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与一体化教学的融合策略刍议
2019-12-23周日桥
周日桥
摘 要:新高考变革的是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等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走班制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从多角度、全方面地挖掘教学问题的内涵和价值,把问题逐步发展或延伸,成为走班制与一体化教学融合的一种构建形式。
关键词:新高考;走班制;一体化教学
面对浙江、上海“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方案,变革的是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等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据调查,在校舍、师资和生源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实行“大走班”;限于教学场地,保持部分学科行政班教学的谓之“中走班”;因为生源和师资限制,基本保持行政班不变的教学,实施“小走班”。
之前教育部发文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有的省市很可能会采用“3+1+2”模式,这是不同于前高考改革试点“3+3”的20种组合,“3+1+2”模式共计12种组合。组合少了,学生选择的方案就少了,选择的焦虑也就小了。
一、目前走班制的压力与困惑
(一)学生不受管束既喜又忧
走班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下课后总在更换教室,更换新的学习伙伴,条件好的实现“一人一课表”,学生的第一感受应该是“欢乐自由”。但突然没有了外界的约束力,面对很多选择没有方向;缺少归属,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与忧虑。
(二)老师对学生流动想管难管
不少老师感到难以言状的迷茫,如“班级都没有了,上课不知要去哪个教室?”“谁是A班班主任,某某同学出现问题怎样教育?”“测验各班的情况如何?哪个班级最好啊?”老师中分不清哪些是班主任的事,哪些是科任老师的事。
(三)学校对部门管理想变难变
走班制使学校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欢乐自由”可大大提高兴趣,但选择迷茫的学生怎么办?学生归属感如何建立?选课时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改善的途径又在哪里?他们感觉既属于任何一个“班级”,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班级”。
二、目前走班制的特点
(一)课程多样性
为适应学生兴趣、个性特点、职业生涯等个性化需求,选课设置的重点为结构多元、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跨度大,涵盖知识、技能及艺术等多个领域,给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
(二)自由选择性
走班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在门类众多的选修课中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选择者。
(三)班级流动性
走班制具有高度流动性,学生不再是在一个固定的教室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相应的教室上课,班级“动”起来,学生“动”起来,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学习伙伴,个性化的学生个体角色被强化。
三、如何实现新高考的衔接
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G·波利亚说:“一個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一体化教学就是从多角度、全方面地挖掘教学问题的内涵和价值,把问题逐步发展或延伸,成为“选课走班”教学构建的一种形式。
(一)细化备课层次
走班制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个性化发展,这要求教师要有一体化的系统意识,细化备课层次。第一层是备教材,要具有扎实基础,深谙整个知识体系。第二层是备课堂,做好常规管理和节奏调控。第三层是备学生,内容设计要一体化,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教学反思
走班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更愿意选择学识渊博、教学特色鲜明、个人魅力突出的教师,而教学水平低、责任心差的教师则面临“没人选”的局面。教师应转变思维模式,变教学的实施者为教学的引领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四、一体化教学的探索路径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交往,是浸润,是感动,新时代的教育是通过互动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方式学习,两周后能记住90%以上的内容。“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揭示了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
(一)“教学做研”一体化
针对粗略分层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按照文科(语文、英语)A层、B层,理科A层、B层(数学、物理)。这样就出现有语文在A层,物理课却在B层上课的现象,看似乱,实际上把教学走“活”了。既满足了在语文上的优势,又能弥补在物理学科上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做研”的初衷。
(二)“多元评价”一体化
1.发展性评价
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昨天”和“今天”,又要评价学生的“明天”。通过对学生“昨天”的成绩和“今天”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设定目标,形成不卑不亢的完整人格。
2.多元化评价
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例如对自己的评价、同学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这种评价虽无法定量分析,只能定性分析,但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三)“师资培训”一体化
学校办学首先应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力量;二是让老师们能够“走出去”,也能“引进来”;三是理顺分层走班教学中教师管理的体系,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不少管理的要求系统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
[2]王润,周先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6).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8年度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管理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ZCYJ18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构建培养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体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1175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