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商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2019-12-23王艳华齐文浩杨兴龙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商科农业院校工商管理

王艳华 齐文浩 杨兴龙

[摘 要]面对新商科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强调前沿技术的应用、采用互动教学及注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知农、爱农和懂农,掌握现代营商技能,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搭建融入农科知识的“通识+商科+农科+实践”课程体系,构筑“‘三农情怀教育+专业基础+综合提高+应用创新”的四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校外、商科+农科”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专业化、团队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商科;农商结合;工商管理;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11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1.021

一、“新商科”的提出及其对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商科教育始于188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的沃顿商学院,历经138年社会经济的变迁,商科教育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变。然而,当社会发展到现今的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金融范式、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商科的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需一场教育范式的革命,“新商科”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关于新商科,目前没有标准的定义,根据相关专家的讨论,新商科的“新”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新商科打破了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壁垒,注重服务于市场经济,强调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第二,新商科源于信息时代,在遵循商业文明规律的基础上,要注重新电子商务、新金融、新管理等前沿技术在商科教育中的应用;第三,新商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信息化手段、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等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四,面向未来社会需求,新商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协作能力、思考能力、终身学习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商科以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4大专业为代表,较主流的商科专业包括金融、工商管理、會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流、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按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划分,其中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相对于高水平的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优势普遍不足。从生源看,学生学科基础普遍较差,对经济管理理论及数量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从培养过程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类型学校的同类专业趋同,没有突出的优势和特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支撑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投入不足,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校外实践基地不稳定。从师资队伍看,大多数教师没有行业从业经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如何突破原有的束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与农科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探索其实现路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唯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托农科优势,深化农商融合,才能为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赢得先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商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其核心是解决“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需要重点考虑3个因素,一是国家专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二是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路径[2]。伴随着农业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的驱动,农业外延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种养业,还涵盖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过程,呈现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功能多元等特点[3]。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也紧密嵌入农业产业链,生态农业、数字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逐步兴起,农商结合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拓宽了就业空间。第二,新商科要求人才培养嵌入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按照新商科的这一要求,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打破知识边界,依托农科优势,将人才培养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商结合特色。第三,因具有区域和农业的标签,相比于“985、211”院校或者地方综合性、财经类和理工类院校,地方农业院校在生源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同学存在基础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这一事实,需倾向于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二)培养规格新要求:爱农、懂农、善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爱农”情怀与“懂农”能力。新农商结合,其核心在“农”。首先,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安排,现代农业产业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其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对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具有坚定的兴农信念和深厚的亲农情感,愿意以勤勉的敬业精神和勤奋的工作作风迎接新农商时代的挑战[4]。其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既涉及产业体系整合、现代生产技术应用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还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这就要求从业者要了解农业生产特点与农村风俗,具有整合一二三产业、追求质量和数量并进的多目标协同效益的能力[5]。

2.现代营商能力。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产业建构的必需品,农商结合商业模式离不开知识、智慧和数据的驱动,其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金融范式、商务规则等必然发生深刻变革。这就要求从业者紧跟时代变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熟悉新经济、新管理理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科学进行商业决策的能力。

3.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环境的飞速变化,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智能工具和新技术不断地替代一些传统的基础工作,原商科教育中的诸如传统手工记账、成本核算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组织规划和终身学习等“软”能力。世界经济论坛也对未来人的10种技能进行了具体分析,而且每5年都会进行调整,每一次调整,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软”能力,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三、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面对新商科的发展趋势,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教育部及吉林省内组织的历次评估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提出的比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培养方案设计缺乏针对性,特色不突出

一是培养目标与综合性、财经类院校趋同、特色不够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农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不能完全符合学校的层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定位指向;二是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不够,缺乏能凸显专业特色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是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如案例分析、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等环节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投入不够,管理不严格

近年来,学校已经意识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投入和管理,但相比于综合性、财经类和职业院校,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管理比较松散。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或实训的仪器设备配置较低,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升级滞后,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建设主体不明确,缺乏长期合作机制;三是实践教学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校外实习环节,一般是以简单的参观活动为主,内容少,任务轻,指导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等。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践经验匮乏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和科研能力、实践经验和技能等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6]。对于本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多数教师毕业于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从校门到校门,60%以上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行业从业经历,实践经验和专业实操技能较为匮乏;还有的教师不愿意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不了解新商科发展趋势,很难胜任新商科背景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农商结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为实现农商结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课程设置、改善实践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探寻其实现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通识+商科+农科+实践”的课程体系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高于专科和职业技能层次,应该以基础、专业、岗位递进式能力培养为主线,考虑到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标,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必要的农科课程,并将创新创业类项目融入其中(见图1)。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是优化通识教育课设置比例与结构,在学时分配比例上有所增加,在结构上拓展其广度和深度;二是加强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分层次重点推进;三是专业课程建设中,商科专业核心课占主导,农科课程作为补充;四是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二)重视实践教学,构筑融入“三农”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

有效的实践教學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农商结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实践教学内容应包含现代农业产业认知、新商科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软”能力培养等3个方面。围绕这3个方面的内容,可构筑“‘三农情怀教育+专业基础+综合提高+应用创新”的4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一是利用专家报告会、农村社会和农商企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三农”问题,培养“为农、爱农”情感;二是通过计算机基础、数据应用技术、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内置实验,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三是通过电子商务、证券投资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策划等专业课程实习,ERP沙盘综合实训、会计综合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实习或综合实训,各种科研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新商科”前沿知识、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以此造就与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新营商理念、掌握现代营商技能的商科人才;四是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生产单位的运作流程及岗位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选题、框架设计、数据搜集整理、文本撰写及答辩等环节,锻炼和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实践条件,搭建“校内+校外、商科+农科”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践平台支撑。一是搭建以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为补充,融合其他自然科学实践教学基地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一般农业院校都建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专业间资源共享和效率提升。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承担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内置实验、独立的实习实训和跨专业综合实训任务,其是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自发组建的各类专业社团组织,如ERP沙盘协会、电商协会、KAB俱乐部、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等,项目策划、组织、演练、实施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协作精神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其他自然科学实践教学基地,如农作物生产基地、果疏种植基地、动物养殖基地等也可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参与劳动等方式了解农事常识,掌握农科知识。二是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产教融合为背景,在原有制造业企业、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商结合型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专业的锻炼空间。三是加强对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与管理,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升级改造实践条件,同时又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实践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

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或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同时,方式与方法本身也是培养学生软实力的有效武器。按照新时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过程,都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讨论、方案制订、分工协作、统筹综合、语言表达等主体地位。教师扮演任务提出、资源提供、创设情境、咨询引导、总结评价等辅助角色[7],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学、思、创”中完成理论积淀、素质养成和能力的提升(见图3)。

(五)强化师资培养,建设专业化、团队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商科引发的教育范式的革命,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引领、树人的关键作用,因此,思想境界高、业务水平好、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现有专业教师为基础,通过引进(招聘)专业人才、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深入农商企业或行业部门调研或挂职锻炼,了解产业发展走向,增强实践技能。二是注重团队建设。打破系室界限,以课程为依托,建设重点课程团队,承担课程教学和改革任务,打造一批特色“金课”;以综合实习和实训为依托,建设重点实践教学团队,承担学生实习、实训和课余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三是补充行业兼职教师。可以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专家、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组建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精通农商企业运营规则、掌握行业前沿知识、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学团队,补充校内教师团队建设的不足。

五、结语

新商科背景下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现实选择。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知农、爱农和懂农,掌握现代营商技能,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该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实现是一个長期的持续过程,不仅需要工商管理类各专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的大力支持。各专业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国家质量标准框架下搭建融入农科知识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补充融入“三农”教育的实践内容,采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学、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层面需要提供灵活有效的政策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开拓与维护上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出台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和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立梅.“新商科”的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EB/OL].http://www.sohu.com/a/328458960_561855,2019.7.22.

[2]陈曦,欧晓明等.农业产业融合形态与生态治理——日韩案例及其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8(6).

[3]赵霞,韩一军等.农村三产融合: 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

[4]张广花.浅析产教融合下农商科专业“四段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6(6).

[5]苏建兰,李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林业经济,2019(4).

[6]王艳华,尤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高等农业教育[J].2014(7).

[7]王艳华,刘孝国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2).

(责任编辑:郭彦松)

猜你喜欢

新商科农业院校工商管理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