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试点专业建设思路研究
2019-12-24王如燕
王如燕
【摘要】文章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例,阐述了审计学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理念、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思路、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国际合作交流、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专业认证八个方面的建设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建设;
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9;G64
一、审计学试点专业建设理念——基于产教融合,职业标准,对照国际高水平同类专业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审计专业制定了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具体规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审计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依托上海市、长三角地区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上海审计局)、CPA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工作组织(阳光控股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合作,发挥学校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学校品牌的社会认知优势,引入国外知名大学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审计师职业标准为引导,建立教育定位准确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审计人才,进一步提升审计学专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下,对照职业标准和国际高水平同类专业,提出高素质、应用型具体办学方向,即将原审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扩展到全审计方向(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方向)上,逐渐去CPA化,崇尚素质培养与重视实践能力,继续兼顾国际化趋向,将学生的成才标准设定为具有国家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审计学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思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岗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3个配套文件,对未来审计工作制度的完善、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部署和安排。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启动的最大规模审计制度改革,文件明确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标志着国家审计全面进入全覆盖时代。在当前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监督任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应思考如何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构建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大审计格局,使三者协作融合,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促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当前建设更高水平监督的新需求,随着审计全覆盖的纵深推进,如何利用大数据及其有效的分析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是摆在审计实践和理论工作者面前值得思考并努力去实践运用的课题。
审计学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旨在培养适应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了解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熟悉资本市场运作及公司理财业务和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具备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通晓审计规范,能熟练应用会计与审计软件,具有较强英语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
(二)审计学试点专业核心能力
一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基本能力——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对审计对象进行前期的数据统计分析,以确定被审单位的审计重点和疑点;进行实地疑点分散核实,有效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培养学生通过查询语句编写,进行数据筛选、数据表关联的能力,有效解决以往手工分析汇总疑点数据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是综合应用审计证据的能力——战略型审计人才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落实审计结果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较高的人际沟通及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战略型审计人才的需要。
三是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国际化审计人才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具备尊重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能力,树立客户和目标取向的思维方式,具备多国语言沟通能力;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养成主动开放、认真负责、灵活应变、积极抗压的个性特征。在具体落实本专业三大核心能力培养上,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培养方向上,通过重要通用课程和重点专业课程落实能力培养。
(三)审计学试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计强调核心能力与课程相匹配,如表1所示。
课程与能力目标、职业领域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四)适应的岗位
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上海自贸区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型人才,在国家审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和国内外会计事务所中从事审计、审核、咨询、会计服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审计学试点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一)基于岗位能力,构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各类证书考证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审计学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通的課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所有内容。实现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三个“有机融合”,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鉴定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审计学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造3个特色课程群(如表1)。进一步整合专业群的核心共享课的质量和深度,追踪和吸收先进互联网技术对审计模式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优化教学流程,推行应用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贯穿始终的企业实习、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验课程和编写实验教材等举措,实现学生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融合,由浅入深完成知识的正迁移。1~3学期安排学生认知实习,初步熟悉审计操作流程和培养职业意识,在校完成各类审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操作,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第5学期请实习基地专家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践习和学年论文。第6学期在校完成助理审计师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操作。第7学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毕业实习。
(三)积极探索审计专业应用型“本科——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9月起,我校推行“本科——硕士”贯通(4年+2年)培养模式。在专业试点建设中,将积极探索建立“本科——硕士”教育定位准确、有效衔接、相互贯通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具体目标包括专业衔接、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模式衔接等方面的贯通培养模式。
四、审计学试点专业校企合作——基于组织机构、运行方式、课程建设、企业教学场所、企业教学内容等
在试点本科建设中,将以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为重点,从学校与产业对接、专业与社会实践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场景对接四个方面入手,以合作委员会建设、机制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双师”教师培养、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等方面努力推进审计专业教学与审计现场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实习基地合作委员会,制定运行机制和工作职责
为确保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的顺利实施,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委员会(或称合作中心)。委员会由学校校长、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组成,学校与实习基地双方各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实习基地合作委员会运行机制及工作职责包括:1.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2.研究并推广适合审计学专业的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组织实施具体的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项目;4.完成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的督察、评价等管理工作,如联合办学协议、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践习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学培养计划、实习基地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实习基地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
(二)运行方式——继续和扩大三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做实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模式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和扩大三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建设:即继续瞄准国家审计机关、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做好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和学校专业的优势,本着“让学生走进实习基地”和“让实习基地走进校园”的产教融合目标,旨在培养实习基地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已建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有上海审计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宏达东亚会计师事务所、阳光控股有限公司、思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沃施园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未来在此基础上,争取再与大数据审计方面凸现优势的浪潮集团上海分公司、上海松江审计局、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3家进行沟通和合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转化
目前审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高,教师来源于企业的比例也比较高,未来随着新教师加入,还需鼓励教师考取相应证书,继续提高该比例,继续引进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到实习基地见习一年,其他专业课教师通过带实习参与实践教学。
开展“实习基地教学点”和“人才实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聘请实习基地高级审计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参与实习基地的科研项目开发,例如召开研讨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专业讲座。未来将共同开发几门重点专业课程,并确定一批知名实习基地作为审计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单位,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
(四)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实习基地协商,共同制定
审计学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请实习基地的老师提出修改意见,邀请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要设计一部分试验课程,要求实习基地的老师和我校老师共同完成。也将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培养方向上通过和实习基地共同商讨制定和实施的重要通识课程和重点专业课程,落实培养学生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战略型审计人才能力和国际化审计人才能力。
(五)企业教学场所——推进教学过程与审计场景结合
本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执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审计专业“仿真实训平台”,引入最先进软件,将真实审计现场场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实习基地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与审计场景的结合。近年来,在全国ERP软件应用大赛中,学校成绩一再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体验,使 “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成为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型学习场所。
(六)企业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单位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未来3年,要求实习基地参与课程内试验、独立试验、信息化试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创业孵化方面教学,具体安排是课程试验要求实习基地老师参与大纲制定,第5学期请实习基地专家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践习和学年论文,第6学期在校完成助理审计师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操作,第7学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毕业实习。
(七)企业深度融合——适应大数据审计,精准服务审计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以学校和实习基地为双主体,以应用科研为引领,与实习基地深度合作,共建应用科研平台,完善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通过应用科研项目驱动专业发展。依托产教融合基地,例如与上海审计局合作大数据、信息化审计,开发大数据驱动的审计分析平台,面向长三角、上海、“一路一带”沿线地区开展政府专项资金大数据审计。
五、审计学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基于数量、结构、质量,双师型教师,双结构教师等
(一)建立建设领导小组
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职教专家等作为专业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成员,组建由优秀专职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确保教师队伍能结合审计事业发展、教学创新与就业等多环节的教学大环境,做好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教学和学校与实习基地协作办学。为强化试点专业改革,本专业将原有由骨干教师和实习基地联系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进行扩展和调整,由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定期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多个环节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审计专业与审计事业需求紧密结合。
(二)完善培养机制与做法
1.确保师资队伍知识及时更新,完善师资队伍培养
(1)引进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博士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引进审计相关背景的名师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人才引进,进一步充实审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侧重引进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应用研究等人才。
(2)深化与实习基地合作。按照学校人事处安排,专业教师到教师实践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并形成長效制度;同时,聘任实习基地导师进课堂,开展(综合)案例等教学活动;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多家实习基地实践经历,未来计划和实习基地导师开设共建课程8~10门。
(3)参与社会服务: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组织教师参加多项社会服务课题,如与上海市审计局合作课题研究,参与上海自贸区专项课题等。
(4)支持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科研水平,鼓励老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行业、学术与教学交流会,并奖励发表科研与教研类论文的教师。
(5)进行国际交流:借助学校内涵建设,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为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提供保障。
2.制定师资队伍培养方案目标
(1)精通业务:教师团队必须获得多家实习基地的工作经验,深入实习基地,熟悉岗位关键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对实习基地的运作不仅有直观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还要能具备提高和指导学生实践的技能。
(2)积累案例:深入接触和体验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过程,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的审计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形成并完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案例库,丰富课程内容。
(3)课程开发:通过到审计业务单位开展见习,结合学习情境,掌握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方法,提高课程研发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能力类和实践类课程资源。教师团队需要开发4门以上实习基地共建课程。
(4)提升技巧:通过学习“学习者为中心”的授课技巧和方法,提升审计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多维评估体系
结合师资研修培训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典型特点,建立并灵活运用自我评估、导师评估、学校评估、社会评估四级师资培养培训评估体系,形成独特的“双师培养”效果评估方法,保障研修培养效果。
1.自我评估: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参训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研修课程现场评估,参加研修教师自我获取培训效果的即时评估信息。
2.实习基地评估:实习基地通过工作分析将问题导入评估过程中,运用行动学习等方式,通过研讨和问卷调查、技能竞赛,对参加研修教师在知识、技能提升以及态度改变等方面进行结果评估。
3.学校评估:参加研修的教师将实践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转变反映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学校专家组为测评方,对教师主动将受训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行为的习惯、指导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大化实现研修培训价值。
4.学生评估:由学生对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提高精品课程研发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成果输出及在其他院校和实习基地的应用推广。
六、国际合作交流——师生赴海外学习,引进课程教材、海外师资等
(一)开展与国外学校合作,引进国际优秀课程教材
1.与海外高校深度合作
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开展“3+1”合作项目,落实与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本硕打通”项目,与密苏里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商谈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合作,达成国际课程引进与人才培养合作沟通协议。
2.加强与ACCA代表处的紧密合作
进一步提高ACCA项目,并使招生、教学和考试等工作有序化。笔者所在学校已成为全国仅有的7所白金级资格认证学校之一。现开设的应用型课程如表3所示。
(二)推进学生国际交流
继续开展审计学专业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的项目,增加国际交流学生人数,每年选派 10~15 人赴国外进修交换学习,建立完善的学生海外学习、实习制度,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国外大学应用型教育。
(三)派出教师海外学习
切实落实和执行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形成派出教师海外学习制度。在今后的几年中,专业将每年选派1~2名教师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应用型院校进行访学交流,深入了解国外应用型审计教育的发展情况,学习国外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建设期满,争取有80%的专任教师有海外短期学习或访问经历。
(四)继续引进海外名师
笔者所在学校审计专业已聘请多位海外名师与本专业教师展开科研与教学合作。例如聘请加拿大约克大学道格拉斯教授为“海外名师”,聘请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晓君教授为上海市“千人计划”学者,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终身教授吴振宇为上海“东方学者”讲座教授,他们已为本专业教授了多门专业课程,开设了多个讲座。今后还将运用多种形式,灵活引进审计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海外教学与研究名师2~3名,提升审计信息化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
七、审计学试点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考核、学生评教等
(一)建立基于职业技能考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四个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提升学生岗位实操能力,进一步完善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学做一体,着重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独立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审计学专业要确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规范各个教学环节。
(二)建立保证职业技能考评质量的运行体系
1.建立长效的质量保证工作机制。一要形成抓教学质量的氛围:对所有教师的本科教案进行不定期抽查,开展教学情况座谈、教学方法研讨、青年教师相互观摩授课,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技艺大赛(包括双语、全英语),参加与上海审计局等各个固定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的各类教学研究会议。二是要优化教育资源:每学期末,全体教师对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讨论,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审计软件实验、SAP实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平台。三是加强教师责任意识:提倡教师要有更高的责任意识,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内在价值。
2.监督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是加强教风管理: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严格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而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兴趣和动力。二是严明学风纪律:學生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位置,学院的整个教学质量应围绕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通过严明学风纪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成绩,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目标。三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除在课堂上保证教师与学生教和学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实施坐班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困惑,有益补充课堂教学。
3.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督导。一是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审计学专业通过教学会议督促各专业和教师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教学环节建立教学意见的评估、监控与反馈机制。二是建立定期听课制度:积极建立定期听课制度,使审计学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动态,倾听师生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抓教风、学风及考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根据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关规定,审计学专业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行督导。依据学校制订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教材选用、教师备课、教学态度、教学修养、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能力等各主要环节的工作情况和效果进行有目标的检查、评价与督导。四是实施期中教学检查:每学期在学校期中教学检查周对学院各专业的各类教学活动进行课程教学文件、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教学运行和实践教育等情况开展全面的检查,并撰写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试卷等专项检查。一是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规范》等规范性制度,保证审计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都是在相关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的监督、帮助及指导下进行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二是毕业实习专项检查:学院制定《本科毕业实习基本规范》,保证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基础,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教师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周记、毕业实习表现鉴定表和实习报告进行检查,并撰写专项检查报告。还对审计学专业进行考试卷专项检查工作。
(三)完善实习基地与课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理论教学、课内实验、岗位实操、证书提高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实践,承担实习基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基地审计人员定期回归课堂,承担实际教学任务,建立保障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审计人员回归课堂的教学质量体系。实习基地评价教师的实践表现,专业评价实习基地审计师的教学效果,推行学校和实习基地互动评价的联合评教体系,通过试点专业的建设,实现联合评教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构建围绕国际认证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必须围绕国际认证开展,研究认证系统模块组成,分析认证模块对应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覆盖所有知识点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实现围绕国际认证的专业课程有效教学。
八、专业认证
国际认证和评估是商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审计学专业通向国际化审计教育的一个桥梁。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符合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学院拟采用两种全球专业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对本专业进行认证。
(一)继续维持ACCA白金认证
ACCA项目班设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ACCA黄金资格培训机构的认证。2013年8月又获得了ACCA培训机构最高资质的白金资格认证,是全国第6所ACCA的黄金资格培训高校,目前全国只有7所高校获得白金级资格认证。历届ACCA方向班学生成绩优异,几位同学单科考试成绩取得中国大陆第1名、全球前3名的骄人成绩。
(二)开启IAEP资格认证
对高级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拟采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在全球高等院校中推行的教育项目IAEP(Internal Auditing Education Partnership,即内部审计教育伙伴)对本专业进行认证。该认证项目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分为精英级、合作级和初级三个等级。该项目的教育方案具有适应全球差异的灵活性,即按照IIA对授课内容、数量、质量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原有的培育方案和学籍管理有效地安排课程,为愿意学习内部审计知识技能的学生提供内部审计专门教育的机会。国内目前仅有南京审计大学是IIA在全球高校中认定开展内部审计高等教育的高校,认证等级为合作级。笔者所在高校审计专业拟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合作,按照IAEP教育项目认证标准的相关要求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从IAEP的认证标准看,基本涵盖了本专业内审教育的建设内容,有助于推动内审人才的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提高本专业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从时间安排上分析,力争3年后达到IAEP初级,未来有可能的话,5年后达到合作级等级,10年达到精英级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