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内涵与建设要素探讨
2019-12-24杨崇君薛兵旺
杨崇君 薛兵旺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结合”,随后在全国推广实施并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中的研学旅行特指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承载着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是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同时,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旅游,是最能体现“旅游的教育功能”的一种旅游方式,是当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是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研学实践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是完成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关于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无定论,导致对基地与营地内涵的某些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甚至直接影响了基地与营地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本文尝试阐释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内涵及本质属性,论述基地与营地的建设要素,旨在为建设我国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提供借鉴。
一、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称谓与定义的厘清
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实现教育目标。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是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对其概念定义、属性、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并厘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直接关系着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十分重要。
(一)关于称谓
尽管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文件中称作“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但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武汉市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颁布的《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基(营)地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中称为“研学基地”、“研学营地”,中国旅行社协会颁布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中称为“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营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布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中称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等等。
本文认为“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营地”的称谓更吻合国家在中小学推行研学旅行的初衷与内涵,其中“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方式,“基地(营地)”是场所保障。三者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意,缺一不可,因此这一称谓能够体现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本质属性。
(二)关于定义
分析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文件及要求,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应有之意:
1.是一种场所,供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2.富含研学课程资源,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开发有主题研学课程。营地还需要有与周边教育资源形成的主题研学线路。
3.具有教育教学设施,教育功能突出。
4.配有接待服务设施,营地还需要具备能一次性集中接待一定规模学生的餐饮、住宿设施。
据此,我们将研学旅行基地定义为,具有研学课程资源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教育教学设施,服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场所。
将研学旅行营地定义为,本身及周边具有研学课程资源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餐饮住宿设施、教育教学设施,服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场所。
(三)关于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区别
作为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的场所,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研学旅行基地一般建立在拥有课程资源的场所,而营地的设立不一定具备课程资源。从全国各地关于基地、营地的标准规范或评审条件来看,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功能设置。
1.课程设置及呈现方式不同。
基地的课程来自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和设计,课程内容与自身资源高度吻合,强调特色,数量一般不多。如安徽省呈坎八卦村是一个国家级研学基地,根据景区的古村落徽派建筑策划设计了“徽州九绝”系列课程(徽墨制作、撕纸艺术、砖雕艺术、竹雕艺术、木雕艺术、新安医学、徽州传统武术、易经、徽州地理学等),徽文化特色鲜明;营地的课程可以根据自身资源设计而成,但更多呈现为与周边教育资源形成的研学线路,并且要求数量更多,以满足研学滞留更长时间的要求。
2.功能设置不完全一致。
教育功能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第一功能,但不要求基地具备食宿功能,而营地必须具有能一次性集中接待一定规模学生餐饮、住宿的设施功能。
二、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属性与功能
《意见》明确要求,研学旅行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公益性原则。作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必然有着与研学旅行一致的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本质属性,同时具有其自身的地域性和开放性。
(一)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属性
1.教育性
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教育性是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本质特性。基地、营地的硬件、软件建设要从教育出发,凸显教育功能,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实践性
基地、营地的实践性表现为其课程和设施要满足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需要,尤其课程设计与实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为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实践性的体验教学。
3.安全性
基地、营地的安全性是由其服务的中小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决定的。基地、营地的选址要远离地质灾害和其他危险区域,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配备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设立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学生的安全。
4.公益性
《意见》规定,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因此基地、营地应把谋求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对贫困家庭学生有实施减免费用的义务。
5.地域性
基地、营地要体现地域特色,其课程资源一般是该地域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典型代表。如黄山市呈坎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呈坎八卦村景区的徽派建筑文化开发研学课程,以其独特的徽文化主题课程吸引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蜂拥而至,彰显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6.开放性
一是表现为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基地、营地的一切活动课程和设施配套要区别于学生惯常的校园课堂学习环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和参与体验。二是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任何基地、营地对所有学生开放,欢迎、接纳任何地方、任何适龄段的中小学生入驻开展研学活动,不受地域或其他方面的限制。
(二)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功能
研学旅行遵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要求受教育者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对自然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研学旅行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一种旅行的方式感知周围的世界,并在充满体验感知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学生在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质是接受体验式、情景式教育,也是一种休闲教育。因此最理想的基地、营地应满足学生教育、体验、审美的多重需要,能为学生提供学、游、行、吃、住等多项服务,具备教育与游览、校园与景区的多重功能。
1.教育功能
基地与营地应开发设计有各种主题的研学课程、研学线路,建设满足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场馆,满足交流讨论的活动教室、会议室、多功能厅、展示厅,有条件的基地、营地还可以配建运动场、拓展营等设施。
2.生活功能
基地要满足接待服务,营地还需要提供能一次性集中接待一定规模学生的餐饮、住宿服务,满足中小学生集体生活的需要。
3.休闲功能
有些基地、营地本身依托风景秀丽的景区而建,既有景区的优美环境、公园的休憩设施,又有校园的文化氛围,既能很好满足学生研学成长过程中的审美需要、身心愉悦需要,又让学生在研学成长过程中沐浴了休闲教育、享受了美好时光,赋予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休闲功能。
在实际中,有些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还可能因特殊情况设定其它服务功能。
三、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的建设要素
现阶段,“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尚无建设指标体系。我们通过研究分析《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第2部分:研学基(营)地评定与服务规范》、《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等一些地方或协会出台的标准,发现各地基地、营地的建设主要围绕资质条件、基础设施、研学课程、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服务质量等要素进行。我们将其分为选址、硬件和软件三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选址
安全是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选址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同时,选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对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2.各类污染源的潜在影响;
3.交通的安全与便利性;
4.实现紧急救援或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行性;
5.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6.可依托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
7.所在地周边的社会人文环境。
(二)硬件
为满足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应至少建有以下硬件设施:
1.基础设施。应配备与研学课程相适应的基本硬件条件,如必要的围界,能源、动力的供给设施等;
2.教育设施。应配备适宜的教学设备、教材教具、展示方式与场地空间等;
3.游览设施。应设置必要的游览步道,公共休息区及必要的导览、提示标识等;
4.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接待、区间交通、通讯、监控、餐饮、住宿、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设施;
5.应急设施。应配备适宜的应急装备、器材、逃生通道等。
基地与营地应对上述基础设施的维护进行策划与实施,定期进行检查,切实防范潜在安全、功能、性能等方面的风险。
(三)软件
为保障高效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应建好以下软件:
1.人员配备
基地与营地应确定为满足研学实践要求所需的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确保配备数量充足、能力胜任的从业人员;应采取培训或其他措施,确保相关人员胜任其岗位。确保有犯罪记录、有精神病史、有吸毒史的人员不能从事与研学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工作。
2.研学课程
基地与营地应根据自身或其周边教育资源(或协作方)的情况,确定至少一项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培养目标的研学主题,以此作为基地与营地研学服务提供的方向或领域,研学主题应形成文件,并为研学课程和线路的开发、研学活动及相关项目的策划提供框架指引;基地与营地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目标及对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研学课程、研学线路及其他相关研学项目。基地与营地可以开展课程和师资方面的商业合作,既可以引进合作机构入驻,也可以将课程和师资纳入基地营地的课程体系,由基地与营地统一营销。
3.管理运营
基地与营地应设置实现管理目标所需的职能部门、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定期对所建立的管理体系进行检查与评审。明德未来营地董事长王京凯(2018)认为运营高效的基地、营地应建立“一文化一后台三中心”的运营架构。“一文化”,是指基地、营地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基地或营地文化,她的文化内涵一般与其研学主题有关。“一后台”,是指基地、营地要建设有力的管理后台,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后勤物业管理。“三中心”,是指基地、营地要具有高效运转的教务、营销、后勤三个运营中心。
基地、营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研学课程的实施区域,加强外联与协作,主动与一定范围内的交通、医疗卫生、治安、消防、气象、救援等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以提供研学实践服务的安全保障。
运营高效的基地营地还至少需要六种核心能力,即课程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团队构建能力、资源联动能力、政府沟通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之对应,还需要课程设计、研学导师、市场推广营销、后勤物业操作、行政管理等必不可少的五种人才。
4.安全保障
基地与营地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明确落实安全责任;应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研学服务的安全提供;应开展适当的内部和外部的安全教育,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外部安全教育与沟通的对象应包括学生、学校、研学机构、旅行社以及其他有关相关方;应根据所识别的重大风险如地震、火灾、食品卫生等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应考虑到与安全有关的潜在风险,定期及不定期系统识别、评估、评价研学服务各环节中的相关安全风险,采取适宜的措施,持续降低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实现教育目标,是一种行走中的教育和学习。研学旅行活动中,教育是目的,旅行是方式,基地与营地是保障,厘清基地与营地的内涵,把握基地与营地的本质属性,直接影响着基地与营地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期待本文能对建设我国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与营地产生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