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2019-12-24刘俊利
刘俊利
摘 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理论特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问题作探索性思考,构建社会主义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国之所以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思想道德、观念文化,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联系。因此,我国长期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逐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直接目的的社会主义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必须确立和发展以公有制观念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力地抵卸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有力地消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性。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本质要求,而且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具有远大目标的社会。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自觉的崇高境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内涵的多样性
尽管精神文明一直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是不同性质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内涵又不尽相同,市场经济总是与各国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不能不具有各自的特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因而也就必然会形成一些自身的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两个积极性,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要求人们的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主体,必然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要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已、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因此,指导我们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特征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精神文明理论内涵的多样性。
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性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它对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效应,又有消极效应。它的积极效应:一是唤醒和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从内在机制上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人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促进社会主义平等、竞争和互助这一新型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發展;三是引导道德观念的更新,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人才观念、信息观念等等。它的消极效应是:容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使得市场经济发展出现起伏和不平衡。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事业在艰难中前行,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应对。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人的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
从社会发展来看,精神文明建设不只是一种社会风气的营造或思想教育运动,而是一个历史性、人类性的文化工程,本质上属于中国现代化转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启动现代化之际,就有人提出了"根抵在人"、"立人而立国",这一最根本的历史课题。然而,由于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们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不断产生认识上的误差和方法的失当。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忽视了这一问题,尤其是"文革"时期,政治掩盖了人的一切;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冲击,人的精神世界也遭受洗涤,而当改革加速的时候,人们又发出了种种迷惑。所以,重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充实,对今后精神文明建设价值取向的确定。从近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其价值取向存在两点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单纯政治化倾向。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横向构成理解的偏颇。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应是全民族、全社会的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当然不是纯知识性、技术性的,而更应该是观念性的。但是,这观念又不应该仅仅是政治意识形态,而更应该是人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自觉和发展,即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由于长期以来政治本位主义的惯性力量,使一些人太愿意将领导布置的工作作为单纯的政治工作来对待,一旦涉及到人的精神问题便轻车熟路,走上单纯政治化的平坦岐途。于是,在庄严的政治高度下把一个完整的问题肢解了,也就是把人的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单一化了。事实上,政治的逻辑不等同于文明的逻辑,阶口又回同于人类意识。政治对于人来说,往往是片面的,而文化则是全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二,单纯传统道德倾向。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纵向构成理解的偏颇,也是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偏向。毋庸置疑,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克服时下商品化倾向的最初动机。因而人们往往把二者视为相克相生的消长关系,常感叹世风日下,总是有一种道德回归或复古情结,自然而然就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指向了那逝去了的、淡化了的传统道德体系。
上述两种倾向,就带来了两个相关的命题,即人类意识的同一性和人类道德的时代性。对于第一种倾向,必须介入人类意识的同一性命题,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人类性取向。也就是说,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世界现代人类意识的框架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华民族人格的现代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