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视角下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对策研究
2019-12-24容敏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 容敏(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现场急救很早就运用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它是指:“在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事故的现场,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为伤病员提供初步、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是对伤病员受伤身体和疾病的初步救护,也包括对伤病员的心理援助。”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一定“危险性”,而体育课堂教学正是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主要渠道。学习某个动作技术,必然要经过特定的身体练习,然在此过程中,若一时疏忽,就可能会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如不对突发的伤害事故进行及时的现场处理,将会产生不可掂量的后果。如何处理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是每一位体育教育者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早在1990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同年4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发布也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应当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这便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性,采用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时的安全保障,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现场急救在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的作用
1.1、及时挽救突发急症学生的生命
在现场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的首要目的是挽救伤病者的生命。当下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以致他们每天加班加点为完成所谓的家庭作业而熬夜,从而导致睡眠时间远远不够,增加了运动猝死的风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心血管疾病悄然增加,学生自身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也是导致突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些学生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只有直至死亡时才表现出来。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很有可能突发各种心血管急症,加之身体练习本身固有且特定的危险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个简单的动作技术学习而受到伤害。当这些伤害发生时,从出现症状开始到死亡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多病人在发病送往医院过程中就已经死亡,所以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对学生来说都弥足珍贵。如不对当事学生进行及时的现场急救,当错过黄金急救时期,这将会导致无限的悲哀。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为专业医务人员赶到现场争取宝贵的时间,为后续的医疗救援工作提供机会,从而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1.2、有效防止学生伤情进一步恶化
现场急救要尽可能防止伤病继续发展和产生继续损伤,以减轻伤病和残疾。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伤害事故发生时,除对学生生命的及时挽救外,还要防止伤情进一步恶化以及防止产生二次损伤。二次损伤往往比原本损伤还要严重,因此,在进行现场急救时,还要观察学生损伤部位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损伤部位先进行固定,再进行下一步处理。现场急救对促使病症以及损伤得到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创造了条件,同时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减少伤残率,对今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体育伤害事故时的现场急救原则与程序
2.1、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急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在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现场仍可能存在着危险因素,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或学生突发急症,一时间难以控制场面,加之学生的分散练习,可能导致其他分组学生在不知情况下再次对伤者造成伤害。另外,天气是否严寒或酷暑等都是重要的环境安全因素,在对学生进行现场救护是都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以降低现场救护的风险。
(2)合理性原则。
体育伤害事故多见于开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在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多伴有出血现象。大面积的出血,只要稍推迟几分钟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在现场进行急救时,要先在止血的原则防止伤口受到感染。另外闭合性损伤在伤后皮肤或粘膜仍保持完整,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通,如闭合性骨折。此类损伤在较开放性损伤变现不易被发现,容易被忽视,所以在对此类损伤进行急救时,要先询问学生疼痛部位以及学生的自我感觉,进而防止对学生的二次伤害。开展合理有效的救护工作,其原则就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搬运。如果现场救护环境安全,一般在医护人员赶来之前,原则不移动伤情较重的学生。但如果现场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则不可盲目坚持在原地抢救。如天气炎热时的中暑急救就应将中暑学生搬运至通风荫凉处。在转移受伤学生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3)共救性原则。
学校里教师繁多,一般还设有校医院,这为开展救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或学生突发急症,体育教师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施有效的救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应尽量争取周围其他人员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请求其他教师拨打急救电话、维护现场秩序,确保现场安全、帮助控制出血(如压迫止血,固定伤肢等)、如有必要可协助受伤学生到安全地点。当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当事体育教师还应报告医护人员受伤学生情况,这对进一步救治有重要意义。
2.2、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急救程序
(1)伤害情况收集。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时,首先要简明扼要了解伤情,迅速加以分析,确定损伤性质、部位、范围等,以便进一步重点检查。重点要询问是怎样受伤的(受伤经过)、是什么动作导致的受伤(受伤原因)、什么时候受伤的(受伤时间)、现场伤员的自我感觉以及疼痛感怎样。
(2)就地开展检查。
对受伤学生进行现场检查尤其重要,为接下来的急救处理创造条件。检查的内容包括全身状况观察和局部检查。首先要检查有无休克,检查时若发现呼困难、脉搏细微、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汗等现象,则提示可能有休克发生;其次要检查有无伤口、内出血及外出血;第三要检查有无脑颅损伤,若检查时发现受伤学生神志不清、瞳孔改变、耳鼻道有出血等现象,则可能伴有脑颅损伤;第四要检查有无胸腹部损伤,可根据受伤学生疼痛点描述或感觉进行判断;最后应检查有无肢体疼痛、胀痛、畸形及功能丧失等,以便确定骨与关节是否损伤。
(3)初步急救处理。
对受伤学生进行初步急救处理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时现场救护处理的最后一道程序。体育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后,采用适宜合理的急救方法,如抗休克的急救、开放性大伤口的止血急救等,迅速对受伤学生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同时请求周围人群的帮助,直到医务人员的到来也不要放弃救援。
3、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开展现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急救意识薄弱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安全思想上不够重视。他们急于求成,忽略循序渐进的原则,平时不注重安全教育,而在发生运动损伤后,又不总结经验,不分析原因,以至于伤害事故时时不断发生,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体育教师如果急救意识不强烈,将会对受伤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认为一般损伤并没有多大伤害,可不用做及时有效的处理,可是长期以往,便形成了慢性运动损伤,对学生形成终身影响。
3.2、急救知识匮乏
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固然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学生受伤状况,体育教师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急救方法对受伤学生进行诊断、检查以及处理。由于缺乏相关急救知识而导致学生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从而造成学生更为严重的伤情。
3.3、急救技能不娴熟
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伤害事故发生,就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由于对急救知识的匮乏,从而导致对急救操作技能的不熟悉,即使是对受伤学生进行了现场救护,也不一定有效,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增加急救的风险,从而达急救的效果。
3.4、急救方法不正确
现场急救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受伤学生进一步的治疗。急救并非急促救援,而是要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对受伤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救护,要为受伤学生减轻痛苦。如急救方法错误,不仅不能减轻受伤学生伤害,反而为救护增加阻碍,对进一步的救护徒添麻烦。
4、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场急救对策
4.1、师生共树现场急救意识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口袋书等途径来宣传现场急救的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聘请安全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安全教育宣讲,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与技能培训,进行救护演练,锻炼自我救助能力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4.2、普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方法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而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保护与帮助,还要重视普及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现场急救方法。如扭伤的急救方法、止血包扎的方法、骨折固定搬运的方法、抗休克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的方法等。
4.3、加强师生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加强体育教师对于现场急救的知识及技能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应视与教学并重。不仅如此,还应普及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对常见损伤以及心脏复苏有所了解并能够正确操作。
4.4、建立教师现场急救技能考核制度
体育教师应通过有关机构的现场急救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试,并拥有相应的救护证书后,学校课设置相应现场急救理论课程,定期对师生的急救技能进行考核,对未考核通过的教师再加强培训,从而使现场急救知识深入师生脑海。
5、结语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完全杜绝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师生共同树立急救意识是前提,普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基础,加强师生急救技能学习与培训是根本,建立教师现场急救技能考核制度是核心。将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不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使命,这更是对师生最直接的保护。因此,当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要保证现场安全的同时寻求他人帮助,并采用合理的现场急救程序,积极开展现场急救,为下一步获得更好的治疗创造条件,同时对减少不必要的伤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