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拍中国》,克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的典范

2019-12-24王鉴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故事化航拍

摘 要:纪录片《航拍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克服单一航拍镜头的审美疲劳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航拍中国》从故事化叙事、镜头的长度、景别、节奏控制和声音元素等方面来避免审美疲劳的产生。

关键词:航拍;故事化;拍摄处理;审美疲劳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航拍技术被广泛运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领域,各种航拍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鸟瞰中国》、《航拍中国》、《飞越山西》等等都受到了观众的一直认可。

今天,一档电视节目、一部影视作品里没有航拍镜头,它就没跟上时代的潮流,就不能称为“高大上”的节目。现如今,从纪录片、专题片到综艺栏目、新闻节目都充斥着航拍镜头,观众每天都被大量的、质量参差不齐的航拍镜头所包围,面对他们的狂轰乱炸,出现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是说当刺激反復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航拍中国》作为中国第一部完全以航拍为拍摄方式的纪录片,每集长达50分钟,观众不仅没有丝毫的审美疲劳,还盛赞这部作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唤起爱国热情”的精神食粮,《航拍中国》究竟是怎样避免航拍镜头审美疲劳,牢牢吸引观众目光的呢?

一、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传递情感

航拍镜头的画面特点有三个:一是俯拍,二是大景别,三是移动镜头。当相同角度、相近景别的画面连续出现就会给观众雷同感,久而久之产生视觉疲劳。十年前,某省级卫视曾经用航拍的方式拍了一部反映该省各地市州风貌的纪录片,该片以精美的航拍画面加音乐的方式呈现,前几集的收视率还不错,之后大幅下降。现在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没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传承文化、传递情感,它留给我们的印象只是一座座钢筋水泥的城市和一道道冰冷的山水,久而久之收视率自然就下降了。

《航拍中国》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运用中国山水画“移动视点”的方式来结构全篇,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各景点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长卷。《航拍中国》导演余乐说:“我们就像导游一样,领着人们来到这些有故事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语言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会用哲思和观众拉开距离。”《航拍中国》,巧妙运用解说词的故事化叙事风格,选择辨识度很高的景点,用平实而充满细节的语言,弥补了航拍镜头在细节表现上的不足,使得画面和解说词相得益彰,把一个个充满细节、有趣味、有回忆的景点展现给观众。

“江西的许多村落都生长着几百年树龄的樟树,古时候,江西被称作豫章郡,豫章就是只巨大的樟树,过去,在村里谁家生了闺女,就会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个樟树,……”《航拍中国》从江西在古代的别称——豫章郡入手,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樟树和樟木箱的故事,让观众在落日余晖的光影里体会祖辈浓浓的人文情怀,传递出山川河流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给精美的画面插上了情感的翅膀,带着观众天际遨游,在感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同时,更是对华夏文明的真挚礼赞!因此才会有海外游子盛赞这部“美哭了”的作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唤起爱国热情”的精神食粮。

二、从航拍镜头的时间长度、拍摄角度上进行控制

视觉疲劳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反复”二字从时间角度来讲,道出了产生视觉疲劳的关键所在。要克服视觉疲劳,在镜头使用上尽可能的少而精!《航拍中国》第一季有6集,每集有50分钟,具体到江西篇,航拍分为4个大站。第一站是庐山,第二站是以婺源为代表的古村落,第三站是江西的四座名山,第四站是以鄱阳湖串联起来的水系。在4个大站里分布了30余个“点”,每个点的时长一般是1分半到2分之间,每个点的镜头数大致为8-12个。这样的镜头分配,尽可能的避免大量镜头堆砌而产生的视觉疲劳,在观众意犹未尽之时便离开。既满足了观众队江西各大“景点”的观赏需求,又留下了回味思索的余地。

在拍摄的时候最大限度的丰富拍摄角度,融入纵向移动、升降的拍摄方式,避免了以横移为主的单一拍摄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主体。婺源的“熊猫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猛禽,在连续两个定点横移表现它“呆萌”的点头之后,一个快速的纵向移动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它高速捕食的英姿,同样突出了它“猛禽”的一面。从镜头组接来看,纵向镜头的插入,丰富了拍摄角度带来的视觉体验,避免了连续多个横移镜头带来的雷同感,从拍摄角度上避免了审美疲劳。

三、打破航拍镜头间的节奏变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前期拍摄时,注意了景别的变化;二是在后期剪辑时,通过一些技巧的运用来改变节奏

画面节奏的变化很大程度体现在景别的变化上,相邻镜头间景别差两级,画面的节奏变化就比较大了。《航拍中国》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打破以人物为景别划分的标准,从全局着眼,以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来划分景别。通过景别的变化来丰富画面的表现,改变段落里的节奏。山西的篁岭村,从景别划分上看,村子的全貌为全景,村里的几栋房屋是中景,房屋里的人或房屋的局部是近景或是特写。有了这样的景别划分,景别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景别参与叙事也就成为了可能,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相同景别产生的视觉疲劳。

第二种打破镜头节奏的方式是后期处理。从全局讲,在《航拍中国》江西篇里,导演把整个50分钟的节目分成4大板块,每个板块用一个介绍式的动画节点分开,这些节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每个具体段落讲,航拍镜头由于自身的原因,存在画面运动比较缓慢和景别相对单一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画面的时候,导演运用了特效加变速的处理方法来打破原本镜头的节奏。最典型的特效处理是在片头部分,对不同地域相同景别的“大地”画面进行旋转处理,既避免了相同景别相同内容的画面直接组接带来的跳跃感,又产生了一定的节律感和积累效应,增加了画面的可视性。婺源菊径村的舞板凳龙表演,当舞龙队伍穿过祠堂时,由于航拍的机位是在屋顶越过而不是在祠堂里穿过,因此会在画面上留下较长的“无效时间”,后期处理的时候,对越过屋顶部分做了变速处理,加快了越过的时间,既改变了前后相对舒缓的镜头节奏,又产生了一个强调的语义。这样的特效处理方式几乎在每个段落里都有,视觉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使用现场声音来拓展画面空间、营造画面氛围

在一般的航拍宣传片、纪录片中,现场同期声是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雅克贝汉先生的作品《迁徙的鸟》,大量运用了航拍技术,在飞翔中、在追逐中,鸟的鸣叫和扇动翅膀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带入感,仿佛观众就在旁边伴随它们飞翔。在《航拍中国》山西篇里,婺源油菜花的处理也运用了相同的方式,在段落开篇就加入了几个鲜活的元素:金黄色的油菜花、欢快的鸟鸣声、轻快的音乐、从镜头中穿过的飞鸟,这些元素立刻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清爽而芬芳的春天景象,特别是现场的鸟鸣声,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如同一个个春天的音符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不仅在视觉上感染观众,更在听觉上为画面拓展想像的空间,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既增加了节目的视听感受,有效避免单一航拍画面带来的视觉疲劳,又为后面的叙事性描述垫定了情感基础。因此有观众评价这部片子是“一部隔着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风、河流、花开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绝对是一部网红纪录片,它开创了完全以航拍为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先河,以精美的画面和浓浓的中国味被广大观众所追捧和热议。《航拍中国》以单一拍摄方式完成了复杂画面造型的效果,这完全归功于导演对航拍手法的创造性使用,打破了以往航拍镜头只能交代环境、渲染气氛而不能很好的参与叙事的局限。随着《航拍中国》第一季的热播,在后续的节目中,相信创作团队会更加注重画面的设计,创新地使用航拍手法,为电视节目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张杰.电影镜头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2:22.

[3] 用航拍技术实现电影镜头[J].数码影像时代,2014(06):112.

[4] 李想.航拍影像镜头语言特征及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8.

作者简介:王鉴,中国共产党党员,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像创作.曾担任一线记者20多年,从事电视专题、纪录片、形象片和微电影的创作工作,多次获得广播电视国家级政府奖、省级政府奖。

猜你喜欢

故事化航拍
一种无人机航拍目标的长期跟踪算法
航拍巴彦呼硕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陕西画报航拍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