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调查报告
2019-12-23童博邵斐
童博 邵斐
摘 要:通过对本校高中生展开问卷调查,对生活中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也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注意的因素。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学科;生活;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是引导学生的正确方式。本研究通过对生活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调查,尝试寻找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制题,每方面各4问,共16问,利用问卷星对本校439名高中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考查生活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发现其中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访谈法
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态度,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全面了解生活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三、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线收集有效问卷439份,对所得数据整理分析,对题目赋值,所得结果换算为百分数,结果见表1。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总体得分为72.35,各年级中,高三分数最高,高一次之,高二最低;不同性别中,女生成绩好于男生。
参考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一)生命观念的调查现状与问题
在生命观念上,学生平均正确率为84%,结果见表2。
这4道题分别从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和适应观、稳态和平衡观对学生进行考量。学生的生命观念处于较高水平:具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和生物进化观念,能综合物质和能量观以及稳态与平衡观,结合简单情境说明生命活动的维持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9.73%的学生能正确分析问题,具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89.75%的学生认为生命活动依赖于物质的运输与变化,并能指导、解决具体问题;85.88%的学生能正确分析相关现象,认为生物的适应是进化的结果;80.64%的学生对稳态的维持有正确的理解,能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生命观念养成程度方面,高一、高二、高三接近。高一最高,高三次之,高二最低;不同性别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二)科学思维的调查现状与问题
在科学思维上,学生平均正确率为61.62%,结果见表3。
这4道题主要从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考量。结果显示,学生科学思维相对较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存在偏差。这与部分学生的知识含量有关系,但大部分的学生即使具备相关生物知识,仍不能在给定情境中对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或解释,在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在科学思维的养成程度方面,高一、高二比较接近,但明显低于高三;在不同性别中,女生、男生差别不大。
(三)科学探究的调查现状与问题
在科学探究上,学生平均正确率为83.14%,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基于情境选择或设计实验方案,科学探究能力相对较高。但对生活中常见的探究问题,仍有25.97%的学生没有选择出正确的方案。30.98%的学生对反常的实验结果不能客观处理,需要进一步引导。
(四)社会责任的调查现状与问题
在社会责任上,学生平均正确率为60.65%,结果见表5。
大部分学生能关注社会中生物学议题,养成环保意识与行为,关注生物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辨别伪科学,通过实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但依然有4%~5%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不关注,对环保活动并不参与,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这是需要进行反思的问题。
四、差异分析
(一)年级差异
本次调查以高中生为主,不同年级间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虽无显著差异,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随着年级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证明随着教育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形成逐渐增强。
(二)性别差异
此次调查中男生207人,女生232人。基于男、女生认知角度和思维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如对“去超市购物,是否尽量不用超市塑料购物袋”,56.47%的女生会刻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但仅有44.44%男生有这样的想法。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男女生均呈现较大的性别差异。
(三)家庭环境差异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的访谈,发现家庭环境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影响较大。父母的教育程度较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较强,科学思维也更缜密。而父母教育程度一般的家庭,学生环保意识较淡漠,甚至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是受家庭的影响而形成。
五、结论与建议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高中生物教师要深入学习核心素养内容,明确教育改革的要求,才能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使学生既能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生命的起源,形成批判性思维,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的观念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模式多元化,促进理论与实际相互渗透
要适应多元化社会,有效方式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鼓励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交流。如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误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利用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难题,达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目的。
(三)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加大培养力度
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扩展到人的终身,而且在空间上延展到家庭乃至社会。所以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关心热点问题,不传播伪科学等,为学生做良好的示范;社会方面,也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广告、公益短片等都可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倡导和鼓励,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认知程度及思维方式展开有效培养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及思维方式不同,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养成有不同侧重。要提高对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策略,既能让学生探究生物本质,形成理性认知,又能让学生交流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5,3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