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阶段“考后一百分”的方法策略
2019-12-24王艳毕涛
王艳 毕涛
【内容摘要】“考后一百分”是伴随测试、练习应运而生的考后效果檢验的关键手段。我们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理念,更应该将其视为有效反思、二次作业的方法途径与策略模式。鉴于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手段盲目、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以为以“考后一百分”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练后反思、考后自查将会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高中 考后一百分 问题 策略
高中阶段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叹息:教得不少、做得不少,考试结束以后我也是很认真地一题题地讲的呀,可是成绩却很难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归纳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最主要的还是在考试结束以后,学生没能够真正主动地进行考后反思与总结,师生都没有将“考后一百分”落实到位。
针对当前学校里教师、学生对考后工作忽视的现象,笔者以为应该在“考后一百分”的实施方面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策略,才能将该项工作做好、做扎实。
一、端正态度:明确考后百分的重要性
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我们决不可坐等发展,而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端正态度,深刻地认识考后工作的重要性。考后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反思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态度”问题更应该成为一种态度。
审题答题的态度、时间分配的态度、卷面书写的态度、畏难突破的态度、稳坐坚持的态度等均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态度问题。以“审题答题”而言,考生惯有急于书写的毛病,常常在没有审清题干要求、内容梗概的情况下盲目答题,下笔千言,收效甚微;再以“稳坐坚持”而论,考生在日常自习、考试中往往会有心浮气躁的心理,提前交卷、写完就睡等都是这部分考生的不良习惯。诸如此类的这些行为对考生来说,隐含分常在10分左右,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错题档案:关注考后百分核心环节
考后百分实施的核心环节就是建立“错题档案”,所谓“档案”就是要为学生建立错题集,让学生拥有历次考试中出现的错题第一手资料,以便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有据可循。
错题档案在很多学校普遍使用,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瑕疵,为了避免此种做法流于形式,笔者以为应该完善操作流程。
1.文字反思,整体分析。要求学生在考试结束以后,对各学科的试卷、近来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立足宏观,形成文字报告。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进行自我解剖的过程,更是教师掌握近阶段学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师生间以文字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
2.错题归档,立足具体。“错题归档”是考后百分核心中的核心,学生要将在试卷上出现的错题分类整理。不仅要求将错误的地方订正过来,还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临场失误、粗心大意、审题不清、紧张畏难,还是训练不足、关注不够等其它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环节,笔者以为还可以做到查看采分点与得分点的落差,具体分析出现错误的症结所在。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耗时费力,实则不然,这样的一个过程恰恰是学生反思,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学在其中、思在其中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华东师大著名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①”恰如其言,错题归档这一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3.梳理知识,适时拓展。如果说“错题归档”重在视觉感受,那么知识梳理则是理论层次的素养提升。查找易混知识,找出其间的区别与联系;衡量主干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剖析难点知识,筛选掂量做到取舍得当;总结热门知识,反复温习做到心中有数。在错题归纳的层次再上一层,足以开拓考生思维,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思维,可以推进考后百分的有效实施。
4.及时检查,督促完成。检验成果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及时检查,此阶段学生的自控力有限,因而实施考后百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勇于担负起教学督查的责任,以便及时查看学生在自主反思、落实纠错中的成效如何。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教师内化的体现,恰如王丽春所说:“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②”
三、检索数据:转变考后百分思维模式
在自媒体、图像化的影响下,中学教育也在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变化。网上阅卷、共享平台、数据检索与分析已经是当下教育届熟悉的热门话题。因而,借助网络阅卷系统对班级各学科整体数据进行分析,甚至是对每一小题的失分情况进行统计都绝非难事。
如此,教师即可以对错题出现频率较高、错误类型较多的共性部分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与学生分享,助其进行错题归档;而对于因学生自身出现的个别问题,教师即可进行个别约谈,以便有的放矢。力争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群体与个体的结合,便可实现知识全覆盖,归档无遗漏的目标。
“考后百分”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思路的手段,可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是笔者坚信:只要将其当作一份责任去担当,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注释】
①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1-5.
② 王丽春. 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7-8.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建筑工业学校;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