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材体系 落实语文要素

2019-12-23夏永恒

教师·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夏永恒

摘 要:部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建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观照整册、整个单元,将独立的板块、分散的知识、能力点进行梳理、统整,从而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以落实语文要素,为语文学习服务。

关键词:教材体系;语文要素;古诗二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62-02

部编版教材重视语文要素的凸显,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分布在各学段各册各单元的课文阅读和习题设计中,让语文要素的落实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如何让“大片混沌”变成“线型清楚”呢?这需要教师不能满足于“就文学文”,而要应用整体联系的思维,勾连上下整个学段、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体系架构,环顾研究主体课文与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语文要素,凭借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以领略美景为人文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选择的文本内容以及设计的课后习题,还有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实践活动,都紧扣“感悟写景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推进这一语文要素的应用。这一单元的首篇课文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兩首千古传唱的古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因此,如何落实这一课的语文要素呢?

一、结合习题训练,指导朗读古诗

本单元的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感悟,有利于发展其朗读能力。学习古诗的首要任务是诵读,因为诗是不可解的,就更需要通过朗读悟诗悟情,这也正好与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相吻合。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为完成这一要求,要设计以下五个环节的板块。

创设情境,诗题朗读。教师展示图片,介绍鹳雀楼及名字的由来;创设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登/鹳雀楼。学生不懂诗题其中含义,最容易误读成“登鹳/雀楼”。而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明白“登鹳雀楼”的含义及名字由来,读好题目就很容易。

巧借生字,想象朗读。为了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所看到的“景”,教师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发展。如借生字“依”,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太阳“依”着群山是怎么慢慢下沉的?请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引导学生个性朗读、师生合读、男女生合读。从而使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语言训练,在说话中进行朗读感悟。

理解诗理,反复诵读。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凝聚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所触发的“感”中,教师出示古文字“欲”,让学生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学生自然理解“千里目、更”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借助对诗意的理解,教师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起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催发出学生进入诗境中的情感。

感情朗读,配乐诵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诵读;创设情境,练习吟唱;集体带动作吟唱。凭借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创设诗的意境,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学生全情投入朗诵,体验到了诗人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拓展运用,诗句背诵。教师创设“登鹳雀楼、评为学习标兵、登山”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背诵、快乐地背诵。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习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获得精神成长。这三个情境的创设,由“登鹳雀楼—学习标兵—登山”,是从“文本到学习到生活”,学生在生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古诗,这种学习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古诗“古为今用”的意义。

以上环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朗读情境。而入情入境的朗读是最高境界。在学生读出节奏、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诗境,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己的体验,体会古诗的思想情感。学生要读出诗境,首先应了解与诗作、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写诗时的社会背景,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学生要在“诗白”处想象入境。有话说,古诗充满诗情画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的特点。因此,根据诗的内容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使能够理解诗意。

二、整合单元教材,积累优美语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语句优美,实乃典范之作。学生学习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句,品味语言之美,也要联系课后习题及语文园地让学生进行语句积累的专项练习。《古诗二首》课后的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因为是古诗,所以这些词语不是从诗中摘录的,而是由诗中出现的生字发散延伸,是原诗词汇的补充。这四组词语,都是“并列结构”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图、说话”等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为以后词语运用、准确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的安排,是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的同时,将发现与他人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也是对“积累好词,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强调和梳理。同样是“白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雪白、米白、奶白”之分,这不仅是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更是一种表达方法的渗透。教师可通过课件呈现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绿色、不同红色或不同黄色的区别;也可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组词的结构规律:熟悉的事物+颜色;还可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唤醒他们对颜色的丰富认识,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红色、黄色或绿色不一样?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在具体可感的环境中细致观察生活里的各种现象,准确描述看到的语言现象,言语表达的形式得以丰富,使语言更加丰盈、生动,具有不可描述的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体征!

特别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这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集中编选了古诗句、古代名言、俗语等经典内容。对这些经典语句,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再进行记忆积累。不需像古诗文那样做过细过深的讲解分析,只需帮助学生了解诗意,或让学生自读自悟达到积累之目的便可。

三、联合多元要素,展开丰富联想

诗人写景一定会融入自己的联想,因为这不仅使景更生动形象,还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诗作中的千古名句,写的是诗人遥望奔流直下、临空而泻的瀑布时,把瀑布想象成一条从天而降的银河。这样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的想象,给人烙下深刻的印记。

课后习题,是有针对性的安排: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练习是由文字想象画面,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又是训练语文能力的。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两句诗所描绘的壮阔画面;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将文字与画面进行链接,使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得以培养。

“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也有相关的练习。这道练习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悟写景方法”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现象,体会“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在字、词、句的综合练习中,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向实践运用。

这练习是对“展开的想象与景物”这个表达方法进行回顾和巩固,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同样是“胡子”,有学生用“浅浅的草”形容爸爸刚长出来的短胡子,有学生用“铺着白雪”形容爷爷的白胡须,还有学生用“硬硬的扎脸”形容爸爸亲自己时的感觉。二年级学生在“看谁说得多,想得妙”的鼓励下,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从而明白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甚至是心情不同,都会使观察的结果不同。只有展开联想,对观察进行准确而形象的描述,读者才会产生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的感觉。这样,学生将已学过的字词再一次进行“句”的準确表达,语言积累不断丰富,语言的感悟、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四、融合想象策略,紧扣特点描写

写景的写作技巧是抓住特点展开描写,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也都是紧紧抓住特点展开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围绕表现景物特点的段落、句子、词语,使教学的脉络与文章的思路相契合。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的第二题,对学生进行“紧扣景物特点”的表达训练。诗句具有丰富的意思内蕴,怎样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壮阔景象、雄浑气势,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呢?因为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小学生来说,未免难以消化,有口无心地背易做到,入情入境地读难做到。教师要根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画面入手,举象入境:“听老师读诗,想象看到什么景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站在极具震撼力的瀑布面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有怎样的奇思妙想?从哪里知道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生、挂、飞、直、疑”等字,体会诗人由瀑布联想到银河,是在用“奇特的联想,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瀑布“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遗,学生体会夸张、比喻手法的形象妙趣,体会围绕景物写出特点的妙处,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描写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品悟了“抓住景写出特点”后,还需要说出心中感受。叶圣陶谈到诗歌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感受”的交流。他指出,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产生共鸣,好像诗人说出了读者心里想要说出来的话,诗人宣泄的情感就是读者想要释放的情感。既然诗歌阅读的最大受用在此,那么,我们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需求、心理,最大可能地激发这种阅读态度、需求、心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感受。“假如你是大诗人李白,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是呀,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奔涌飞腾,倾泻直下,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想怎样吟诵?”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出道不明“景”美在何处,但是终会有所积淀。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架构的特点,环顾研究单元各部分内容的编排,提炼出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将把握教材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宇琪.部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分析——以二年级上册为例[J].文教资料,2019(15):68-69,21.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