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2019-12-24李捷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 李捷(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在高校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高校体育面临着三个改革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论知识要跟上全球化、个性化的脚步;高校体育的发展要以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为中心;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要与“互联网+”的发展相适应,以迎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
1、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理念
1.1、强化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高校体育是由多种结构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他的改革涉及到社会和高校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因此局部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将失败,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同步的改革。
1.2、建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育课程理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调整好体育课程的内部结构,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以及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出具有本学科、本专业特点的体育课程。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院校的体育教学要有区别,本科类院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要有区别,民办高校要和公办类院校有所区别。每所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上发展,但是无论是改革的力度还是结合自身特点的改革方式,还有很大的改革潜力。
1.3、建立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
高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桥梁,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要着力于学生一辈子的生存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终身体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要通过制度变革、创新来确保学生受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客观条件,确保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有机的融入到课程理念中,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2、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内涵
2.1、趋向生活化的体育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高校体育要把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改革当中,使体育生活化,满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生活化的体育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价值中的作用,它是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强调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重视体育的社会业绩价值,提高体育的享受和满足价值。当代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但是贴近生活的体育需求是相同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体现出生活化体育的价值,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
高校体育课程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要从课程理论、手段、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要把实践和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育教育的生活化是“终身体育”的最终选择,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除了在中学阶段学习形成的稳定的运动爱好外,要给学生展示职业体育、时尚体育、生存体育等众多的体育价值取向如何在生活中得以实现,让学生找到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终身体育运动。
2.2、内涵延伸化的课程改革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学校每周1次的体育课,更不喜欢以往按照大纲教学、和固定的教师、固定的同学上固定内容的体育课。他们往往会利用课余时间,和不同的人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他们不喜欢被限制,喜欢探索新的事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不固定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体育运动。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45分钟一节,90分钟一次的常规课程,而是应该包括校内的一切体育活动,如课余体育社团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节、校内体育比赛或训练、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文化服务活动等。把所有的校内体育活动纳入的体育课程的框架中来,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2.3、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接触的外部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视角也越来越宽阔。他们知道或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再局限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新兴的运动与定向运动、街舞、攀岩、荷球等项目,为达到某种健身需要而产生的搏击操、健美操、瑜伽等也是当代大学生喜欢并希望了解的。学校应该尽力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学校要开展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紧跟高校培养个性化、多元化人才的课改理念。
2.4、小型化的体育课程改革
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当人在创造性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实现时,会产生高峰体验的情感,即完美的自我满足感。高校体育课程可以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性来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是每个大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运动爱好和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特长也是千差万别。有人想通过学习搏击操达到减脂瘦身的目的,有人想通过学习篮球技术在大家面前展示自身的运动技巧来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即使在同一个运动项目中,有的学生运动水平高,有的学生运动水平低。为了满足学生多样的运动项目和层次需求,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进行小型化改革。同时人的情感体验高峰具有一定的期限,过多过长的过程会降低情感体验的效果,短期的小型化课程会不断强化学生的运动体验,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小型化的课程改革中,可以把一学期选择一门体育课程改为一学期选择多门体育课程,每个课程只有6-10个学时,如开设篮球运球课程、篮球投篮课程、篮球技战术课程、篮球裁判课程等小型化、单元化的课程。通过小型化的体育课程改革,尽可能的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缓解其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2.5、体育课程改革要更加关注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应该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要把学生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等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素质训练放在第一位。
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还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使学生的心智更快的成熟。体育活动能够释放人的心理压力,能够使人高兴、愉悦。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开展娱乐性强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具有比赛性质的娱乐运动。
2.6、坚持体育课程的竞技性
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完善的比赛规则,易于组织和交流,个性化强烈,竞技运动一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强调荣誉感、团队精神、强调永不放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展示的主要方式。我国一直重视竞技体育的教育,篮球、排球、足球等竞技性强的运动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教学。通过竞技体育的教学,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无论是体育课程改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7、体育课程的改革要紧跟体育社会化的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体育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它表现为教师在校外兼课的改革,学生在外校选课的改革,以及通过高校力量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和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发等改革。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高校体育网络与社会体育网络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要顺应时代潮流,将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融入社会体育发展中去。
3、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3.1、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现在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专业人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找到学生个性发展和基础技能发展的平衡点,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更好地自我发展。高校体育课程要保持学生从小学体育课程到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在学生以往形成的稳定运动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体育课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是他们所学的能容能和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助力;另一方面,大学是半个社会,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中转站,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就会走向社会,高校体育是对他们最后的学校影响,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爱好,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3.2、高校体育课程要处理好正规课程和其他形式课程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课程类型多种多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特点。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运动竞赛、体育节、单项运动社团或俱乐部等运动组织形式已经取代了正规体育课程的运动主导地位,并且正规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个人体验课程和学科课程。多元的其他形式的体育课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正规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指导、运动兴趣培养、发展方向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正确处理高校体育课程中正规课程和其他形式体育课程的关系,对体育课时进行科学的分配,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明确正规体育课的不可替代性。
3.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
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发展理念和运动训练方法方式一直受着国外体育理论的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没有自己的个性,这与我们现在第二大世界经济强国的国际地位不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是中国教育能否走在世界教育前列的重要内容。“用什么样的体育形式替代正逐步消失的高校体育必修课”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抉择。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国目前的国情,充分认识到当今高校体育课程的缺陷,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校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