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优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优化策略
2019-12-23张朝红
张朝红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而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情化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所秉持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网络优势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优化,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完善的同时,切实提升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优势;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64-02
一、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均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方面。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更新速度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均具有十分丰富和快速的特点,如同百科全书一般,不但能辅助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学质量更加出色。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随着课程改革政策的持续深入,各教学机构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作出改变,但其中少数教师仍固封在旧思维方式之下,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沿用传统“一人、一书,一黑板”的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中的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遏制,不利于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缺少师生互动
教师往往占用学生课外休息时间讲解课堂遗落知识点,以为在进行知识的输出,殊不知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将适得其反。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初中生每节课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设置,基本已经达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顶峰,超出该时间段的课堂教学,均属于无用之功,且容易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反感和厌恶,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和提升。
(三)过于注重形式
新课改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失去了教学动力,学生转型升级为课堂主体后,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自身却未在教学中起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过于陈旧落后,特别是在现代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生合作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致課堂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质量相距甚远。
三、网络优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优化策略
(一)借助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外,还应增加学生信息储备,使学生拥有厚积薄发的力量。从教学实际角度来讲,教师需在课前做好积极且充足的准备。首先,教师需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师所准备的内容需涵盖文本知识背景、文本解读以及文本练习等方方面面,如果单纯凭自身经验进行内容的设计,容易漏掉某些知识点。而在网络背景之下,可通过与相关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制定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对作者刘禹锡所处时期的人文、政治以及诗歌发展情况做相关介绍。其次,对诗人本身进行讲解,了解其步入仕途之后被卷入党政旋涡。再次,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诗句创作背后刘禹锡在这一带贫苦地区辗转上任的故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搜寻相关视频或者音频,使学生对整个诗句的情感变化节奏进行有效把握。最后,教师要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设身处地地分析,表明整个诗句情感的升华主要源于作者对情景交融创作手法的应用。该诗前四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作者以写实手法感叹自己的遭遇,第五、六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感叹自己在外二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回来以后发现以前互相熟悉的人,有的都已经去世了。
如果将学生的知识储存以一滴水形容,那教师则是一汪泉水,网络知识就是浩瀚的海洋。教师在搜集背景知识、播放朗诵视频或者选择比较对象时,均可以在网络海量知识库内进行搜寻,然后将其与教学的内容有效结合,在相关网络公众平台进行发布,实现与他人的知识共享。
(二)借助网络,使文本形象立体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角度出发,对学生兴趣爱好和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不断拓展。但从中学生自身经历和对世界的认知来看,学生对未体验过的事物始终局限于自我认知范围,这不利于其对文字和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而网络可以应用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网络中各类资源的汲取,实现了文字与声音及图画之间的积极转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学习知识,在赋予文本生动性和活泼性的基础之上,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正如《苏州园林》一文中的内容一样:“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一段文字以抽象描写为主,读者难以从单一文字上实现对画面的理解,拙政园则成为教师教学常用教学资源之一。拙政园围绕水而造,整个园林被山水所环绕,亭榭精美,花木繁盛,是江南典型性的古典园林。教师可在网络上搜索拙政园相关视频,以视频形式向学生进行拙政全景风貌的介绍,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园林之美。在对园林中池沼以及假山等进行讲解时,教师可结合其他景物共同讲解。讲解桥梁时,为了能够展现园林桥梁设计者的理念,教师可提前对园林中桥梁图片进行搜索,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桥梁形态。
受经验和人生经历的限制,初中学生难以对课本单一文字内容进行想象,为实现课堂语言文字的立体化和形象化,教师可引入直观画面,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经验不足的有效弥补。
(三)借助网络,扩大课堂容量
为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与质量化,逐步扩大课堂容量是基础。若课堂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相应的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不同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对课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激发学生个人情感,以从根本上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积累。网络信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在课堂时间和文本内容方面实现扩充,达到课堂容量不断扩大的目的。
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讲述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详细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表達了对儿时家乡生活的怀念,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在第一段大谈端午的风俗,先后向读者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十二红等端午风俗,并介绍其材料、做法、使用方法等,让端午风俗之美通过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第一段不厌其烦地将它们娓娓道来,将家乡端午的风俗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如“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尽管“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但是端午节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确实是不会错的,因为作者坚信“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紧扣文章风俗主体,列举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以视频、图片或者PPT课件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
丰富的网络材料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奋斗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如果单纯依靠传统书本知识的讲解,难以将课堂中生动、形象的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难以激起学生爱国热情。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学生通向中国历史的一扇大门。
(四)借助网络,让信息反馈及时
在衡量语文课堂效率过程中,除了教师传授知识多少这一指标外,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也是一大评判要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才是整个课堂效益的根本。通过网络在语文课堂中的穿插运用,学生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场景进行模拟,教师给学生提供实地演练的机会,以实现对学生近期学习效果的系统检验。
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程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一个鲜明的主体,如“假如我是导游”。课程实际开展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对其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等进行深入调查,对当地环境有初步了解。并在课堂上播放当地其他导游的讲解视频,与学生对视频中导游所讲解内容共同进行分析,对导游介绍的内容背后的东西如历史、人物、景物等进行讲解,之后再给出一段事先录制的当地景观视频,组织学生结合视频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导游词的撰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来整合所调查和撰写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讲台上解说视频中所展现内容。通过学生的解说,教师可清楚地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差距。比如,部分学生对画面的描述主要以单一画面为主;部分学生整个讲解围绕当地历史发展特点而进行;部分学生主要集中介绍当地历史上所产生的名人等;也有部分学生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这种实践模拟方法的练习,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可及时反馈于课堂,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异化分析,总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四、结语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带给人们的便利性已经逐步延伸至教育领域,如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教学。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技术要确保其优势的全面发挥,注重对传统文本的深度解读,加快传统教育理念和网络深度融合,各取所长,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而教务工作者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要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做“互联网+初中语文教育”的探路人。
参考文献:
[1]郁建强.用大数据点燃初中语文课堂的热情——网络优势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优化策略探析[J].汉字汉语研究,2017(23):71-72.
[2]单秀菊.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案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郭发涛.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势与策略[J].学周刊,2017(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