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中的用词特点及应用技巧
2019-12-23原帅
原帅
【关键词】 英语演讲;灵活性;严谨性;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獻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89—01
英语演讲是英语口语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其他口语表达方式,它要求在短时间内演讲者将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词汇的选择应用就成了英语演讲尤其是即兴演讲的关键。
一、灵活性
口头语言属于普遍语言范畴,也是演讲语言的基础,一般的口语具有形象,活泼,朴实,易懂,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等优点。但它也有其缺点,尤其对非英语母语的演讲者来说就更增加了难度,如何在现有水平下将词语在演讲中用的得体,这就为英语演讲者用词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定语丛句
在英语演讲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较为生僻或对听众来说较难听懂的词,而这些词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替代的,此时定语从句便发挥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例如,在2005年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众多选手应用了以补充法为主的定语从句来进一步解释说明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Invention,例句如下,Inventions,which are created by people and have special value for humans,can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our society.这样的句子对于听不懂inventions的听众来说提供了理解的信息,“是由人类创造,又对人类有一定价值的东西”。
2.语用充实
在英语演讲中,用词要得当,但有时得当的词的难度会造成非母语听者的不解,从而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即兴演讲时,利用近义词,词义的扩充,收缩也会给听者的理解带来好处。例如,在许多讲稿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句子:This is an era of dramatic and profound reform.而在演讲过程中era往往会由于演讲者语速太快或发音不清给听者带来理解困难的词。如果此时,演讲者在era后面在加上time/age/period/epoch等词,会对句子有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
3. 使用排比短句
作为语言的集中体现,演讲更要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至于整个语言传递的过程及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与书面语言冗长复杂的特点相比较, 口语演讲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要求更多地使用短句及排比句。
二、严谨性
语言的灵活性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表达,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准确地表述才能让听者接受信息,了解内容,从而达到有效沟通。
1.语用畸形
有时语用畸形也会在语言的严谨性中起到有利作用。但语用畸形不同于语义畸形,例如,the motor of the tractor is pumped up之所以是语义畸形,是因为它违反了范畴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发动机本身不能打气)因而是不可取得。根据Blutner(2002)的研究,这种语义畸形进入话语后仍将存在。此外Blutner发现一些表达在某些语境中是语用畸形,而在另外一些语境中却是得体的。
2.引用权威
有时候在通篇演讲中很难用一两个词来严谨、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仅仅用词汇来说服听众也是不可能的。由于权威人士往往是某个方面的权威或专家,同样一句话,周样一个道理让权威专家来讲,可信度就大得多,力量也就更强。
3.引用具体数据
在说明性的演讲中,如果演讲者的用词模棱两可,那么通篇演讲就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有许多演讲者总是在演讲过程中大量使用about,also,around等词,这样就会影响文章的准确性。例如,在《美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点评》一书中选登的Western Michigan College的Roberta Brown的演讲unto all the inhabitants中在说到印第安人情况时,演讲者特别提到了许多数字作为例证,来渲染前面的用词和语气,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时效性
语言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演讲作为口语表达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演讲内容的变化在用词上更要突出时效性的特点。所谓时效性就要体现出时代感和有效性,历史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大大推动了民权运动的发展。在他发表这个著名演讲之后的当年,民权运动就取得了辉煌战果。I have a dream成了既符合时代需要又起到实际作用的传世佳作。
演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工具,演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的艺术。“演讲”首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而词汇是"言"的基础,更奠定了整个演讲的基调和风格。"演讲"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沟通和激励。而一切词汇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只要能准确无误地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可以变通,调整的。所以这就要求演讲者在演讲的用词上要体现灵活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