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日本NHK纪录片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Japanology系列为例

2019-12-23林娟芳

关键词:选题跨文化纪录片

林娟芳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7; 莆田学院日语系, 福建莆田 3511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愈加明晰,向更广泛的国际文化领域深入探索的需求愈加强烈。我们不仅期待国际社会能听到中国的声音,更期待其深度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电视纪录片恰恰是这样一种具有强大文化传播功能的优质载体,在文化“走出去”所产生的需求刺激下,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强烈关注,开启了我国商业电视纪录片的品牌元年,随着2016年《我们诞生在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的热播,2017年纪录片市场已经呈现了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合流的强劲态势,产值比2013年增长接近3倍。[1]虽然成绩斐然,但单就国际传播的能力而言,同是讲述中国故事,BBC和NHK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受到国际追捧。例如早些年,中国与日本NHK合拍的《丝绸之路》《望长城》,近期又与BBC合拍的《美丽中国》,都是由他者对相关题材再塑之后远销海外。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在东亚文化传播方面,NHK电视台是个不可忽略的典范。其中,承担着国际传播任务的NHK World TV于1998年开播,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全球覆盖和24小时连播,在国际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一方面,NHK对国际选题持续关注,例如美国、中国等他国形象主题、人类未来、国际局势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对本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挖掘。NHK World TV实行1小时循环制的播放形式,整点均为时长30分钟的新闻,半点则为教养类、社会文化类的纪录片或专题片,搭配其远销欧美的大制作纪录影片(documentary film)类产品,可以说在具有国际传播特质的纪录片方面,NHK素材丰富,成效卓著。

鉴于此,本文以NHK World TV制作的系列纪录片Japanology为切入点,从选题和内容两个层面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如何与海外受众进行对话构建。通过研究NHK纪录片如何将东方文化转译给西方、避免自说自话或者全盘以西方话语来讲述东方故事,以及它如何将日本的生活方式植根于异国受众,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者提供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灵感和思路。

一、NHK的国际传播与Japanology系列记录片

作为日本唯一公共电视台的NHK,纪录片是其立台之本。[3]在NHK各个子台的各个时段,每天都会播出各种形式和题材的纪录片。NHK的受众意识和分众传播意识非常到位[4],承担跨文化传播任务的NHK国际放送部门亦是针对更加细化的受众进行不同定位。NHK World分为三个版块 :其一NHK World TV,自2009年起向欧美地区24小时不间断放送英文节目,现已在包括日本在内的160个国家落地;其二NHK World Radio,用18种语言以音频广播的形式进行节目放送;其三NHK World Premium,为日本侨胞提供日语收费节目服务。[5]2018年4月NHK world又一次进行大改革,将NHK World TV和NHK World Radio 统一命名为NHK World Japan,且将标语从Your eye on Asia改成Widening Horizons,并于2019年1月开始提供华语电视节目的放送,可见其发展思路确实在逐步拓宽。

Japanology是日本NHK World TV文化和生活方式部门(Culture & Lifestyle)下的一个教养节目,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有15年历史,是国际部元老级节目。最初这档节目命名为Weekend Japanology,2007年10月更名为Begin Japanology,2014年4月又由Japanology Plus接档。名称几经更迭,但定位和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本文将这三档节目并称为Japanology系列纪录片,迄今为止已经推出了600多集。Japanology系列致力于向外国人介绍包括社会、文化、艺术、美食在内的日本各方面情况。该栏目由NHK教育台(NED)担任制作,在NHK World于日本时间每周四13:30分首播,每集30分钟,并于当天重播三次、次日重播两次。同时,每周二到五还会以5分钟一集迷你纪录片形式播出Japanology Mini,以简短的方式推送日本文化,以适应在互联网上的融媒传播。本节目主持人Peter Barakan来自英国,在日本生活了40多年,是一个非常了解日本文化的“他者”。

二、Japanology系列片轻量级的选题风格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纪录片的选题和内容制作需要跨越“文化边界”,“从传播内容来看,包括政治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文化”[6]。这决定了在选题和内容上须拥有更加审慎的边界感,既不在内容上进行退让和讨好,也不对受众试探和冒犯。

优秀的跨文化文本总是可以与受众产生对话,既考虑对方的期望也考虑受众的背景知识储备。在关照受众的诉求方面,Japanology做了多种尝试 :或选取日本文化中敏感而细小的日常生活,让观众产生共鸣;或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文艺和仪式,让局外人满足探究之心。然而无论哪种选题方向,Japanology系列片都能在最后将主题与现实对接,缩小观众与主题的距离感。在立意上寻求共性而非差异,最后总是落脚生活,不拔高不强推。因此在跨文化的视域下,Japanology是一部优秀的、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范本,下文将从选题视角和层次性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选题视角的窄化

Japanology系列片自开播15年来播出了600多集。Weekend Japanology阶段播出了190集左右, Begin Japanology阶段播出了7季共285集,Japanology Plus还在更新中,现已播出了170余集。庞大的更新数量,一方面势必要求其选题细化,深入到日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下表1选摘其中部分选题以便直观了解。

表1 Japanology系列片选题选摘

由表1可见,Japanology系列片中有一些独特选题,例如日本特有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日本人常常忽略,但纪录片将其单独作为一个选题,发现日本人生活中有如此多在其他国家可能听不到的独特声音,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选题覆盖了外国人甚至本国国民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但却习以为常的细处,使得受众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更加具有敏感度。再如拉面、艺伎这类话题较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符号,片中尝试把视角更加窄化,艺伎的话题就变成了艺伎中的两种角色(Geiko和Maiko)的区分,光看题目观众就可能明白了这个职业的分类。再如公共浴池、家务整理等这些本来很宽泛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推广中因为自成风格而不知不觉被“日本化”了。在西方的认知中,韩国和日本的浴池都以一种风尚生活方式的姿态被人熟知。家务整理更因近藤麻理惠等日本有名的家务整理师在美国的走红,拥有了超高的话题热度, “爱整洁”成为日本人的标签之一。

另一方面,细碎精准的选题角度,甚至还会产生巨大的长尾效应。2015年底日本学生午餐的话题引爆互联网(见图1),导致2010年播出的《学校午餐》这一集又被大量搜索,收获了广泛关注。正因为学校午餐这类轻量选题,才有可能在长尾搜索中精准定位。虽然当初在播出时收视率并不出众,但受众想要关注这类话题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搜索到这一集。给予受众能即时定位的精准内容产品,受众才有想要深度了解这个话题的欲望。试想如果只是讨论日本人的午餐而没有限定在学校,或者只讨论学校而没限定在午餐上,产品定位可能会因为太宽泛而难以收获关注。

图1 Google trends中Japanese School Lunch在YouTube的热度[7]

轻量窄化的选题可以轻松链接大批量受众,降低了受众在观看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要求。由于选题窄化,内容讲述可以更加集中。因此即使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引导观众深入了解话题。在最大化笼络受众而又不失品质方面,这种选题风格的益处显而易见。

(二)选题的层次性

本研究将2008年以来的大约430集Japanology系列片进行统计,发现在文化层次上它的选题是有所倾向的。

美食向来是无国界的话题,如图2、3所示,Japanology系列纪录片选题中美食选题所占比例最高,美食话题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方法可谓无所不包,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美食都放在同一个平台讲述,某种程度上已形成资料库的功能。反观中国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华美食以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按常理推测能挖掘出更多的话题,但确实尚未有一个数据库型的系列片将其整合。这种情况下,他者若想要更深入全面了解中华美食,则需要更多的搜索技能和基础知识来助力。

图2 2008-2018年Japanology系列片各类选题数量

图3 2008-2018年Japanology系列片各类选题比例图

除了美食这种显而易见的表层文化,节目制作者致力于寻找普世兴趣点,日常生活层次的表层文化也占了很大比例。例如占选题数量第二位的器物类话题,主要讲述日本古代或者现代的物品。这些物品大都是日本比较独特的物品,譬如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漆器、和服、盔甲,抑或是现代的便当盒、推拉门、学生书包;还有可能是全世界都常见却极具日本风格的物品,譬如相机、文具、电饭锅。占选题数量第三位的文化话题包含了各种传统文化项目和现代化的日常休闲活动,比如忍者文化、微缩文化、二次元文化、吉祥物文化等。社会选题方面更多偏向于社会现象,譬如快递、减肥产业、墓葬等这类外国人可能难以接触但又好奇的领域。选题数量排名第四位的场所,也是同样的思路,既介绍外国人感兴趣或者常见的场所如街边车站、购物街、百元店,也介绍外国人想知道却无法靠近的场所如补习班、小工厂、住宅公寓等。而占有选题数量第五位的他者之眼类别是放在Japanophiles[8]的题目下讲述的,每集会采访一名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人物,比如来自以色列的调酒师、在关西某高校做副教授的刚果建筑设计师、在全日空任职的外国空乘人员、生活在日本乡村的印度裔牛津教授等等。一些不太容易讲述的话题,都会经过他者之口描述出来。

当然,这也是各国的跨文化题材纪录片常用的方法,不以本国的立场来讲述,降低自说自话的冲突感,遇到争议话题也不容易引起抵触。选题的其余板块,例如艺术、历史人物,大多涉及的是高级层次的文化,一般选材日本独有的艺术,比如能剧、演歌、文乐等独特艺术形式;或者宫泽贤治、丹下健三、前畑秀子等世界知名人物。由此可见,在触及不容易被他者理解的精神文化上,该系列片寻找的依然是共享价值观的内容。

人类的文化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三层,即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高级层次。基础层次包含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制度安排;高级层次包括文学艺术、价值观、哲学等精神层面。[9]通常来说,越是高级的层级,他者越难体会。为了让跨文化族群了解他者文化,就需要在不同层次的文化谨慎渗透,这在纪录片选题中同样适用。有趣的是,通过上述的选题分析可见,除了不难想到的低层级文化内容的丰富选题,Japanology的选题并没有躲避高层级文化的选题。恰恰避开的是中间层次话题,即关于政经、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话题,或者说是巧妙地内嵌进了社会、他者之眼这类话题中去。一方面这个层面若是讲给外来者听,难以形成共鸣;另一方面外来者身即使身处日本社会,也很少会真正牵涉制度层面,因此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普及。而高层级的艺术、哲学等关于价值取向的话题,在内容上看,大多是以比较浅层的访谈或者体验的方式进行铺陈,没有太多涉及价值判断的话题。这样一种以搁置、弱化的姿态进行的选题处理,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头尾渗透,不失为聪明的跨文化传播纪录片选题思路。

三、连接现实的内容安排和叙事结构

Japanology整个系列选题众多,在内容叙事方面有一些不同的铺陈方式,但总体而言内容叙事结构相对固定。就其特点来说,有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地道的英语表述、一贯的他者立场、处处体现日式审美,以及时时观照现世。

(一)英语地道,用词简单

对具有国际传播作用的纪录片而言,翻译一直是个重要领域,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两个方向小心裁量,灵活选择。Japanology系列片由英国主持人直接用英文表达日本的事物,虽不涉及大量文本翻译,但也需要在保留原有日文专有名词发音和转译成英语常用词方面灵活应用。另外,其英语用词的高阶词比较少,表达通俗。且在YouTube中也配备了自动字幕使一些英语不太熟练的异国受众也能够根据字幕进行观看。当然,如果有更多的字幕语言选择,将会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他者立场

很多跨文化传播纪录片常常启用外国主持人进行跨文化阐释,因为这个群体比本土主持通常更具跨文化的敏感度,能随时意识到跨文化的缝隙所在,一旦感觉有认知差异就可以进行解释。若主持人能在这个勾缝的边界线上不偏不倚,不粗不细,不拉不拽,针对观众可能不了解的部分给予足够素材以满足好奇心,针对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给予注脚及时消弭成见,那他将是一名优秀的跨文化他者。在两个国族思想疆域上如何镶边,是文化他者的含金量所在。这种文化他者的视域,不寄生于国内宣传思路,更加重视深度影响力,能够贯穿跨文化意识,在国际传播全链条解码和转码,且有文化自觉意识。[10]例如在庭院一集中,被采访的庭园设计师谈到国外不同的庭院布景方法,来反观日本造园方式的原理,使得来自欧美的观众更容易理解,布景逻辑,达到消解文化差异的目的。

(三)审美体系

在美学表现方面,本系列片基于真实状态的平视拍摄,处处呈现日常审美,这也是此系列乃至所有NHK纪录片的特点。例如讲述茶道等就展现茶道的仪式美,讲述友禅和服就强调和服的工艺之美,讲述地方小吃的传承也要带出海啸之后的人性之美。

日本美学的三个基本关键词是 :物哀、幽玄、寂,更多的是主情,并不载道;不是道德主义的,更多是唯美的而不是唯善的。[11]这种审美意象在西方审美里难寻而新鲜。日本几代国学大师将这种审美进行理论化体系化提炼,恰得全球审美的转向与之相合,使得日式审美具有了世界性特质,在世界上有更广泛的接受度。[12]也正因为日本的审美体系对社会各方面的深入渗透,使得它的精神内核在纪录片中也处处暗合和承载,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其传播给异国文化群体。中国的审美也有其独特性,比如讲究留白和言外之意,但纪录片通常会在叙事的最后加以载道,而我们的道德主义并非世界共通,这就在全球化传播中产生了一定障碍,使得在本土观众群中是十分自然的“载道”,但对于跨文化受众的观感会产生冲击美感的效果。

(四)现世且日常的语境

日本是重视现世胜于过去和未来的国家,这在Japanology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集的叙述都能连接现世,贯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涉及传统物件的应用范围时,例如庭园、茶具、神龛等,一般会展示这个物件在生活中各个场所的闪现;在讲述高贵的事物时,比方和服、瓷器、能剧、落语等,一定会表达“虽然贵重但还都能买得起”的意思;在提到生活中常见物件,例如文具、丝袜、电饭锅时,则在研究深度和垂直开发上着墨,以表现其生活中的易用度。无论什么样的选题,都不会孤立地去谈论它的难得和珍贵以至于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依然以日式庭院一集为例。它也讲述其历史渊源,但更多着墨于当今深入国民精神的应用,例如航拍普通民众家庭的庭院,即使是楼房也可以在阳台发现审美情趣,即使没有阳台也要讲述箱庭的玩法。与现实的链接让异国受众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也会感受到其根植于国民之中文化精神。于是,即使是高雅的文艺活动,也会落脚到平民可以够得到的高度,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就如同在结婚瓷器那集中主持人所讲到的 :“虽然结婚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以前,但最关键的是传统的延续性,这种传承比某一个世代中的个体闪耀更加重要。这是一种非常日本化的思想。”“传承是从上一代学习知识,并且寻找出属于你自己的独创的反映当代精神的作品。”[13]由此可见,日本并不鼓励在传承传统上奉行“原教旨主义”,相反,它鼓励改进及当代化改造。正因为这种当代化改进,传统领域文化依然保持活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管实际是否存在传承困难的问题,NHK很多文化类纪录片都会将话题带到某种手艺或者器物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上去,这种现世的现实连接,大概是NHK纪录片与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纪录片在叙事逻辑上的最大不同。而最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必然是在人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中寻得的。[14]

NHK副总裁天城靱彦在一次论坛上谈到当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的感受时表示,该片“在全世界很多国家播出以后获得了高度评价,我认为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激发和满足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到了2005年新版《丝绸之路》播放时,没有引起同样的轰动,“我试图着去寻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是因为现在全世界人民关注的是时政,而不是历史。中国的电视节目如何进军海外市场,我们可以从这些普通事件上着手来找到答案。”[15]这种关注现实的普通事件大于历史宏大讲述的状况,是如今NHK纪录片的普遍姿态。降低参与门槛,使那些通过屏幕接受信息的观众,能有站起来跟着试试日本的舞蹈,抑或产生购买日本电饭煲的欲望,再或去尝试布置一间充满日式禅意的房间,那么这部片子的传播效果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众有了主动去体验某种文化的冲动,可以说就是文化认同的第一步。

四、结语

NHK World TV将受众分为侨居海外的日本人和外国人两个群体,针对于两个群体通过两个渠道来进行分众传播,Japanology系列片的受众定位是外国人,明确的分众定位决定了其明确的选题和内容。而我国的国际电视台暂且没有如此明晰的分众渠道,难免使得纪录片传播中产生不可预期的文化折扣,这大概也是当年《望长城》海外遇冷的原因之一。在既定目标观众群的分众传播基础上,针对选题和内容进行叙事铺陈和制作理念方面,中国电视纪录片依然有待更加精细化的运营。

Japanology纪录片轻量窄化的选题轻松链接大批量受众,降低了受众在观看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要求,选题丰富细小,足够长尾搜索进行定位。在选题层次上尽量避免在政经、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中间层次话题引起争议,着力在低层级文化的选题和适当用高层次选题拔高。

在内容上,除了注重国际传播必需的语言、审美和他者立场之外,还着力将叙事落脚现实生活,连结日常,令受众有体验的愿望,避免将内容落脚在伟大的历史、难以取得的食材,或者地理上难以到达的远方。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跨文化挑战是多样的,沿线的国家大多是文化排他性比欧美更强的族群。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形象塑造更需要精细化运作,更需要向Japanology借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国家形象的打造需要放下权力竞争思维,特别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全球化环境中,我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仅仅音量大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思维和技术领域的探索,以支撑传播的有效性,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

注释 :

[1] 2017年产值约60亿,2013年产值22亿多。本文数据和评述均来自张同道教授历年纪录片行业报告。参见张同道、胡智峰等 :《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张同道、赵 蓉 :《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电视研究》2013年第5期;张同道、刘 兰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第3期;张同道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北京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

[2] 李 宇 :《日本NHK国际传播的“文化攻略”及启示》,《海外传媒》2010年第12期。

[3] 崔亚娟 :《2016年日本NHK纪录片发展概况》,《当代电视》2017年第7期。

[4] 李 宇 :《日本NHK受众意识的启示》,《声屏世界》2010年第12期。

[5] History of NHK:2018年12月25日 http://www.nhk.or.jp/corporateinfo/english/publication/pdf/corporate_profile.pdf, NHK Corporate Profile 2018/2019 :9

[6][10][14] 单 波、刘欣雅 :《国家形象和跨文化传播》,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90-92,215页。

[7] Google trends中Japanese School Lunch在YouTube的热度 :https://trends.google.com/trends/explore?date=today%205-y&geo=US&gprop=youtube&q=japanese%20school%20lunch 2018.12.23

[8] 日本文化爱好者、哈日族。

[9] 潘荣成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文化层次性的研究》,《理论月刊》2018年第5期。

[11][12] 王向远 :《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含与构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3] 此为笔者译文。英文原文为 :Marry porcelain has a history going back 400 years but what’s regarded as mo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dition rather than individual brilliance in any one generation. It’s a very Japanese idea.……Tradition is taking knowledge learned from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figuring out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it in your own way creating works that ful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each year.

[15] 2008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专题中NHK副总裁天城靱彦发言实录 :http://ent.sina.com.cn/v/2008-10-30/ba2228819.shtml

猜你喜欢

选题跨文化纪录片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