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缺失
2019-12-24汤晓波董逢威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642
□ 汤晓波 董逢威(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被党和政府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指明:“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学校传统体育作为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健康中国”的新时代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当前对学校传统体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导致实践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在“健康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缺失进行分析和讨论,将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以及学校传统体育新时期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体育内涵与外延的文化形式,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作为文化形式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有它的独特之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及民族意识构成其内涵的基本属性,民族性、地域性及时代性成为其外延的重要特征。“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含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据统计,“我国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77项,其中汉族拥有301项,少数民族拥有676项”。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共同演绎了体育文化的民族特性,不同的地域又传承着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草原的赛马、山地水乡的赛龙舟等。可见,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培育,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次是娱乐性和健身性,如“赶秋”就是苗族人民立秋时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在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环境中具备了健身养生之特点,注重以静养生,比如太极拳、气功等,既养其人之心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系人的信仰与社会的稳定。最后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和宗教、习俗和习惯等融合,逐渐形成了图腾文化、阴阳文化等,具有了自身的文化性。
2、“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
2.1、“健康中国”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平台
作为历史悠久、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在“经历了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以及与奥林匹克运动、域外时尚的流行体育对话后,不情愿地走入了一个不对等的文化发展图景中”。正是由于时代变换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去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盛进行宣传和推广,而《健康中国纲要》的颁布则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纲要》强调“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加强学校体育的活力,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大力提倡民族传统体育校园行;又强调“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大力“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可见,在“健康中国”的引领下,学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石,这也为“走入校园,走进了青少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夯实了其发展的基础与传承的根基”。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了学校体育的人文内涵
随着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体育开展几乎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学校体育课程也不例外,竞技体育成为了主角。肌肉发达、身体健硕虽是西方竞技体育带来的成果,但除此之外,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修养性身”的人文内涵却远不及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多达977项,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数千年,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内涵的体育项目体系”。独特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记录了每个民族过往的生活历史,也见证着民族的传承及兴衰,不仅具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还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价值及精神追求。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下,各民族不同的习俗、信仰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与内涵,这对于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学校体育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可谓是中西体育文化的汇合,也是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也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民族“味道”,增进民族情结,这对提升学校体育运动的人文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彩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文化。身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身体技术就成为一种动态的肢体符号,而身体文化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基本要素。“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肢体符号”的递进,能让人们更容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和传承。“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通约性的、形象化的、具体的、动态的,又具有深厚内涵的肢体符号形式之一的民族体育充当了人类互动的媒介和平台”。再者,身体技术具有一定的社会遗传性。“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上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而“通过个体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大量的肢体活动被长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所谓的文化活化石”。这种具有社会性的身体活动,在不同民族之间被代代相传,“被继承下来而得到延续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标志,而且还负载着许多独特文化观念”,还折射出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
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起源大致是由生产、生存、宗教及祭祀仪式等所需。经过人为因素及环境改变,逐渐发展为摔跤、武术、萨满教祭祀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成为它主要的传承模式之一。“这一传承模式通常建立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依据形成的村寨宗族聚居制度基础上,相对保守稳定的社会格局为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的孕育和传递提供可能性”。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家族式和地域式传承,不仅完善肢体语言,还保留了民族文化因子,无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起到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基地,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则需要学校体育温床的孕育,这“不仅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者,还积极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强化学生内在的民族情感、凝聚力和社会集体意识感,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能力,并给予继承与保护”。
4、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缺失
4.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模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民族风情成为其名片。在西方文化强劲入境的冲击下,由于西方体育具备科学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征,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开始对西方体育学习、引进及模仿。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兵式体操,到“土洋体育”之争,再到现代的“奥林匹克”,可谓是对西方体育的引进、对抗及全面接受,而“教会学校和以传播基督教教义为己任的基督教青年会是他们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西方体育的进入无疑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极大地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随着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体育的学习和实践,开始利用现代体育原则去发掘传统体育的现代意义,并对其进行改造,如马良融合西方竞技体育理念而创编的新武术。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中,虽然如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被当做是抵抗外来体育的有力武器,但最终还是屈服于奥林匹克之风,并以现代模式进行自我改造。这种以西方体育为模板的改造,可谓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模仿,但由于“过度地重视西方体育文化的竞技性和经济效益,对外来体育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解读借鉴不够,且在借鉴外来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方式、理论建构等同时脱离了自我发展的地域文化性和差异性,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陷入假象模仿的困境之中,进而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假象模仿”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是弊大于利,“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需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只有在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
4.2、学校体育运动:西方竞技体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体育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重道轻器”的价值观,进而朝向了“尚武、重力、以力御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占领中国传统体育的市场。“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抵制,一种抗争的话,那么从1927年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则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这种现代化改造无论是在内容,还在形式上都不同程度打上了西方体育的标签。随后在与苏联体育模式的对接下,逐步实现了世界化,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方体育的不断渗透和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地成为文化传统被‘封存’”。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场地设施上,几乎都是以西方体育知识为主导,以西方体育规范为标准,无论是学生需要,还是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都以西方竞技体育唯首是瞻。即使在目前“健康中国”的召唤下,全国各级学校几乎还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置身事外。
4.3、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
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养生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本应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造成现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既有西方体育文化冲击,也有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认识不够。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心态,使国人陷入一种深度的文化自卑之中”。国人开始否认一切传统的东西,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封建迷信、落后愚昧,而西方文化则代表了先进、科学。因此,在“土”和“洋”碰撞中,“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在向西方学习的狂潮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黯然失色,失去了昔日的光艳。同时也逐渐形成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这种“崇西”情结,早在“土洋体育”之争就已见端倪,以武术作为代表的“土体育”受到了多数有识之士的批判,而对“洋体育”则是相当敬畏地接受。
这种推崇西方文化,“骂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轻贱自己的民族,一切都维西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在这场“时尚、潮流”与“落后、迷信”的对立中,“原本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原本情系民族情感的民族传统体育,原本流淌着民族文化血脉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群众基础、民族情感、民族血脉正在逐渐被经济的发展、物欲的刺激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蚕食自己的生存土壤”。更严重的是,“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在西方体育为主流的当代,学校即使有武术、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但与西方体育火热程度相比,却显得十分尴尬。因而,在健康教育和国民教育的双重并进之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仍然是处于最底层、最边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健康中国”、“健康教育”、“全民健康”的引领下仍然处于“缺失”状态,这是我们今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事实。
5、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身体文化及人文内涵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挤压和排斥,形成了只“体育”无“民族”的局面。“健康中国”作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为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提供了机遇。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地,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健康教育。然而,从目前学校体育运动开设的情况及项目来看,主要还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被冷落、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