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促成因素分析

2019-12-24周旭

商业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通业采购商商贸

周旭

[摘 要] 随着服务业被商贸流通业渗透的深入,以及地理位置的日渐集中,使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明显增加。在集聚理论和空间经济学模型的指导下,研究分析采购商搜寻及集聚区形成、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和集聚区形成,以及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和集聚区形成。研究发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商贸流通集聚区,均属于流通业集聚,产生集聚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差别在于两者的覆盖范围。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的覆盖领域十分广泛,包含了物流、金融等终端流通业和配套的服务企业,其物流体系的功能、规模和设备均具有显著优势,是促进上下游联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商贸流通集聚区;促成因素;形成机理;地址选择

[中图分类号] F7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2-0066-02

在商贸流通行业逐渐向集中化与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流通环节的分工程度越来越细化,而地理位置作为影响集中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在商贸流通和服务行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在两者的影响下,多个商贸流通集聚区逐渐形成。商业选址理论当中最为典型的是霍特林模型,以此为视角进行研究分析。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商业选址理论

霍特林模型属于较为典型的商业选址理论模型,此模型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霍特林选址模型中把商业主体视为一个自由主体,可以开创性地选择商业区的地理位置;第二,霍特林模型是从需求端研究分析商业选址和集聚机理,同时能够表现出产品的品类以及属性等空间特征,这样能够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变化产生影响[1]。

图1属于霍特林选址理论构建的线性模型。该模型理论中指出,针对同种类型的竞争者来说,企业效益是随着和竞争者距离的缩减而逐渐增加的。在此模型理论之中,若是商店B和商店A的位置距离逐渐缩小时,也就是移动到商店A右侧后,可以占据新位置右侧的全部市场,故此,在商店B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商店A的商业位置选址应为商店B右侧,商店A与商店B之间将会不断地开展商业位置变换。若是商店A与商店B的商業位置均处于街道中间地段时,商业位置的变动性会下降至最低,这种情况下商店A与商店B能够平分市场,而商业集聚逐渐形成。

(二)供应商和采购商集聚

采购商的集聚过程中,采购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研究中将消费行为对企业集聚影响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针对采购行为和企业集聚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展研究[2-3]。商业选址理论当中霍特林模型和Salop圆周模型均较为典型,将其作为研究的模型,主要目的是,针对同种行业之中,产品品类和质量等属性相同的前提下,空间距离与价格属于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能够为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和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分布的关系研究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4-5]。

在供应商集聚研究中,供应商是集聚区主要的主体,其自身的变化属于集聚行为受到的影响的主要原因,故此,集聚行为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采购商采购行为引起的企业决策变化;第二则是供应商之间存在互动[6]。霍特林模型理论指出,受到产品价格竞争的影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距离会逐渐拉大,从而对集聚的形成产生影响[7]。

二、采购商搜寻和集聚区形成

采购商搜寻从霍特林理论出发,供应商搜寻则从Salop圆周模型出发。采购商搜寻模型打破了传统模型理论的限制,将采购商的搜寻行为作为核心,于假设的集聚区当中,设定和集聚区内供应商相分离的供应商。因此,在研究采购商产品搜寻行为时,综合分析距离成本以及采购心理等相关因素,最终证明独立供应商迁移至集聚区中,是受到采购商产品搜寻行为的影响。针对集聚区的形成,可以从采购商的角度进行研究。

采购商搜寻模型的构建,首先假设采购商均匀分布,而供应商均匀分布于圆环空间C上,并且两者相互独立;用x和r分别代表采购商和供应商,由此可知,采购商搜寻模型是高度是1,底面积是C的圆柱体,且呈均匀分布,采购商模型是(x,r);分别是使用ri和yi代表供应商企业主体i在圆环上的位置和在线性空间中的位置;采购商产品搜寻行为成本包含固定成本t0及距离成本t|x-y|。

以上公式当中,p代表的是产品价格,s代表采购失败引发的ri处边际损失。与此同时,此模型当中还假设采购商不能够确定供应商是否具备自身搜寻的产品类型,和供应商的空间距离已明确,即供应商与采购商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采购商要承担空间距离的费用,也就是交通成本。

假设yL集聚区中含有M-1个供应商,yI代表集聚区外的独立供应商,使θ=|yL-yI|,在此情况下,采购商可以选择两种产品搜寻模式。

三、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和集聚区形成

通过空间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供应商企业间既能够信息共享,又存在一定的竞争,故此,供应商成本包含了空间土地成本与互动成本。假设线性空间中供应商企业有M个,性质相同,且具有连续性;土地谜底是1,土地机会成本用R表示;用Q表示供应商销售总额,T(x)代表互动成本,R0(x)代表土地组租金成本。

供应商企业间具备土地竞争与信息分享,这能够促进集聚的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若是相互的距离较近,则产生的交流成本就会较少,而交流收益则会增加,集聚力会增强,因此更加具有吸引力。一定范围内供应商企业间的沟通与互动,会使得集聚的形成不会受到采购搜寻缺少的影响与限制,并且集聚能够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对于供应商企业而言,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可以形成非市场性的空间集聚。商务交流的集聚区域形成的非市场性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为集聚原因解释提供助力,还能够协助属于横向分工类别的商贸流通企业。

四、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和集聚区形成

同样使用空间经济模型分析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和集聚区间联系。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得出以下假设:最终产品部门利用土地与中间投入品生产形成同质产品。针对商贸流通企业而言,考量到物流业和企业的紧密上下游关系,对商品生产方式提出假设,也就是商品属于企业经过物流配送、中间投入品和土地等诸多因素生产形成的,假设X∈(-∞,+∞),并且此空间呈线性,企业连续体Me是同质产品生产的供应主体,而土地与中间投入品Ms属于条件。当Me或是Ms的数值较大时,土地占用面积与供应商、服务商的数目呈正相关。

供应商和服务商间是具有互相促进与吸引的关系的,这能够促使供应商与服务商这两种不同的行业间产生较强的集聚力。通常来说,同一的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则会互相吸引。通过对模型函数进行深度推导能够发现,竞争函数可以良好的分析明確上下游企业在竞争土地空间影响下,形成的空间分布状况。

综上所述,在集聚理论和空间经济学模型的指导下,研究分析采购商搜寻及集聚区形成、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和集聚区形成,以及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和集聚区形成。研究发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商贸流通集聚区,均属于流通业集聚,产生集聚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差别在于两者的覆盖范围。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的覆盖领域十分广泛,包含了物流、金融等终端流通业和配套的服务企业,其物流体系的功能、规模和设备均具有显著优势,是促进上下游联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微观激励的影响下,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逐渐被促成。

[参考文献]

[1]吴萌.FDI对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影响——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3):154-156.

[2]龚紫娟.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9):8-10.

[3]范丽丽.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形成机理探讨——基于微观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752(13):16-18.

[4]张望舒.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其利润的影响分析——基于2003-2015年的省级层面数据[J].商业经济研究,2018,9(7):16-18.

[5]孟小欣,高伟,盛小丰.我国省域商贸流通空间布局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8):190-192.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流通业采购商商贸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流通业表现及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启示
SIAL国际食品周(5月16至20日):打造集“峰会、展示、商贸对接”的食品贸易新生态等
备年货 迎新春
流通供应链管理绩效:来自对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研究
流通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关系
“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批发零售业对云南流通业的影响研究
广交会首日采购商同比减少一成
大学商贸英语翻译的语境因素运用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