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的历史街区业态分析研究
2019-12-24申志慧
申志慧
[摘 要] 历史街区商业化是当今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生态视角,选取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南后街为典型案例,从业态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节点和文化活动五个方面,提出建立多维业态准入制度、凸显闽台区位优势、强化业态连续界面、情景业态文化内涵的建议,希望对其它历史街区业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历史街区;业态分析;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 F7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2-0030-02
一、背景
随着福州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历史街区业态提升成为片区深度发展的关键节点,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福州近代史典范,反映了福州城建发展史,也是福州第一个进行历史保护的街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其南后街是重要的主街巷,串联各坊巷,密集各古建,随着福州城市规划建设的引导,重要活动、事件均在此展演。
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商业业态、文化、使用者及其空间活动的良好匹配关系,因此,本文选取南后街为典型案例,探讨文化视角下如何更有效的提升历史街区业态,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结合三坊七巷的保护区范围及现状周边具体情况和坊巷划分,本次研究范围为三坊七巷南后街杨桥路牌坊入口至吉庇路步行街终点。
二、现状分析
(一)业态类型结构
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零售业态分类》等有关国家标准[1],南后街商业业态采用2019年11月数据,分为5大类26小类。现状数据显示,大类整体上快消型零售业明显高于其余业态(见图1),占比72.36%,其次为餐饮业,占比15.45%,这与“5A”级商业配套要求相吻合,同时文化艺术业相对占比也很有优势,达到9.76%,这充分體现了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有的特色魅力。小类则角梳、漆器、油纸伞、木雕、玉器、饮料、茶等反映福州文化特质和习俗等的业态居多(见图2),充分反映了业态的多元丰富性,其中本地老字号、诚信单位比较多,品质相对较好,反映其余外省地方的较少。
(二)业态空间分布
现状显示零售业呈现出较均匀线状分布,入口处至郎官巷、塔巷,为普通消费产品如都可饮料、鼻烟等;从塔巷开始,经过黄巷、安民巷,随着重要古建筑群的集聚,著名的茶、漆艺、福伞、建莲馆等多高度集聚,从安民巷到宫巷、吉庇路则渐次减弱,其中有网红打卡店猫的天空之城等。
餐饮业则相对较均匀分部与各巷段,安民巷又相对集聚,其中东侧以小吃为主,如永和鱼丸,木槿肉丸,花生汤等,并一定程度集聚,西侧则主要为大型餐饮业,如醉得意等,这也是基于街巷西边有著名海鲜餐厅雍和会、重要内河景观安泰河及便利的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系统成熟完善,交通可达性强。
文化艺术业则作为三坊七巷的重点,均布与每个街巷内,其中南后街展览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作为文化传播的最高潮,布置在街巷的中心,且相对而设,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氛围,在街巷结束位置同时设置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其余娱乐业、邮政业各一处,点状布在节点处。
(三)业态组合特征
采用P(职能种类的数量/职能种类)作为业态同质化评价指标,P值越趋近1,业态组合越合理,同质化越小;反之越不合理,同质化越严重[2]。本文采用同样的空间点,以100米为统计单元,对比2015年4月数据如下:
通过对比得出,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引导,总体得到良好控制(见图3),其中入口-郎官巷基本持平,相对控制最好,因该段商品数量少,只有4间,影响因素小,易于操作。
而塔巷-叶氏民居因所处核心地段,P值则有明显提高,到达2.29,业态数量最多,达到39项(见表1),其中茶叶4间,银饰4间,玉石3间,高度集聚,同质性很强,业态组合很不合理,其余各段则有所降低,一方面基于三坊七巷管委会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控制引导,监管有力,同时也因为叶氏民居-安民巷段引导了规模面积大的业态,影响了空间布局。
(四)业态节点分析
现状节点周边多零售业态,有星巴克咖啡,贡茶,都可,沈郎茶油,邮局等为主,基本适宜,其中衣锦坊旁边为建莲馆和肯德基,相对业态综合环境比较好,较符合三坊七巷气质。而郎官巷业态则整体氛围较差,一部分原因是郎官巷是进入三坊七巷的第一个坊巷,受周边现代建设影响比较大,其对面为高档小区衣锦华庭,沿街底面为普通业态,入口处相对开阔,尽管借用绿植、休息亭营造了两层界面,形成半开场空间,但相比较其余业态连续性、围合性强的区段,整体商业氛围弱化较多,加之业态为蜂疗馆、永嘉玻璃馆等识别度、体验度较低的业态,使得这里成为业态洼地,蜂疗馆经营不太好,永嘉玻璃馆则终日紧锁,只有旁边的宏宇琴行和都可茶馆经营尚可。
(五)业态文化展现
结合三坊七巷官网和现场,南后街大型业态文化以光禄吟台、非遗博览苑、宗陶斋艺术馆等本省花艺创作、文物复刻展、书法、美术、摄影展等静态观赏和诵唱表演等为主,其中又以非遗博览苑参观人数最多;小型业态文化以流动性网红歌手、快闪等为主,观演人数众多,而店家自行展示较少,只有沈郎乡茶油制作、极少量的茶艺、书画现场表演和漆器影像观看。整体表现为文化展现范围有所缺欠,形式相对单一、传统[3],导致现场观演、驻足人数较少,时间较短。
三、建议
(一)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多维业态准入制度
南后街业态空间反映一定的利益整治,是多主体、多层次商业机理相耦合、相博弈的综合结果,体现其目标动态导向性,招商模式遵循相关管理规定,严格明确其租赁用途、投标人须具备的条件等要求,由之前的基准租金专家筛选改为“竞租”制,即价高者得,虽取得一定的综合效益,但也表现出部分业态范式化、同质化趋势,影响了人们对南后街的印象评价,抑制了片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因此应借助发展的新时代契机,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建立多维度业态准入制度,综合考虑业态首位度、差异化、结构配比等影响因素,合理引导业态类型及空间分布,对重要入口节点政策适当放松,动态调控,对坊巷节点严格把控,避免商业化过度,并加强后期运营动态监管,实时引导业态良性发展。
(二)重构业态体系:凸显闽台区位优势
鉴于现状多省内业态为主,为进一步提升福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其综合能力,建议秉承文化战略定位,优化业态体系,构建业态的多层复合功能,加大培育核心业态,即创意产业、国际交流产业的建设,提升街巷国际化赋能;强化配套支撑业态,即时尚游憩、文史博览,夯实街巷文化底蕴;凸显区位优势业态,柔性植入闽台产业,并加大其产业配比,提升街巷的可识别度和意象性。
(三)整合入口环境:强化业态连续界面
重视入口业态建设,提升入口附加值,营造舒适商业氛围,以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格局,跨行政管辖范围,三坊七巷管委会和住区的社区管委会共同营造有活力、有氛围的业态环境。入口兼具重要的集散、客厅功能,应考虑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周边环境,置换现有活力较弱业态,优选体验性强、特质鲜明、识别度高的业态,成为点睛之笔,拉开业态空间序列。
(四)建立情景业态:活化文化内涵
福建非遗资源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紧靠静态的图片不足以充分展示文化魅力,因此应强化智慧信息建设,多方式、全方面、立体化构建其展示内容,除采取常规被动的看、听形式外,应积极建立信息触摸平台,动态、详细展示其过程内容,并鼓励原住民、当地人及来访者共同参与具体项目如客家、畲族等的原生态表演,既一定程度保留文化的真实性,构建旅居平衡体系,又可使来访者处于主动式、沉浸式状态,满足不同层次、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茜,刘贵文,马昱,戴彦.基于认知评价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度研究——以重庆磁器口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40-45.
[2]徐小波,吴必虎,刘滨谊,陈钢华.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扬州“双东”案例[J].地理学报,2016:2212-2232.
[3]容晓君,孙稱,王安琪,陈汉云.香港历史遗产活化更新的商业模式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17:42-49.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