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鲶鱼效应”

2019-12-24冷文跃

冷文跃

摘 要:支教老师的引进,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动脑意愿和干劲,更重要的是它给学校引入了竞争机制,把忧患意识注入了竞争机制之中,给全体教师带来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激发教师的進取心和工作热情。校园里浓厚的教研氛围,使得学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鲶鱼效应”真正成了校本研训的“催化剂”。

关键词:基石课堂;沙龙论坛;一徒多师;研思结合;学科中心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39-2

【案例描述】

场景一:2018年10月18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去后面的教学楼巡课,发现初二(1)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原来学生都去操场上体育课了,他准备在教室批好作业等学生,学生一回来就可以面讲题目。他情绪低沉地告诉我,这次单元抽测跟支教老师有十几分的差距,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准备进班办公,发现问题,寻找策略。对此,我刮目相看。

场景二:2018年9月12日,我照常到初三推门听课,发现本校两个物理老师,又准时出现在支教老师上课的教室听课。据悉,作为名师班学员的戴老师,每天是听一节支教老师的课,自己再上一节。理化组教研组长徐老师,原本是要循环到初二教物理的,一听说华南学校的支教老师过来,主动请缨留在初三教学。时常听康老师的课,已经成为这两位老师的常态。对此,我内心激荡。

场景三:2018年11月15日,已经是晚上9点多,初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走进去,发现两位住校的化学教师都在晚办公,一位在批阅明天要讲解的试卷,一位在修改第二天上课的教案。两位年轻的化学老师说支教的杨老师每天从丹阳骑电瓶车来界牌上课,风雨无阻,教学质量杠杠滴。我们小年轻上课不敢马虎呀。对此,我深感欣慰。

【案例分析】

相传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那鲜活的沙丁鱼很抢手,价钱昂贵。可是沙丁鱼天生娇嫩,出海不久就会死去,死鱼就少人问津,市价也跌落六七成。有一个渔夫想出好点子,使捕到的沙丁鱼,到了买者手中还是活蹦乱跳的,总能卖出比别人高的价钱。最后才发现,渔夫在出海前总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鲶鱼生性以鱼为食,随时都可能吃掉性情懒惰的沙丁鱼,而沙丁鱼为躲避被吃掉的命运,只好左冲右突,四散躲藏,因此即使在运往市场的路上,沙丁鱼也没死,反而活得更有生机,这便是“鲶鱼效应”。

在教师管理中,“鲶鱼效应”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一种保持学校活力的创新效应。如果把教师管理过程比喻为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那么新引进学校的一条条的“鲶鱼”便是这场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学校的一些教师经过了培训、学习、实践之后易形成自己的“轨道式思维”,而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又强化了这种轨道效应,停滞在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缺乏新鲜感和活力,产生了惰性,失去了竞争力。

此时,支教老师的引进,就像把鲶鱼置于沙丁鱼群中一样,新进教师带着特有的工作热情,面对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自然可以擦出许多“火花”来。这些“鲶鱼”的引进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动脑意愿和干劲,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动”的环境甚至是“动”的主流,使学校在“动”中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给学校引入了竞争机制,把忧患意识注入了竞争机制之中,给全体教师带来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

【应对策略】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培养校本研训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基石”课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支教老师,大多居住在城里,每天在城乡之间奔波,基本是准时到岗,准点离岗。那靠什么能领先同行呢?主要是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决胜课堂。为此,我校提出了立足“基石”课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在备课方面,学校提出三步模式要求,即自主设计预案、研讨确定共案、创新建立个案。教案中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是明确规定教学目标要准确,即“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解决……问题”等定位准确。二是教案中要建立教学流程图,并注明每个环节的大致时间分配,以避免随意性,提高课堂效益。三是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成学生能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各种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思考、归纳、验证、应用,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四是写出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组织或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从而达成哪些目标。

二、活用多彩校培,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创新沙龙论坛。本学期,学校开设了由支教教师作为主讲人的“琢石讲坛”。一方面,每位主讲教师带着智慧、经验和信息而来,他们的演讲成为老师们提升教学技能的“点金石”。讲坛主题依据老师们的需要来确定,覆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方法、教学评价、分层作业设计等各方面。每周一支教老师讲座后,都再次引爆老师们反思和探索的热潮,积极、上进的气息溢满整个校园。

每次沙龙都有规定的主题如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材分析活动,以命题分析为切入口的评价研究活动等,使得沙龙逐渐演变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支教老师在沙龙上“画龙点睛”式的现身说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集体备课。学校定时定点分学科组织集体大备课活动,每周一大备。各备课组组建qq和微信群,每天一小备,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走廊教研”、“餐厅教研”、“操场教研”、“QQ教研”、“微信教研”随处可见。教师们通过“参加研讨”、“修改教案”、“教学演练”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3.成立学科中心组。学科中心组导师中的支教老师对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每周举行一次教学研讨会,针对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引导青年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指导。

在团队建设中,支教老师不分彼此,责无旁贷地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把在原校的宝贵资料毫无保留地与本校老师共享,在集体备课和各种学科组活动中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4.“一徒多师”促能。为了尽快解决青年教师“水土不服”的问题,学校开展“一徒多师”活动。支教老师深入了解徒弟的教学素质和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拟定培养计划,满足青年教师随堂听课的要求,接受咨询,解答教学疑难。支教老师听徒弟课每两周不少于一节,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此外,支教老师还必须对徒弟备课、上课、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试卷讲评和分析、教改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对他们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琢石”动力支撑。学校还举办“琢石杯”课堂教学比武活动,通过“磨课”让教师深刻体验到“痛并快乐着”的滋味,经历凤凰涅槃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支教老师在磨课中提出的中肯建议,新颖的点子,让思想与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沃土,发展动力的支撑。

三、强调研思结合,助力教师专业腾飞

1.加强教学反思。支教老师的教学反思总是犀利独到,让老师们耳目一新,拓展老师们的思维深度。他们反思这节课究竟应该干什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该怎么提问?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反馈?哪些细节改进后变得更加精致与美丽?环节该怎样设计会变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哪些地方的语言,修改后能一鸣惊人?

2.加强微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关鍵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有效方法,并不断进行验证,改进教学的小研究。它是支教老师自主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变革,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微课题研究很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

【实践反思】

支教老师的引进,吹皱了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他们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促进、并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校园里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无论是新入编的年轻教师,还是工作多年的老师,抑或是一直领先的骨干教师,大家都开始在教育教学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得学校的发展底气十足,后劲强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呼唤“鲶鱼效应”,因为它推动了学校校本研训的热潮。

(作者单位:丹阳市界牌中学,江苏 丹阳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