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业实施逆向外包升级的研究

2019-12-24龚胜新

商业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汽车业

龚胜新

[摘 要] 多年来,已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汽车业长期处于低端环节,现存的利润分配状况与我国全球汽车大买家的地位并不匹配,必须转型升级。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采用逆向外包进行升级的策略有较强的可行性。从技术升级的角度,对奇瑞、吉利两家国内自主创新企业的逆向外包活动进行研究,说明逆向外包确实可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并针对中国汽车企业利用逆向外包方式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提出国内汽车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革理念,同时要时刻警惕逆向外包中存在陷阱的建议。

[关键词] 汽车业;逆向外包;自主创新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26.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2-0047-02

近20年来,为了融入全球汽车业价值链,中国汽车业不断承接外方跨国企业的外包订单,参与全世界汽车产业内分工也越来越频繁,但中国汽车业一直都处于该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近几年出现的逆向外包,可认为是中国汽车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分工下所做出的主动选择,也可认为是国内汽车业在核心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利用外方资源和产业的国际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发展自身核心技术的一种战略选择。利用逆向外包来学习、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可以使中国汽车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迅速实现产业升级。

一、逆向外包的定义和实施背景

“逆向外包”一般可理解为发展中国家变成离岸外包活动的发包方,为完成某些目标(例如降低成本、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学习高端技术等),而在国外建立全资子公司及离岸中心,或者并购国外公司并聘用外国高端技术人员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汽车产业的逆向外包则可理解为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企业将设计研发等核心业务进行离岸外包。现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汽车企业采取建立国外设计研发中心、跨国并购或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设计研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外包给外方知名的研发机构。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大多进入该行业较晚,明显缺少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一般来讲,后进入者想要从掌握高端技术的外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引进外资,由国外跨国公司提供技术设备进行生产;二是获得技术许可,并逐渐转化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第一种方式就是“用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方式,已被证明缺乏可行性。因为核心技术仍由外方企业牢牢掌握,严重限制了中国厂商的创新能力,彻底陷入“引进技术——落后——继续引进技术——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在短期内,若中国汽车企业不能自行发展核心技术,可选择第二种方式。中国自主品牌车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中国汽车业实施逆向外包升级的条件

中国汽车业若想利用逆向外包實现产业升级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国外汽车市场逐渐失去利润;二是有潜力巨大的内部汽车市场,即内需旺盛。

(一)国外汽车市场逐渐失去利润

前些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世界上大多数主流车厂不得不面对利润严重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以美国为例,从2006年起,美国的汽车销售量就出现持续下降,2007年销售量降幅为3.5%,2008年销量降幅为18%,2009年销量降幅更是达到21.2%。2009年,许多汽车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从2010年起美国的汽车销量逐渐复苏,但每年增长较缓慢。此后,各国汽车企业都不愿太过于依赖美国汽车市场,纷纷开始策略的调整。国际市场中汽车需求的变动和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利润不断变小,促使跨国企业愿意接受中国汽车业的逆向研发外包业务。

(二)国内市场的利润和竞争

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日渐萎缩,而中国汽车市场不仅销售量越来越高,而且利润也让国外市场无法企及。据统计,德国大众汽车整车业务的全球平均利润只有683欧元,平均利润率只有4.9%。但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整车业务平均利润居然达到1000欧元,相比全球平均利润提高了46.4%,而平均利润率更达到了7.2%,这些都是外国汽车企业同意接受中国企业逆向外包业务订单的前提条件。

不过,国内自主创新品牌汽车企业想实现产业升级仍然有很大压力。发达国家很重视对本土汽车市场的保护,而中国的本土汽车市场十分开放,主流跨国汽车企业大都采用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并且市场占有率比较高。汽车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比较激烈,产品生命周期也不断缩短,且成本压力正不断增大。虽然中国自主创新车厂为实现产业升级不停努力,但由于起步较晚且缺少行业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只能不停地打价格战。因此,如若中国自主创新车厂不能快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必然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想要摆脱这种不利状况,逆向外包是一种有较强可行性的方式。

三、中国汽车业实施逆向外包升级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汽车业利用逆向外包进行产业升级的可行性,主要从国内需求与人才引进培养两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需求方面

汽车业可看成一种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产业,国内需求的快速膨胀可以拉动汽车产业快速增长,促使该产业持续提高竞争力并实现产业升级。国内厂商一般对本土的商业机会更为在意,因为不断增加的国内需求可以有效缩减成本,进而提高全球竞争力。若本国市场需求量比较小,一味扩大生产规模,很可能陷入规模不经济;反之,若国内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则很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进而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业最大买家,国内汽车需求非常巨大,巨大的汽车内需所能带来的利润水平足以补偿国内车厂实施逆向外包所带来的成本。不仅可以支持本土汽车企业进行自主投资,还可以使逆向研发外包成本在高额销售利润面前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巨大的汽车内需可以保证国内汽车企业利用逆向研发外包来完成自主品牌技术创新的方式是可行的。

(二)人才引进培养

技术的载体是人才,中国汽车业进行逆向外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中国汽车业主导逆向外包并付出高昂成本,因而更容易得到国际高端人才的支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也相对容易,并形成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利用逆向外包实现自主品牌技术创新并完成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因为中国是全世界汽车业最大买家,并且付出高昂成本来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最终使自主品牌车厂利用逆向外包完成产业升级是十分可行的。

四、中国自主创新汽车品牌逆向外包升级的案例研究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不及国外跨国企业,但本土企业依托庞大国内需求所获取的利润也足可弥补实施逆向外包所支付的成本。这里选取两个自主创新品牌(吉利和奇瑞)来进行分析。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奇瑞汽车的国内销量先小幅下降后又逐步上升;而吉利汽车的国内销量先是增速渐缓,后从2009年开始,增速又逐年升高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到,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想进行逆向外包活动必须依托本土市场巨大的需求。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将两家本土企业的逆向外包活动整理为下表。从表中可知,逆向外包特殊之处就在于本土企业对自主技术的发展及对知识产权的学习。这表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包企业来说,实施逆向外包就是要学习先进技术,逐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并完成产业链升级。在奇瑞和吉利的学习模式中,中国的发包厂商必须掌握主导权,学习过程主要采取双方合作开发的方式,比如,中方邀请外方专家来华工作,或者外派中方技术人员前往国外进行培训等。

技术学习是逆向外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让中国汽车企业将静态技术变为动态技术,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目前,奇瑞拥有独自研发的ACTECO发动机,吉利拥有独自研发的CVVT发动机,其销售量都位于市场前十名。相比发达国家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国内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仍然较低,即便是奇瑞和吉利这两家优秀的本土企业,现在仍无法进行高端技术的完全自主研发。这说明,中国车厂的逆向外包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不能停止逆向外包。

五、政策建议

(一)国内汽车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革理念

首先,转变思维。传统思维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只能够被动承接來自发达国家的低端业务订单,这种思维一定要改变,要认识到发达国家企业单向发包给中国企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施传统外包的发达国家可以享受低成本的好处,那么发展中国家亦可以实施逆向外包,应当充分利用外国市场激烈竞争导致的低利润和国内市场的各种有利资源,尽可能多地获取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高端技术,并逐步形成拥有自主高端技术的企业形象,最终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其次,要有不怕挫折的精神。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合作、竞争”习这三部曲,是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国内企业可能会出现短期损失,特别是在寻找合作公司及学习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这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所必定要交的“学费”。如果惧怕损失而畏缩不前,就可能被残酷的国际竞争所淘汰。

(二)要时刻警惕逆向外包中存在的陷阱

首先,将设计研发等高端业务外包出去会让发包企业很难退出。这要求发包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出色的管理人员与完善的管理机制,但国内的汽车企业在这几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欠缺。其次,将高端业务外包出去可能会导致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越来越落后。发达国家企业接受中方外包协议大都出于无奈,因此很难主动向中国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另外,倘若中国企业没能很好地学习掌握关键技术,就要不停地向外方企业购买技术设备,最终就会越来越依赖外方公司。发达国家接包企业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巨大内需及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这两大条件,通过逆向外包,重点学习、吸收和发展行业先进技术,最终实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丹鹭,岳中刚.逆向研发外包与中国企业成长——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自主汽车品牌的案例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4).

[2]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亚斌,刘天琦.逆向外包:理论源起、前沿进展与全球化战略路径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

[5]伍蓓,陈劲,吴增源.研发外包的内涵、动因及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4).

[6]张月友,刘丹璐.逆向外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5).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汽车业
汽车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寒冬”下的汽车业离“春天”还有多远?
当前形势对汽车行业出口影响与应对
基于VaR值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度量分析
浅谈汽车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汽车业TPL服务质量财务评价研究
外资对我国汽车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对策
汽车业“负翁”
月榜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