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导学案中学科素养能力培养的渗透
2019-12-23王俊华
王俊华
摘 要:学案导学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之一,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如何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对历史导学案设计准确定位、巧妙引导、适当点拨是关键。
关键词: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何利用历史导学案导学,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实现高效自主学习,对历史导学案准确定位、巧妙引导、适当点拨是关键。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的设计为例,谈谈历史导学案中如何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抛砖引玉。
一、准确定位
历史导学案是教师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而设计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导学材料,是教学的辅助学习材料。導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通过“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传统的导学案,普遍定位于实现知识目标为主,技能培养为辅,其设计一般包括这几个环节: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体系、合作探究、训练反馈、拓展延伸等。导学案是课前预习或课堂教学的前奏,其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教材,先学后教,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服务,但轻视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渗透与培养,并没有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历史导学案强调“准确定位”,就是要改变以单一的“知识目标为主”的价值取向,挖掘“导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从而使导学案的设计如课堂教学设计一样也有其思想、立意与灵魂。叶圣陶先生说:“知识那么多,哪里教得尽?样样知识一定要待老师教了才懂得,也不是办法,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教育者‘自求得知。”所以,历史导学案必须定位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方能真正实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二、巧设导学
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导学案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导学”环节,积极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可以取得提升课堂效率,深化历史理解的良好教学效果。
1.导学环节一:“穿越时空”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是一条昼夜不停、连绵不断的河流,历史事物从来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一个时空点上,总会与在时间上前后、空间上相邻的事物形成关联,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琐碎的时间和抽象的地图联系起来,生动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题。
本导学案中,设置“绘制时间标尺”环节,时间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要求在此时间标尺上再标出英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学生很快就发现英国与荷兰爆发英荷战争,争取海上霸权时,英国国内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又为后来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的同时,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悄然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从而引发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线,还能领会历史事件之间的深层联系。
“绘制历史世界地图”环节,要求学生描画15世纪的传统商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新航路、15~19世纪间的黑奴贸易路线图、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以开阔的地域视野来理解历史,从而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形成深刻的认识。导学案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中对历史史实进行观察、分析和跨越时空的思考,动脑又动手,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发挥了导学案的功能,也有效渗透了时空观念的培养。
2.导学环节二:“读史辨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记忆。”学习历史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并对历史知识理解的过程,那就必须分清什么是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这种辨别能力是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材是提升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能力的最佳素材。如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直接导入教材中的一段话“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指出:哪些句子是历史事实?哪些句子是历史叙述?哪些句子是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疑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如何来区分呢?以“导”激“疑”,发挥了历史导学案的思维功能,为学生在课堂的“释疑”播下了思维的种子,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历史认知。
3.导学环节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教育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导学案的“拓展延伸”中,我引用了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的一句话“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要求学生给梁启超先生写一封回信,回答他的疑问(可以将精彩的回信在教室学习栏中展示,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样设计导学案,就把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放到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了,学生通过课前对明史的研究,了解了明朝永乐年间,中国实力强大,造船技术先进,海军实力比较强,而且郑和下西洋要比开辟新航路整整早近半个世纪,郑和不愧为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然而“划新纪元”与“郑君之逝”的不同结果,促使学生由“家国情怀”转向“全球视野”,理解了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响,坚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三、适当点拨
由“导”入“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师生共学,它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解决导学案中问题的过程。如学生对导学案中“如何区分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的疑问,老师就可以适当点拨,指出历史事实不同于历史叙述,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教材中的这段话应该都属于历史叙述,而历史事实是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的客观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永远不会告诉你真相”。“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那么这段历史叙述在本质上就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解释。“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应该是历史评价与观点了。
再如,导学案“训练反馈”中,还用了一道2016年的海南高考题。
“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只有31%,很多同学选了D选项,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是历史事实,“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是历史解释,“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现象做出理性的分析与合理的解释。为什么20世纪初“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呢?原来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本土农产品在西方工业品的冲击之下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才恍然大悟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知识多得很,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是写不尽的,所以必须练成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导学案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感受课堂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此乃历史导学案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叶圣陶,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