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浸润式”教学情境探究

2019-12-24陆婉怡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实践

陆婉怡

【内容摘要】“浸润式”的散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偏重知识获得、缺乏过程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文本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教师在更高更深的层次解读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特性,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文章的特定情境,创设相应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散文 阅读 浸润式 实践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对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要求可用“三有”概括:有本、有源、有用。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科学的教育原理方法和各种教学资源为主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体验到真正能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但有些课堂抛开“本”和“源”,自然难以有“用”。笔者将在本文中以《昆明的雨》教学实践为例,寻本探源,思考“浸润式”散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境营造的有效方法。

一、巧设问题,随文演化

阅读教学中,文本的自身特点是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的,它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施行“浸润式”的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要依据文本特点,避免一些误区,如教师提问时常犯的“习惯性拔高”、“主题理解表面化”、“阅读结论概念化”错误。批文入情,高度重视个性化语言的品味,是“浸润式”课堂的一个核心。汪曾祺是一位风格鲜明的作家,深谙文字平淡怀柔之美,此文关键问题的设置也要紧紧围绕其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致分为“导入”、“文本初读”、“课文研读”、“知人论世”、“总结”五部分。 “文本初读”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直接描写的雨季的主要的特征。“课文研读”中的问题则要细化,让学生在默读、精选中自由思考,找出作者描写的昆明具体的风物,如仙人掌、菌子、缅桂花、木香花、房东母女等对象。寻找这些对象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更为深层的内容,比如这些事物与文章主题“昆明的雨”的内在关联,笔者随文提醒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事物自身的特点都与第一环节中得出的雨季特征相呼应。于是,在作者描绘的字里行间,可以初步得出作者对这些事物、對昆明的雨季所怀的情感。

“课文研读”环节得出了作者喜爱昆明、想念昆明的情感小结,此外在当时当地的昆明,作者会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感受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作家内心的更深层。学生阅读作者在昆明生活的语句,可以找出相关印证,如“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衔接到“知人论世”环节,补充写作背景,力求简洁扼要,突出作者来到昆明的原因、生活情况、所处的时代环境特点。通过这些背景,体会“雨”这个意象,引导学生深入当时的昆明,理解作者的“乡愁”。

二、多元阅读,营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向来是一个重点。很多教师喜欢一开始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做的效果其实不大,朗读的感情不只是机械的音调变化,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琢磨文章的情感特征,再去把握语句的音色、音调、轻重。学生的群体特性在“浸润式”情境营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学生的研究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教师去解决用何种方法教学、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

《昆明的雨》语言风格平淡,没有过于明显的情感起伏变化,单纯由学生朗读,收效不多。所以笔者在设计本文的阅读部分时,结合了通读、浏览、范读、默读、精度多种阅读方式。通读主要用于课程前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浏览便于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范读时主要由笔者示范,在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把握以后,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导向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风格。教师范读方式比播放录音灵活,学生更易接受。默读和精度在整个课堂中都是重点,贯穿学生的文本学习,在学生思考问题、自由想象时尤为重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进入文本的世界。

精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淡淡的”这个形容词,以及文章第10自然段对木香花的描绘、对小酒店宁静安然环境的渲染,让学生在这些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文字里,有对时代背景的暗示,但是绝不沉溺于忧虑,而是着力于描绘一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其内核是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这也是汪曾祺所赞美的昆明人人性的特征,教师应从文字构筑的意境中寻找作者的“真我”,由文至人,以人解文,让学生主动地从阅读过程里体味文章内在的精神之美。

学生作为成长发展的个体,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积极主动的,他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自己的。有别于一味地灌输说教、发号施令,“浸润式”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当作一个外在世界的积极探索者,未知知识的发现者,在一个丰沛的情境氛围中,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将他们的思维特征、年段特性与学习活动融会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情境,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的教学共进行了两轮,每轮教学活动后,笔者均与其他教师进行了讨论。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时,笔者发现学生在“文本初读”环节寻找信息花费的时间较多,文章的预习阅读准备不充分。学生对文本生疏的情况下,疲于理解老师提问的表层意思,很难积极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欲望,不仅会影响整体氛围的营造,更会使课堂效率低下。“浸润式”的课堂以文本为主,教师需要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内带领学生走得深走得远,那么课前的预习指导工作也要更充分,所以在第二次上课前进行了改进。

此外,首轮教学内容多而庞杂,导致时间紧张,“知人论世”展开不充分,只是教师单方面点到即止,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教师想要设置的诗意氛围中。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更加精细,明确教学重点,紧扣中心进行阅读、提问、思考。对一篇内容丰富的散文来说,面面俱到的讲授使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我阅读体验,更无法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就会与“浸润式”阅读课堂的初衷相悖。

本文所写事物繁多,看似闲笔之处,实则作者做了许多留白。笔者在首轮课堂实践中,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不多,所以整堂课上下来看似内容丰富,但是学生很少有积极思考的时间,对文本的阅读就停留在浅层。所以二次实践中,笔者在“课文研读”环节加入了学生动笔的活动。以昆明的“仙人掌”段落为例,聚焦于作者描绘猪羊时一个“怕”字,进行展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个心理描写的词与“仙人掌”的特点联系起来,更深刻地去体会此地风物之妙处。在学生写作、交流完毕后,笔者也展示了一例,增进他们日后学习相似文本的兴趣:

园子中的蔬菜在这丰润的雨季里涨足了水分,枝叶卯足了劲儿向上挺立着,叶片沾着饱满的晨露,晶莹可人,直把园外闲散的猪羊诱得呵气挠蹄。它们刚鼓足了勇气想馋上一口,又被围得密匝匝的仙人掌的刺,扎得连连后退,却仍是久久不愿离去。

细切口,深内延。在学生容易忽略之处拓展他们想象的能力,同时更深入文章中所描绘的昆明的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润物细无声”地深化学生对本文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同类文章精炼用语方面的关注,体味母语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孟庆澍.仁爱与抒情──汪曾祺气质论[J].小说评论, 1998(5):75-81.

[2] 吴失余.小说意境的开拓与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化——《当代小说创作论稿》之三》[J].文艺评论,1985(8).

[3]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实践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