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9-12-23苏军娃
苏军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朗读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7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阅读教学。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了,那种“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高耗低效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突出學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内心浮躁。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年级上阅读课时,学生只要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朗读要有一定的感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乃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注意力的稳定性大都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哪种表达,都要让学生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从而促进其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材料,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反复地读课文,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能体悟到作者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收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其阅读思维活动就已启动了。其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表达的措辞中,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要适时把握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向外扩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创作的情感变化中体味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心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的高低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高低,这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不能够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技巧。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进行比较,深入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字词而不用那些字词。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