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教育,对症开方
——中学田径教育实践论
2019-12-24吴桂燕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
□ 吴桂燕(江苏省南通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1、引言
田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根基”,良好的田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能素养,更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根本性“动力”。在传统中学田径教育过程中,更多注重“教”,忽略了“育”的价值诉求,尤其是未能从田径教育的基本学情出发,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案未能灵活设置,影响了中学田径教育的实践结果。因此,如何有效创新现行教育模式,就成为中学田径教育实践有效实施的关键。
2、田径特征、学生特征、教学成绩: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的基本“学情”
从学情教育视角切入探究中学田径教育实践机制,需要从田径运动的基本特征、中学学生对田径教育的认知兴趣,以及具体养成的田径学习习惯、田径教育实践成绩等多个角度出发,形成客观、理性认识,进而推进中学田径教育实践创新。
2.1、田径特征:田径教育实践的“客观”学情状况
首先,田径运动是一项基础性运动,其中包含了以中长距离跑、短跑、走等径类项目和弹跳、投掷等田类项目。田径运动便于开展,且对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械等要求不高,田径运动也是当前中学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其次,田径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结合参与田径运动的综合实效看,持续、系统化的田径教育能够使锻炼者的心肺功能、体能素质等等得到全面提升。最后,田径运动项目相对枯燥、单一,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着重弥补其中“兴趣不足”的问题短板,通过变化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推进田径教育实践。
2.2、中学生特征:田径教育实践的“主观”学情状况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与成长处于“成长期”、“选择期”与“转型期”。第一,从成长视角看,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中学田径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切入,优化教育机制。第二,从学生选择视角看,相对于小学阶段“被动选择”而言,中学阶段,学生在参与田径教育时,有了选择的“意愿”,更多关注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田径项目。第三,结合田径教学规律看,想要实现理想教学效果,除了丰富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体能负荷。因此,在制定训练方案时,要从中学生的体能素质出发,确保田径教育实践的有序实施。
2.3、中学田径教育成绩:田径教育实践学情实际
在分析和认识中学田径教育状况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大致上看,目前中学生的耐力和体能素质都得到了普遍性提升。此外,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得以有效提升。因此,田径教育对中学生健康培养起到了相关推动作用。但是传统中学田径教育的考核标准更多用跑步的时间、跳远的距离等客观数据来衡量学生的田径学习情况,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田径教育实效。在习惯方面,目前部分中学生将田径教学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未能将其融入到日常习惯培养之中。在学生关注点方面,多数中学生对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田径教育有较高热情。因此,调整现有田径教育方式,融入多种要素,才能实现中学田径教育的理想效果。在田径教育结果考核方面,要变革现有的“成绩意识”和“数据思维”,通过设置动态考核,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习惯,实现田径教育体系的预期效果。整体上看,目前各中学基本上具备了有序开展田径教育的体育设施、场地和器械,但是在教育重点、教学理念、学生引导等多个方面,需要予以调整。
3、动力不足、活力不足、实效不佳:中学田径教学实践的问题“症状”
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体系更完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学田径教学的动力不足、活力不足、实效不佳。受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特征、现行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个田径教学实践未能成为助推中学生全面成长的“平台”。
3.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中学田径教学“动力”不足
目前多数中学生参与田径学习的主要“动因”在于“应付”相关考核要求,学生对篮球、足球等运动的学习热情显著高于田径运动。田径项目本身较为枯燥,加上多数老师在开展田径教学时,仅从教学大纲、考核要求和自身理解等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体系,忽略了学生的爱好、期待,影响了学生参与田径教学的积极性,使田径教学缺乏持续性“动力”。
3.2、教学体系相对机械:中学田径教学“活力”不足
在目前中学田径教学体系中,理论陈旧、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凸显”。当前多数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缺乏及时更新,尤其是多数老师“沿用”以往教学素材,缺乏及时更新。在教学资源整合应用方面,也未能将教学与环境资源应用相结合。比如,田径教学与“微课”、“新媒体技术”等整合深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时代活力。在具体教学途径看,多数田径教学主要依托课堂来开展,课堂上下未能形成有效融合,未能使学生将所学“田径技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此外,也没有用好“田径赛事”这一形式,大多数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赛事活动中,教学实效性不强。正是缺乏理论与方法的及时更新,加上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影响了中学田径教学的有效实施。
3.3、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中学田径教学“实效”不佳
考核评价是影响教学的“风向标”,也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认知的重要依据。与常规课程不同,田径教育是一种关系到学生“身心素质”、“体能状况”等因素的教育活动,因此,如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就发展成为当前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的重点。结合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看,普遍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客观数据作评判依据,既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状况,也未能从动态性、成长性视角来实施田径教育,教学“实效”不佳。
4、学生为本、创新为引、重塑教学考评机制:创新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策略
结合中学学生培养新方向和新要求、以及中学田径教育主客观实际看,调整教育重点,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聚焦学生习惯培养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创新田径教育体系的重点。综合来看,想要实现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做到:
4.1、学生为本:创新中学田径教育实践机制的根本保障
想要真正创新和优化田径教育实践机制,就需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核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爱好,通过塑造“学生为本”的田径教育实践机制,从而真正助力教学创新。第一,从学生兴趣、体能负荷和习惯培养等视角对教育状况形成客观认知,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教学方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变革教学形态,使学生成为田径教育的重点。第二,要注重对田径教育体系进行“趣味性”改造,提升学生参与田径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在中长跑教学时,可以巧妙设置“障碍”,解决传统田径教育所存在的枯燥性问题。最后,无论是田径教学的课堂时长,还是教学与训练的强度,都要从学生体能负荷实际出发,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现象。坚持学生为本,关注田径教育的多样化特征,才能营造田径教育的最佳实践体系。
4.2、创新为引:创新中学田径教育实践机制的核心内在
不同时期的中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成长环境等因素差异,使其身心素质出现显著差异。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结合环境的客观变化,对传统教学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首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无论是师生关系的处理与转化,还是教学重点的衡量与调整,都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结合田径项目的多样性特征,融入教学考评结果,及时更新田径教育理念,形成符合实际、有新意的教学方案,打造有自身风格的特色“田径课堂”。其次,要注重对田径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田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姿势,并且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田径项目的真正价值。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时,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分解,通过使用游戏法、动作示范、自学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田径学习中得到真正提升。最后,要注重使用资源整合的思维来开展田径教育。田径运动是一项基于生活的运动形式,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田径教育效果,需要将该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添加生活元素,消除学生学习的“枯燥”问题。除了融入生活要素外,也可以将其他运动融入田径教学之中,将足球、篮球等项目融入田径教学之中,丰富教学趣味性。此外,结合目前多媒体技术、VR技术的成熟应用现状,当前中学田径教学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形式对课堂进行改造,通过全面创新,让田径教育实践更有活力。
4.3、重塑教学考评机制:创新中学田径教育实践的重要导向
科学完善的教学考评是推进田径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实施的重点。针对传统中学田径教学“重考核、清培养”的症状,当前创新该实践机制时,通过充实考评机制,成功引领实践创新。第一,注重学生反馈,并且以反馈为重要依据,及时调整现行田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动态考核,尤其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针对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中的疑惑、常见错误等问题,及时予以关注和引导。第二,从关注学生的客观成绩向聚焦学生习惯、意识等内在升级。将田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之中,让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第三,要优化考核形式,引入合理竞争机制。根据田径项目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老师要积极组织和推动开展各项比赛活动,以赛促教育,以赛助理解,实现田径课堂内外的真正融合。
5、结语
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当前创新中学田径实践机制时,要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融入到田径教育之中,并尝试对传统田径教育进行生活化改造,让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为中学生学习、成为提供最强大、最有效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