深造和工作两个方向,工作又分为签约和合同就业两类;学院硕士毕业生每年的深造率在6%~15%,签约率(含深造)在60%~80%,合同就业在17%~37%;深造率有上升趋势,原因是更多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决定继续深造来提升就业竞争力;签约率下降是因为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发达地区工作,而很多一线城市的单位依然不解决硕士毕业生的户档,只签劳动合同或者用人证明,这也导致合同就业比例的不断升高。

学院博士毕业生每年的深造率在0~12%,签约率(含深造)在80%~93%,合同就业在2%~14%;深造率有上升趋势,部分原因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博士后解决户口不占用指标;签约率上升是因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多数单位解决博士毕业生的户档,这也导致合同就业比例的下降。

2.2.3 就业单位所在地区

工学院2013—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华北和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对研究生所学知识的需求程度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也与研究生的就业意向相关。

硕士毕业生中华北区就业学生比例高于本科生,基本在50%以上,趋势平稳,华东华南地区较少但在不断增多;博士毕业生中华北区和东北区就业学生下降较为明显,华东、华中区比例上升显著,可看出去新兴发展的城市地区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生的选择。

2.2.4 对口率

工学院2013—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硕士毕业生保持在80%以上,博士毕业生保持在90%以上。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装备工程较高,农业工程专业普遍偏低。专业对口率都呈下降趋势,硕士毕业生更为明显。

2.2.5 单位性质分布

由工学院2013—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硕士毕业生有70%的多去企业工作,其中以国有企业为主,单位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同时,出现约12%的毕业生去高等教育和科研设计单位;去党政机关的毕业生不多但一直保持一定数量(如图4所示)。

图4 工学院2013—201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

博士每年有80%左右的毕业生去高等教育和科研设计单位,15%左右的去各类企业,该两个去向呈上升趋势;5%左右的去党政机关且有下降趋势(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教育和科学研究行业中,毕业生的数量与学历呈正相关,在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本科生多于硕士生,硕士生多于博士生。

图5 工学院2013—2017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

3 工学院就业趋势分析

基于数据分析以及工作实践,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代表的涉农工科毕业生就业目前存在以下趋势。

3.1 不同专业就业状况参差不齐

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些传统就业优势专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就业态势,但是近几年汽车行业人才容纳量有所降低,使得该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时遇到了一些阻力;而农机行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有回暖现象;而工业设计因可以涉及建筑类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方向,就业情况较好。

3.2 就业地域更加发散

近几年,中国内地的各大城市为了吸引人才,采用了各种优惠的人才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在传统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阻力大,甚至出现了1∶1000的“盛况”。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发展的一、二线城市同样有着较好的工作待遇和就业环境,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并提供更加便利的户口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前往。

3.3 就业专业对口率低

高校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反应较为滞后,虽然新兴行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高校培养方案及指导方向和学生的就业观念及目标还未来得及做出调整,岗位与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就业对口率持续走低,延展性强的专业得到了不对口就业市场的青睐,就业方向较窄的专业毕业生被动择业的情况显著。尽管就业对口率在下降,就业率却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工科学生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可塑性强的特点。

3.4 合同就业比例的不断提高

“签约即优质就业”这种观念被淡化,虽然很多单位依然不解决毕业生的户口档案,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愿意与公司签约。一是毕业前几年,毕业生更多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只有少数将自己工作的第一个地方视为今后长远发展的地方;二是一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虽然待遇高于其他地方,但是相比于颇高的物价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仍显得软绵无力,面对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毕业生更愿意在一线城市工作,在其他生活压力较小的城市安家。

4 改善就业工作的建议

针对涉农工科毕业生就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4.1 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在就业工作中,可以建立一个领导小组、两条线的就业工作体系,通过“年级辅导员与班主任”“就业工作人员与联系人”两条线开展就业工作。定期召开就业联系人会议,传达学院学校的相关精神,了解各班同学就业状态。年级辅导员和就业联系人之间通过各种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建立一条畅通的上传下达的渠道。

4.2 全程开展就业服务指导

要想做好全院的就业工作,首要的环节是要唤起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继而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向毕业生介绍学院近几年保研、考研、出国、工作等详细数据分析,使毕业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去向选择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并要求毕业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自觉了解就业信息,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同时,邀请优秀就业导师团队对毕业生进行简历修改和群面指导,通过实例讲解简历制作注意事项并现场模拟应聘群面情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改不足。

4.3 深入调查就业意愿和需求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紧抓就业工作,形成就业意识,鼓励大二大三同学参加就业实践项目并定期汇报。其间学院展开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就业的看法,搜集重复率大,关注度高的共性问题,开展就业沙龙,探讨解决方案。对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学院主动联系,沟通行程,安排参观学习,并形成调研报告。

4.4 带领学生走进企业

赴企业调研,以调研与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促进“产”与“学”一体化。大力发展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成立就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赴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能亲临现场,亲眼参观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亲身经历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内容,使学生提前形成认知,有利于后续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4.5 建立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

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依托工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建,对提高院校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学院对口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