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讨
2019-12-24钟国云
摘 要:“一带一路”方针构想给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种种隐患。为此,可以通过加强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借助“一带一路”提升边疆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地区法制建设和构建长效机制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制度与机制保障等,从多个层面加强和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一带一路”;意识形态;西南边疆
一、加强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的社会思想体系,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是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观、认知和理解,其是概念、观点、观念、价值观和思想等一系列要素的总和。因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非人脑中本身天然所固有,而是受到人的价值取向、思维能力、信息(宣传、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见,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会导致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判断和认知的不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性,彰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具有增进国家社会制度认同、凝心人心、统一思想的多重功能。
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极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处边境地区,也是多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是由地区地理位置的敏感性与特殊性、民族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共同决定的,其既是关系国家总体安全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发展与繁荣的社会现实问题,既關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也关系到地区广大边疆民众能否安居乐业。为此,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一带一路”与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性
“一带一路”是关系到如何兼顾内外发展的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构想,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冲击。
第一,“一带一路”方针构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将充分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同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为打造经济深度融合、政治充分互信、文化相互包容的利益与责任共同体,进而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可见,“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客观要求,彰显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体现了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大国情怀,推动了全球各领域的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可见,“一带一路”为全球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第二,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缘位置特殊。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连,紧邻泰国、印度柬埔寨,与东盟各国遥相呼应。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支持、积极回应与由衷地赞扬,该战略也必将伴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深化而不断得到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一带一路”构想覆盖的重要片区,云南、广西两个省(区)也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侧重点之一。
第三,“一带一路”构想给西南边疆民族带来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构想是符合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核心利益的国际性全方位合作大工程,其所带来的机遇既促进和深化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可能带来发展风险和潜在的威胁,为了确保“一带一路”方针构想的顺利实现,作为党政部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通过积极的因对措施解决出现的矛盾。“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要求我国要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发挥相关资源优势,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国外市场推动国内发展与进步,这是关系到如何规避外来风险促进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
第四,“一带一路”给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隐患。虽然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对外来新鲜事物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新鲜事物也会对原有的思维、观念和习惯带来影响甚至是巨大的冲击,从而对传统的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新的挑战。在“一带一路”构想加速推进的影响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不良企图,而“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突破口。特别是最近几年,少数民族地区西方文化渗透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与扩展”。在又不良企图的政治势力的操控下,一些敌对分子通过销售影视作品、传教、民族文化交流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渗透有害的价值观念,对西方国家人权的优越性进行能够大肆鼓吹,政治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丑化、矮化和妖魔化,甚至直接与国内的敌对分子相勾结,从事有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不法活动等。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实施无疑在客观上影响和威胁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一带一路”与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
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领导权和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把实现好和维护好西南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而促进国家总体安全的全面实现,这在“一带一路”构想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尤其如此。为此,只有依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和把握“一带一路”给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影响,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因而,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宗教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实践,必然会带来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散布西方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蛊惑边疆民众、扰乱民心,甚至试图在中国境内寻找和平演变的推动者和代理人。为此,抵制西方反动势力利用文化传播、传媒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对西南边疆民众进行思想意识的渗透,坚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旗帜引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汇聚力量、凝聚人心,加强地区民族的团结,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不断促进地区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实现地区的赶超发展和长治久安。为此,必须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注重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化,力求实效。比如,既要重视通过学校加强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和节庆日当中,加强对边疆民众的教育,寓教于乐;还要注意发挥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和生活化,达到提升宣传教育效果的目的。
第二,借助“一带一路”提升边疆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一带一路”作为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的责任和担当。一定意义上而言,“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为此,在“一带一路”构想实施的过程中,尤其是“一带一路”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带一路”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加大有关“一带一路”的宣传。通过借助“一带一路”构想及其实施,让更多的边疆民众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增进广大边疆民众对党、国家的情感认同,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坚定边疆民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马克思主义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中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第三,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法制具有制度化的特点和优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要切实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有关部署,加强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监管体系,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方面下功夫,坚决打击有损边疆民族地區意识形态安全的不法行为。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环境、地形地貌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向来都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维护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很重要,运用法制的武器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根本保障同样重要,两者互相支持和促进,一柔一刚、柔刚结合,同时同向发力,才能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提供坚实的屏障。
第四,构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无小事,要根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凸显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绝对领导,积极构建由多个地区、多个部门联合,有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有效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力度,注重线上线下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良好互动,不留死角。此外,党政部门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检查和巡视并形成常规化、制度化,还要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倒查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通过严明的奖惩和考核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做严、做细、做实,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有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宏霜.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8(05):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6YB501。
作者简介:钟国云(1982- ),男,汉族,广西荔浦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时期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