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2019-12-24黄可晴林晓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法制化思想政治工作

黄可晴 林晓珊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提出更高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律依据缺失、内容抽象、监管不足问题,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体系、探索法制保障的多维路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的评估与监督,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法制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化是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对象,将其总体要求、原则、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处于政策优化过程中,加强其法制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化现状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以198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开端,此后出台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行政法规,相关行政法规的发布正式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冯刚,2018)。在现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紧缺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旨在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赋予高校更为重大和广泛的历史使命,即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历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

我国现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性文件,从效力上看属于行政、地方性法规或部门、地方性规章;但其改进和推行缺乏立法层面上的依据(彭扬,2011);同时,相关政策性文件的规定多为倡导性建议,不具备强制性;且内容仅为宽泛性要求而未涉具体措施,可执行性较低。此外,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由于制定机关与执行机关在價值取向、利益追求等方面的差异,且监督管理不力,导致政策执行的最终结果往往偏离最初设定的目标(罗海英,2012)。总而言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存在法律依据缺失、内容抽象、监管不足等三个方面的缺陷,加强和促进其法制化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具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必要性

加强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领域的法制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是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环节,其各大组成部分应当逐步实现法制化。此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不仅满足了扩充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法律依据的需要,还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实施国家权力监督、完善领导管理体制、落实法律责任等方面(陈大文、韩磊,2017)。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条件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朝着法制化方向改革(张文学,2012)。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具有适应校情和生情变化的微观必要性

随着社会变迁和网络科技发展,高校各方面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变和复杂的微观因素,大学生处于网络和社会双重交叉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和行为不当相关问题,例如,网络诈骗、校园贷、合同纠纷、非法传销、交通事故、因精神疾病伤人、相关势力渗透等,都需要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引导和有效干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当中,所涉情形众多,工作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法制化途径对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作出划分,依法明晰相关事项处理原则和程序,将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合法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建设的多维路径

(一)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体系

根据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以及《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同时结合我国立法现状,要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体系。一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积极听取专家建议并广泛收集高校的意见,制定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监督、责任承担等重要内容的基本法律;另一方面,各级行政机关应该在基本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在执行程序、资源配置、人员培训、机构职能等方面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从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的相关举措

第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我国当前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配套的法律政策主要与资金投入相关,例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8)等。适宜的资源配置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关键,其中不仅包括资金配置,至少还应当将人力资源配置包括在内。我国不同层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较大,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也较大。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政策措施上要保证资金、人员等关键资源在不同层级高校间更为合理地分配,不断缩小其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程度的差距。

第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培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大学生思想品德之间的沟通桥梁,国家意志由此广泛地传递给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授课教师为重要代表,政府应当通过法规政策规定其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培训。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一是要保证其在政治站位和思想认同上与党和国家的意志保持一致,二是在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教育水平进行合理评估,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201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20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暑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的通知》(2019)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法律政策。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渗透,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针对高校专业课程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部门应当通过立法规定高校设置更为科学和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同时通过相关政策规定激励教学工作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的评估与监督

目前,我国政府设定了督导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评估制度等来监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实行效果,然而这些现行制度缺乏体系化特征,其監管缺乏长期有效性。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管,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中央管理机构的统领作用,不断提高各级管理机关的管理水平,通过中央的统一管领和监督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结果与其设定目标相一致;其次,要通过立法建立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将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大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与掌握程度等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以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更好地落实问责制度与改进措施;最后,要加强评估体系队伍建设,增加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投入,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与发展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9):28-35.

[2] 彭扬.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27-31.

[3] 陈大文,韩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体系设计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17-21.

[4] 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5] 罗海英.论政策科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J].教育学术月刊,2012(09):55-58.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州大学2018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六位一体”工作系统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811。

作者简介:黄可晴,(1998.1-),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本科。

*通讯作者:林晓珊(1990.06- ),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制化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管理法制化研究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从泛法制化角度谈电视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对策
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制化
论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用法制化带动和促进正规化——论邓小平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