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9-12-23程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动眼动口动脑

程勇

摘 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四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动眼则观察、动手则操作、动脑则思考、动口则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善于用学过的科学知識解释自然现象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动眼 动手 动脑 动口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道出了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又云“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强调了动脑的重要性。所以说,动脑是“四动”中的关键,它贯穿于其他三动之中;动眼若不动脑,将“视而不见”;动手若不动脑,则为盲动;动口若不动脑,便是乱说一气。

在课堂上,课堂因活动而精彩,学生因互动而提高。那么,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怎样用好、用活“四动”教学法呢?

下面,我通过三个科学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论述。

案例一:《大气压力》一课中的“倒立水杯”实验。[1]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思考没有装满水的玻璃杯,问学生:玻璃杯里有什么?很多学生说杯子是空的,杯子里没有什么。停了一会,有的学生说:杯子里有空气。这时,我问学生:杯子外面有什么?学生思考后答道:杯子外面也有空气。然后往玻璃杯中倒满水,在杯口盖上硬纸板,问学生:杯子里面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说:杯子里的空气被水排了出来,里面的空间被水占据了。接着我用手按住硬纸板,把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立过来,并且不断地变换方向。问学生:水为什么没有流出来、硬纸板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学生立刻答出:因为老师的手托着硬纸板呢。这时,我松开手。学生一片哗然(出乎学生意料,学生感到惊奇)。最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他们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然后,点拨原因:因为空气有重量,所以空气有压力;又因为空气能流动,所以压力来自四面八方。[2]

在教学“大气压力”这堂实验课中,通过“倒立水杯”的演示过程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探究实验的热情。在这堂实验课上,如果向学生直接演示倒立水杯的实验,给学生说出大气压力存在的事实,那样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更不会感觉到科学道理来源的真实性。实践再次证明,任何科学结论都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3]

案例二:《溶解》一课中的“食盐哪里去了”。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吃的咸菜为什么是咸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经过思考后说:这是因为食盐融化在水中了。接着为了验证同学们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分组做食盐溶解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实验现象,动脑思考实验结果。实验结束,让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接着,让学生用玻璃棒蘸取盐水,验证水确实变咸了。然后,点拨溶解这一概念。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有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理解。如果直接把 “溶解”的概念通过口头点拨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不会理解“极小微粒、均匀分散、不再沉降”等词语在“溶解”概念中的真正含义。

案例三:《有趣的磁铁》一课中“我给磁铁起名字”。

首先我用右手水平出示一块条形磁铁。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磁铁。然后传到左手里,再问学生: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答出:它是长方体的、或它是长条形的。点拨:像这样的磁铁叫作条形磁铁。接下来,用右手出示一块开口向下的蹄形磁铁。问学生: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观察后回答:它是桥洞形的,或圈门形的,或像字母n形的。这时将磁铁开口向左或向右传到左手,再平放在桌面上。问学生: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答不出来!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像什么动物身体上的一部分:有的学生答道:像驴蹄子,或像马蹄子。点拨:像这样的磁铁叫作蹄形磁铁。然后,用左手出示一块环形磁铁,用右手比画两个圆构成的环形。问学生:它是什么形状的?多数学生立刻回答:它是圆形的。这时,用右手出示一块圆形磁铁。问学生:如果左手中的这块磁铁是圆形的,那么右手中的这块磁铁是什么形状呢?学生思考之后改变了前面的答案:后面这块是圆形的。点拨:像后面这样的磁铁叫作圆形磁铁;而夹在两个圆之间部分的形状叫作环形,这样的磁铁叫作环形磁铁。最后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磁铁的用途不同,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磁铁的形状给它起名字,也叫作“命名”。

总之,“四动”教学法,在科学课堂,特别是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四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和研究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李水霞.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张红霞,2010.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猜你喜欢

动眼动口动脑
动脑
睡眠是如何让我们“满血复活”的
常做噩梦要当心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在“动”
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
“三动”,生成词语教学的精彩
口语交际重在“动口”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