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造物设计中的规范与偏离

2019-12-23刘馨雨邱海东

设计 2019年21期
关键词:造物

刘馨雨 邱海东

摘要:规范并不是恒定的,造物设计往往是在功能的限定下产生,形式通常是在偏离中进步,它始终等待着天才的偏离,等待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师、艺术家们会遵循一个恒定的规范,并伴随着形式的规范,权威、流派、风格等相继产生。本文从设计形式的规范中出发,通过早期造物中探索规范的由来,进而说明影响设计规范的因素,例证设计规范的主要是形制上的规范,通过老子、孟子等中国大哲学家从造物规范中得到启发,推动了“德”规范在社会的发展要义。从设计艺术发展中得出偏离已成为常态,分析偏离规范的原因,最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功能與形式的限定下,为设计的发展创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造物 设计形式 规范与偏离 常态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1-0090-04

一、设计中的规范

(一)什么是设计中的规范

任何设计都是天马行空的吗?很多人这样认为,美国工业光魔公司的特效艺术总监Alex Jaeger曾说道,“很多人觉得最厉害的设计来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实它们来源于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你能做出什么?任何人都能在这么大的盒子里面做设计,但是现在你的盒子就一丁点,你能设计出什么?”这段话就像是在问一张白纸和一张画满各种点线面的纸哪个更容易创作东西。大部分人会觉得一张白纸更容易使人脑洞大开,不错,一张白纸容易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正是因为想象的多种可能性使人难以第一时间确定你要在这张纸上完成怎样的创作。相反,画满各种点线面的纸想创作出图形很简单,或许只需把那些点线面连接起来就可以了。规范实际上让我们每个人设计的时候都有一个“小盒子”,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小盒子”里涂怎样的颜色、盒子摆放的位置等都由你来决定。

(二)从人类早期造物中看规范化的由来

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规范一词听上去往往代表着正确、框架、限制,甚至是权力。在美术史中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中规中矩的绘画形式、构图、色彩等。其实,任何一个时期的产物都代表着这一时期某个领域的某些特定的规范。

在设计中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造物设计。造物设计通过标准的尺寸结构制订相应的形式来规划、安排、组织、管理、生产等,以确保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通过民间工匠们造物的实践经验,将“约定俗成”陈陈相因的“标样”总结成比较合理的科学规范,成为整个行业内遵守的准则,再由官府机构对各门类的规范进行整顿、制定,使其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记述官营手工业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的书籍,根据《考工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最晚在战国时期已经确立了。而人类对于造物设计的规范意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印证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址均有规整的住房、经纬交错的布片、榫卯的木构件等,这一点不止中国,在世界人类学上也屡屡获证。在拥有规整的住房和布片的同时,古人也拥有了测量的意识,古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说法,简而言之。是用手的宽、长、双臂合围作计量。在中国字典中,尺指规矩事也。这说明,测量推动了规范意识的发展。而早期的规范意识来源于人体。

例如,海南土著民族黎族以匏具、葫芦过河,后逐渐被独木舟取代。恩格斯说,“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独木舟顾名思义,多是取因自然状态下斩断的粗壮大树的树干,以火淬木头中部,预留部分用湿泥涂抹,待原木中部烧成中空时,用石轻拍将木刮去,一只独木舟就算是完成了。独木舟作为运输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舟楫的制作始于原始社会晚期,至于是究竟是谁率先发明了独木舟无从考证。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都先后掌握了独木舟的制造技术,因此独木舟的形式也大致趋同。由此可见,简单、实用的规范化原理已经开始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三)设计功能上的规范

口、身、底是容器结构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无论容器的表层装饰怎样发展,这三要素是构成容器形制的主要规范。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取水方便设计了一款小口尖底瓶,将容器的底部设计成锥状使容器更易沉到河底取水,也容易在土地上安放。随着容器的发展有的容器中出现耳,如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双耳罐是常见的器形,在马厂类型中器形多以双耳或贯耳的壶和双耳翁居多。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青铜器大量使用,青铜艺术也登上了第一个艺术高峰,鼎是青铜器中最富盛名的容器,但无论它被赋予怎样的王权象征,也逃不掉容器三要素的规范的限制。

(四)设计形式中的规范

设计形式的规范首先是形制的规范,拿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来说,我们通常见到的床榻类如罗汉床、拔步床、架子床等,其造型均为长方体,床面为矩形。尤其是在清明两个家具发展的高峰时期似乎很难见到偏离长方形制的床。用现代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看床的长方形制首先跟人体比例有关,其次是制作工艺,古代床的制作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便于加工。再者,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总要以大地为依托,所以也会把自己睡觉的地方设计成长方形。世界范围内床的设计规范中仿佛给人们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床是长方形的,好像不管用什么装饰手法都难逃将这一定势思维的框架。当然,如今,在主题酒店中尤其是为情侣设计的空间里床多为圆形的,这主要是为情侣营造亲密氛围而设计的,众所周知,圆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切线。

其次,是形式的规范。依旧用中国古代家具为例,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就是采用的两种不同设计形式。但这两种形式也有它们遵循的规范,明代家具线条干练、曲直有度,清代家具以繁缛的装饰体现使用者华贵的身份。设计形式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甚至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思想,形式的规范有利于辨识度的提高。

在室内设计中,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种族、环境的影响,设计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也就是不同的形式设计规范。每个风格流派对设计的要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产生的背景不同,从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设计特点。例如,床的每一种装饰手法、风格流派也影响床的表层设计形式,这与床作为长方形的形制规范是相辅相成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常见的装饰风格有新中式风格、欧洲古典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美式乡村风格、地中海风格等,新中式风格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提取、转換、结合,而非简单的元素堆砌;欧洲古典风格讲究浓郁的色彩,在空间上强调力度、动感和变化感;现代简约风格强调形式服从于功能,室内空间宽敞明亮。软装多以简洁的造型、干练的线条为主;美式乡村风格充分体现出乡村的朴实纯净,贴近自然生活,室内空间中通常会以木材石材为主,软装装饰中常出现花鸟鱼虫、植物藤蔓的图案;地中海风格通常以纯白的白色和蔚蓝的蓝色为主色调,软装造型中多使用曲线和流畅的线条。每一种风格流派都有其相应的设计宗旨,而宗旨就是每个风格流派在表现形式上的设计规范。

(五)影响设计规范的因素

1.宗教与社会等级制

将时间往前推,把头转向西方去看,艺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设计也一样。中世纪的欧洲被封建阶级统治,基督教则成为统治阶级的支柱和精神寄托。封建阶级通过教会进行文化垄断,迫使艺术、哲学、科学都从属于神学,使中世纪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特征。在中世纪,不论建筑、家具、陶器、金银器,还是染织与服饰都与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中世紀的建筑设计形式首先是为宗教服务的,因此最重要的建筑物便是教堂,宗教思想和教会的控制仍然有着强大的世俗力量,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成为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罗马式建筑的形式服从于基督教力量,根据宗教艺术原则转化为视觉形象,在建筑中体现出神学的威严、精神和直击参拜者心底的震慑力。同时也体现出了欧洲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和秩序。在这种大背景下,罗马式教堂通常设计成古罗马人普遍使用的拱券结构,外观多为坡顶层面,有坚固厚实的承重墙,小窗,配以敦厚坚实的钟塔。在建筑平面上主要有“罗马式十字形”和“希腊式十字形”。哥特式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哥特式教堂的亮点是五光十色的彩绘玻璃。但无论罗马式建筑还是哥特是建筑都有相应的设计规范——罗马式的体量感,哥特式的严谨统一。二者平面中均表现出十字形结构,在神权思想和封建阶级的统治下均表现出特定的建筑设计规范。

2.技术改进与市场需求

制作工艺、科学技术对设计有直接的要求,任何设计产品不可能凌驾于技术之上。从设计造物的角度看,技术规范活动是循环发展的。一方面它促使技术的承接、完善、成熟。另一方面它在原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补充、修正,催生出新的技术。中国青铜器、陶瓷、纺织品、家具等均是如此。以纺织为例,中国古代织造最初是人们根据搓绳的经验——“手经指挂”,全靠徒手完成的,这迫使织物的长度和宽度都有限制。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原始腰机,使中国开始进入纺织品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经过纺织工具、技术的演变开始出现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而后提花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丝织品的内容,以至于锦和绣非常精美,并将“锦绣”一词比喻美好的事物。至汉代,提花织物逐渐标准化。后传至国外。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简而言之,技术的成熟对设计领域的拓展呈正相关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市场竞争也是一直推动设计发展、影响设计规范的重要因素。二战以后,设计开始服务于市场,对此,设计能否推动社会进步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为了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不得不定期更換产品外观、包装、广告,又如服装品牌,不仅要更新服装款式还要对服装的颜色、图案、材料进行定期更迭,从而刺激消费市场。当然,在考虑市场销售情况下的同时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设计产品能否进行大批量生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市场条件与生产技术的规范下进行设计。

3.功能对形式的要求

芝加哥学派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是现代主义设计一直遵循的观点。在设计早期,人们还处在造物阶段时,功能已经成为去规范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在早期造物阶段。在造物设计诞生之时就有明确的功能性目的。在长期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物的设计规范,并通过协调、系统、发展的原则,促使设计行为更加合理。例如,河北保定出土的长信宫灯,灯身通体鎏金,造型为双手执灯的跪坐状宫女。设计行为初期是从功能的角度出发,但在赏析设计作品时我们多数是从形式上开始分析然后伸到功能上。长信宫灯设计初期是为了防止空气污染、调节光照方向和照明强度设计的,而宫灯都是给皇室使用的,这个长信宫灯的使用者是窦太后,因窦太后寝宫名长信而因此得之,所以在设计形式上既要满足功能上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使用者皇权至上的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长信宫灯的形态是通体鎏金、身体中空、手托灯座、手提灯罩呈跪坐状的宫女了。

4.符合相应的科学性

中国造物在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优化发展中,匠人们、设计者逐渐发现人体是“物”的首要“接触者”,而后人们创造出更多符合科学性的人体工程学和心理感受的器物设计。

例如,在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中,明代家具更以简洁的造型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巧妙设计赢得了世人的认可。明代家具比例适中,沉稳儒雅,柔和曲线的运用,使明代家具呈现出刚柔并济、曲直有度的特点。明代家具讲究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礼法有度。具有一定的礼教尺度的作用,在整体设计中明代家具显得高大挺拔,注重尺度的把握。根据坐类家具坐面、扶手、靠背的高度等到床榻类家具的高度、宽度都出现了人体工程学的影子。正如,坐具的主要尺寸分别来自于坐深的深度、坐面的宽度和坐高的高度,靠背椅还要有合理的靠背尺度。坐具尺寸的讲究为的是减轻人在久坐时产生了疲劳感。而明代匠人们就已经能根据人体尺寸制作舒适的坐具了。

二、从早期设计规范中看造物行为的启发

(一)大器晚成

大器若拙,老子纯朴的造物思想——“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造物观从“大器晚成”四个字均可体现,李立新在《中国设计艺术史论》的造物起源与形成这一章节中提到“‘大器晚成实非大器难铸”,换句话说,大器之所以晚成的原因跟器物制作工艺的难度关系并不大,按照《帛书》乙本应读作“大器免成”。“晚者,免借之,免成,尤无成”。老子究竟是喜装饰?还是反饰?他对器物形式规范的要求又是什么样?免即为免饰。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庄子曰“夫道,有信有情,无为无形”,‘既无形,也就是说繁缛精巧的装饰并非老子所喜。由此看来“大器晚成”实则有大器免饰之意。老子将无为既是有为的思想泛化在器物层面——反饰即装饰,装饰虽为主要目的,但老子对器物层面的装饰追求一种不装饰的装饰,即非器物表层装饰,这种装饰并非是不可感知的。密集、繁缛、细致的纹饰雕琢常常给人以精美华丽之感,但老子眼中的大器则具有端庄稳重、素雅庄严的崇高品质,这不但超越了纹饰在视觉上的感知力。而且到达一个更崇高的境界,老子提倡的“虚”、“静”、“妙”关于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以及“静观玄览”的审美观都对后世产生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感性的视觉审美开启了先河。

(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继之规矩准绳,以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孟子从古代造物形制上的规范受到启发,并将这种“规范”、“准绳”以及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用到约束人的道德行为上,推动了规范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李立新在《中国艺术设计史论中》解释了规范化的本质。规范化其实是一种人为的制约,任何物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类活动。三代开始,这种制约被分为“物”制约和“德”制约,儒家更注重“德”制約,“物”制约伴随着“德”制约的完成下形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物行为中的“规则”、“准绳”和道德思想上的“规矩”、“准绳”相互融合、相互贯通,这就使得在造物设计中产生了富有弹性的造物体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体系一旦确立,就像社会结构一样根深蒂固,成为传统成为经典。孟子对造物设计提出的新语境,对后世造物设计的规范和社会道德制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设计中的偏离

(一)设计功能上的偏离

设计功能上的偏离往往是根据人的需要做加法,单一功能的产品越来越少。功能的附加使产品边界变得模糊。身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手机功能的附加,20年前听音乐要用收音机,后来收音机发展成随身听;看电影要用Dvd.后来发展成MP4;玩游戏要用游戏机或者电脑,计算要用计算器,了解天气要看天气预报等,20年后一部手机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手机将功能附加再附加使其早已偏离了它单一的通讯功能,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在室内设计中,小户型的空间设计使家具重复使用率增强,为了满足功能的需要,大量家具功能被叠加,沙发成为沙发床,桌子变得可伸缩调节,柜子成为吧台柜等。总而言之,功能上单一也好,附加也罢,最终都逃脱不了实用的本质。

(二)设计形式中的偏离

1.设计师的自觉性——自我偏离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投放市场后的销售量、设计心理、用户反馈等,设计师从设计行为的开始就有明确的设计目的,一切都是围绕设计目的展开,包括设计理念、元素、表现手法和制作方式等,通常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寻找新的材料、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把这些新出现的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去往往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用户体验,也就是说,设计师在形式上打破规范往往是自觉性行为。绘画与设计相反,一些偏离规范的绘画往往是画家不自知的结果,而设计往往跟社会的发展呈正相关,绘画艺术相比较设计来看。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无过分要求。这就说明,偏离规范的绘画通常是画家自身发展的结果,艺术家通过“订件时代”看到自然,看到眼前的东西,发现生活,而不是去空洞的描绘脑海中出现的神的样子了。提到绘画界的偏离,最富盛名的“公案”想必是印象派了,印象派的先驱他们跳出“订件时代”的规矩,去表现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事物,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自然之美,既然跳出了规矩公众看不懂,因此他们的画没有进过一次沙龙,被讽刺被嘲笑甚至被贴上“未完成”的“猴子”作品的标签,那么能否说明,最先偏离规范的艺术家是倒霉的,而最先偏离规范的设计师是幸运的?其实不然。

2.偏离中包含的真实性——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个设计工作者但凡想实现自己的设计作品,必然会从时代的科技条件下出发,以寻找合适的材料制成产品。19P9年,包豪斯的设计先驱们就已经从工业时代中汲取新材料的养分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去了。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这打破了源自希腊罗马的石构建筑的传统,建筑不再依附于石材、木材去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了。密斯·凡德罗为美国单身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于1950年落成,密斯用大量的玻璃作为与外界隔离的墙面,整个房子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和平坦的牧野,裸露的钢结构呈白色,使整个住宅从远处看去犹如一个架空的透明盒子,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新材料玻璃的应用使整个建筑视野开阔,但因此私密性被大打折扣,密斯也因为偏离了“建筑规范的墙面”被范斯沃斯女士告上法庭,建筑因此备受争议。

众所周知,瓦西里椅是由马歇尔。拉尤斯,布鲁尔设计的,为了纪念他的老师瓦西里,康定斯基而命名。它是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钢材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材料。使家具脱离了笨重、繁缛之感,布鲁尔充分利用钢材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舒适并适用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布鲁尔的偏离让钢管家具简直成为现代家具的同义词,效仿者趋之若鹜。

来自现实材料的压力使设计师在偏离中包含真实,可设计师跳出原有的设计形式在材料中却无法突破时间的限制,这包含对当时时代、经济和科技的思考。

3.环境限定偏离——资本主义下的市场体系

进入20世纪以来。设计发展最大的推动力莫过于工业化和机械生产了,它们被视为发展和进步,甚至是征服、掌控自然的标志。在工业化时代下生活的设计师们急于探索出一条新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设计之路来。

正当欧洲进行现代主义探索时,美国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使设计产品开始服务于企业和市场竞争,促使设计成为实用主义商业的工具,设计产品充斥着商业气息。设计遵循的原则由“形式追随功能”改为“形式追随市场”,也就是说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设计产品能否促进市场销售。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市场的供求关系机制称为“看不见的手”,由市场去决定需要什么或者不需要什么,为了符合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定期上新,利用各种广告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促进销售。这也是美国早期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雷蒙德,罗维是美国在一战与二战时期顶有名的设计师,斯特纳复印公司委托他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型,旧型号的复印机结构松散显得有些张牙舞爪,四脚外伸,清洁麻烦,加工不便。他设计的斯特纳复印机以功能良好、外形简洁、方便制造的特点立即取得非常好的市场效果,由此他认定,产品设计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因此他开始从事跟市场相关的设计,如交通工具、工业产品、包装设计。由于他的设计跟市场紧密相连,这也使他从未企图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或者设计学派,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设计理念、设计哲学,而是设计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成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设计家。罗维一生硕果累累。大到飞机小至电话、LOGo.但尽管罗维怎样偏离原有繁缛的形式,最终离不开高度的美国实用主义特色,离不开市场大环境的限定,他曾说,“对我而言,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

(三)设计中偏离的常态与创新

1.偏离的常态

进入20世纪以来,整个艺术界、设计界掀起了一场现代艺术激变,偏离成为常态。

在艺术发展史中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拉斐尔前派等,往后甚至由波普艺术、达达主义。说起绘画,它延绵了数千年,人们在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先掌握了绘画,当然,艺术也不单单只是绘画。在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马塞尔·杜尚,在绘画风靡整个欧洲时,他却想重新定义艺术这个

词——除了绘画雕刻之外,艺术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1917年杜尚拿了个小便器送到军械库展览名字叫“泉”,1919年他给蒙娜丽莎的明信片上画了两撇小胡子,他1966年在美国BBC TV中曾说,“我不在意艺术这个词,因为艺术早已声名狼藉,我也参加了颠覆艺术。所以我想摆脱它,如今对于艺术有着不必要的崇拜……我无法解释我做的事情,因为人们在做某些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往后的达达主义也同样叫嚣、反艺术、反绘画,这些艺术家偏离原有的艺术形式,甚至会用战争警报器办展览,而不再是传统的绘画、雕刻,用杜尚的话完全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我又不欠社会一幅画”,这也正好说明绘画的传播功能就此终结了。

20世纪的西方设计界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天堂,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波普艺术、解构主义、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孟菲斯集团、“新德国设计”、高技派等层出不穷。那些唱着反叛之歌走在前列的设计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偏离规范来创造出新的设计形式。荷兰风格派试图不疏离功能在“合乎法则美”的框架内进行偏离,实现形式化。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著名的红蓝椅例证了实用和偏离形式之间的桥梁。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是由一群反叛意味的年轻知识分子反对正统的国际主义设计,提倡“不完美”。“激进设计”以媚俗、讽刺、调侃、畸变等手法,颠覆常规,偏离规范。但当时,意大利的主流设计与“激进主义”设计基本是泾渭分明,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为了打破这一分离,一些意大利的制造商决定采用部分“激进设计”并将设计产品发放市场。例如,图1的1967年乔纳森·德·帕斯等人设计的充气沙发,这把沙发巧妙地将气球和沙发结合,采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塑料薄膜为主要材料。又充分体现了气球的特征,后来这种沙发被多数运用在水上娱乐,美观大方。图2为1968年皮埃罗·加提等人设计的袋椅,顾名思义,这把椅子其实就是填充了软物的袋子。这两种设计作品都偏离传统椅子的观念,一反常规,使人们大开眼界,而具有反叛精神的这伙年轻人巧妙的将设计产品与市场相结合,风靡一时,大受欢迎。是的,一切偏离都来自于艺术家、设计师的锐眼、天性、批判与发现。

2.偏离与创新

一切活动都是循环发展的,设计活动也不例外。在早期造物阶段,“物”的规范是技术的规范,而技术活动是循环发展着的,生产活动促使技术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并且又会对原有的规范进行修正、整改、补充,以适应新的技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规范,其实就是等着被打破的。当然,在打破规范前首先要清楚规范是什么。新的技术规范可以促进创新,但新的技术规范并不一定能带来创新。例如在三代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法大多是先分铸,后套铸或合铸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失蜡法的出现让青铜器的铸造变得更加精密,以至于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失蜡法偏离了此前模印制范法的制造工艺,它属于技术上的革新,因此产生了新的制造方法和规范,但并没有促使新器形的出现。所以,决定能否带来创新的,还是要依靠主观能动性的人,也就是设计师的自我偏离,因此设计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再好的规范它也会被革新、会被推翻、会被颠覆。但一种形式、观念在传统上或者说在此前模式中偏离久了,就会形成新的规范,而新的规范可以推动创新。

结语

本文是通过陈丹青《局部》第二季中《规范与偏离》思考得来的,陈老师主要是从绘画、雕塑、现代装置艺术来谈,本文是从设计的角度探析,如何理解设计中的规范,功能和形式是一直围绕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也是从设计的功能和形式出发,探究影响设计规范的因素,偏离的原因,偏離与规范的关系以及偏离对创新的作用。正因如此,在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中,后一种艺术设计运动往往是上一种设计形式的反叛,而偏离规范的设计则是反叛者的歌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史论会那么厚,设计作品层出不穷,因为这世界上从来不缺偏离规范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有偏离才有发展,有规范才有偏离。设计也因偏离而创新。

猜你喜欢

造物
基于传统造物观的博物馆陶瓷文创品设计研究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浅谈传统造物设计之美
创客教育的科学做法(十六)
从器物之美论设计形态学中的造物与造形
以木造物
淘宝造物节引爆创造力的盛会 华晨宇献唱 天天兄弟PK奇葩说
观花解语
设计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