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教版《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教学的一点认识

2019-12-24马小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文本解读孙中山

马小丽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生成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需选取合适的文本史料,学生由此生成正确的认知。本文试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就《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提出一点认识,使教材中的概念更加的立体和丰满,学生能深入理解三民主义的理论价值,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文本解读,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倚靠并尊重历史,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因此,选取合适的文本史料,学生由此生成正确的认知,这也是教学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为例,三民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三民主义为何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以外的文本,给学生呈现出孙中山自己的阐释。同时这也是一次史料实证教学,让学生据此形成求真求实的态度。

一、“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梳理

在1924年《三民主义讲演稿》第一讲中,孙中山就明确解释了三民主义的概念。“什么是三民主义呢?用最简单的定义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①

那么,何为“新三民主义”呢?“新”在哪里?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词上有如下一段话:“我们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永远不变的,要大家自始至终去实行……由此便可见本党的三民主义,是始终都不改变的。政纲既是依人民的要求来规定的……政纲和主义的性质,本来是不同的。主义是永远不能更改的,政纲是随时可以修正的。”②

直至1924年1月,孙中山认为政纲是依人民的要求不断变化的,而他的三民主义是永远不变的,也没有提出“新三民主义”这个概念。

1939年11月至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专列一节详细论述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首次正式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科学概念。③

二、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

1904年孙中山在《驳保皇书》中指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帝国主义)鹰犬,……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他认为要挽救民族危机,首先就要反满,反满亦是为了反帝。

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指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在他看来,民族革命,就是反满革命。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更明确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反滿,实质上是反对满清专制统治,追求民主共和。至少,我们不能错误的认为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大汉民族主义。要挽救民族危机,就必须反满,反满就是反专制统治,亦是反帝。

2.民权主义

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权主义,即推翻专制制度,仿效西方民主制度,建立人民主权的民国政府。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

1906年秋冬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指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於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要解决中国千万万民生问题,就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根据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用于发展国家民生经济,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孙中山开始实践自己的救国理想,但革命实践屡遭挫折,边疆危机不断,理想远未实现。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逐渐发展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

三、三民主义的发展

1.“民族主义”的发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23年1月1日,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说道:“吾党所持之民族主义,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1923年孙中山在《对于中国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中再次解释:“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可以看出,孙中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对内五族共和,民族统一,民族平等;对外谋求民族独立,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平等,期望世界各民族解放。三民主义之所以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不仅在于它能指导中国革命,还在于它具有世界关怀。

2.“民权主义”的发展

北洋军阀政府并没有完全实现孙中山的民权理想,因而1924年3月9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讲演稿·民权主义》第一讲中再次发展了他的民权主义思想:“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孙中山强调要实现民主,权力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权在于人民。

3.“民生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但后期革命屡次失败,使他意识到了要充分发动工人、农民参与,需要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4年8月17日、21日孙中山《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礼的演说》中说道:“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并将其写入国民党一大宣言中。

孙中山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稳定、不和谐的,在“平均地权”之外,他还主张节制资本。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运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人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他主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节制私人资本,防止私人垄断;发达国家资本,由国家控制国计民生的行业,以防止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引发社会问题,实质就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以避免大的金融寡头的出现。由此,需要由国家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还需就业机会均等,这些也是解决贫困家庭的一个长效机制。这一富有远见的思想有其独特性和前瞻性、预见性,使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加成熟,成为20世纪的重大理论。

由此可见,三民主义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革命的思想旗帜。“国民革命之目的……以统一全国,实现真正之民权制度,以谋平民群众之幸福……以为实行三民主义之第一步。”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再次合作,三民主义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⑤

三民主义是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吸收中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为结束旧世界设计的新型方案,是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弱变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注释】

①孫中山:《三民主义讲演稿·民族主义》第一讲,1924年1月27日.

②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词》1924年1月30日.

③宋进:《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考析》,《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④《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1924年9月18日.

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文本解读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三民主义说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