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19-12-24王勇霍雨佳
王勇 霍雨佳
摘 要: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钙片”,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养分。文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对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分析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进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文章基于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实践,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不败、蓬勃发展的精神命脉,蕴藏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软实力。它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不仅对于塑造新時代研究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着正确的指引作用,还对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是历代中华子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帮助中华民族打造最坚定的中国精神和最牢固的中国力量,是整个社会所认同并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根基
立足于特殊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独特的历史命运,整个中华民族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最独特最根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记忆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命脉,是维系中华儿女情感依托和文化共识的精神纽带,是锻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稳固的精神支柱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涵了理想信念的主要特质,蕴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之源,熔铸共同意志的正气之魂,蓬发旺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属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与理想信念所追求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方面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政实效
研究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些都是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意识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传输手段融入众多研究生的民族血液之中,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根植在内心深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理念上、内容上、表达上、形式上等各层面帮助研究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来发挥教化的作用,帮助研究生转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少数研究生道德理想淡化
当代多数研究生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但是也有部分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没能取得良好发展,呈现出少数研究生道德理想淡化的问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看重利益的获取,逐渐忽视自身精神文明建设,这就导致少部分研究生失去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和理性认识,不良思想逐渐侵害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少数研究生职业理想缺失
大部分研究生在就业选择时,职业理想信念务实,但部分研究生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潮流的影响,职业信念逐渐模糊。这种不良思想也导致部分研究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自我的短期职业发展,看中自我事业取得快速的成就,而忽视在工作中的积淀,这导致他们只选择城市发达地区闲散舒适的工作环境,规避偏僻落后地区,缺乏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个人工作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也导致研究生自己职业规划不合理,职业发展空间不足。
(三)少数研究生个人理想脱节
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绝大部分研究生能够辩证的看待世界发展的潮流,但在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不良思想也给研究生带来消极影响。一些研究生的个人理想容易受到冲击,少部分研究生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忽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利益,逐渐忽视社会责任感,对集体和社会漠不关心。部分研究生个人优越感过强,对于自己的责任意识过于松懈,面对义利选择时,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锤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内容
培育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一定要丰实文化理论的厚度,积极搭建文化育人平台,改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培养研究生树立高尚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和全面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真正保证研究生能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
(二)扩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
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围绕这一目标,要遵循研究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开辟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渠道。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为渠道,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打下中国文化底色[4]。把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网络传播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众化阐释,进行积极的现代解读,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研究生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成为新时代理想信念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三)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环境
研究生群体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从事科学研究,校园氛围是涵养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最佳环境,校园文化是培育研究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添加詩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元素,加大宣传中国优秀戏曲、竹筏、茶艺等传统艺术,通过开展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传递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培育坚定的中国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研究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认知转化为日常践行的个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对接工作,必须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渊博学识的中华传统文化师资队伍能够高效率、高水平对对中华文化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时代性解读,赋予它满足新时代研究生需求的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理念传递出去,既能保持本色,又能勇于创新,将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而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张利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06):143-147.
[2] 吕丽娜.当代青年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的“根”[J].人民论坛,2018(02):124-125.
[3] 刘西华.传统文化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01): 13-14.
[4] 王娜.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88-92.
基金项目:文章为黑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K032;文章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LZX-YB22;文章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GY20180034。
作者简介:王勇(1983- ),男,讲师,东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科科长,博士生,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