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注意力转移法改善小儿颌面外伤治疗遵医行为
2019-12-23宋春娇
宋春娇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口腔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小儿颌面外伤是口腔颌面外科急诊中处理较多的病症,其多是撕裂伤与挫裂伤[1]。由于小儿心理尚未发育健全,此外和其父母隔离、对陌生事物的畏惧等,若在诊疗时用威吓乃至强行约束,易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因此,小儿颌面外伤诊疗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值得重点关注。注意力转移法指的是把小儿的关注力由其可能感知的不舒服的诊疗中移转开来,以降低逃避与拒绝行为以及感受不愉快的事物[2]。注意力转移法包括听觉法、视觉法等,将视、听结合起来的联合转移法效果更明确[3]。本研究在小儿颌面外伤的诊疗中运用注意力转移法,旨在改善小儿治疗遵医行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颌面外伤小儿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6 岁,中位年龄3岁;单纯的软组织损伤30例,牙脱位3例,软组织损伤并发牙脱位11例。小儿陪伴者均为母亲,均具备能够播放视屏的手机或其他视屏播放设备,年龄24~32岁,中位年龄28岁;受教育情况:高中学历8名,大专学历6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0名;均能掌握注意力转移法的操作办法。依照入组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2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采取个别部位浸润麻醉后清创与整复诊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宣教、器物准备、辅助小儿约束制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安排家长全程陪护,救治之前以简单明了的话语向小儿家长介绍转移注意力的操作办法,用智能手机播放小儿日常喜爱的歌曲、动画等,清创缝合时家长陪着小儿,配合医生约束孩子的头部和四肢,同时继续将手机播出相关音像给小儿观看;诊疗完毕后,家长握着小儿的手,或着拥抱小儿,仍然让小儿观看其所喜爱的视频。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外伤处理用时与愈合时长,比较2组小儿遵医行为以及舒适度。处理用时:伤口开始处理到完成处理所用的时间。愈合时长:从救治到拆线所用的时长。小儿的遵医行为 采用Frankl遵医行为量表[4]评判,拒绝/痛苦计1分(I级),不协作/不乐意计2分(II级),协作/冷淡计3分(III级),主动协作/享受计4分(IV级)。分数愈高,表示遵医行为愈强。小儿舒适度采用Wong-Baker表情量表[5]评估,从微笑至痛苦共6种表情,总分6分,分数愈高,表明舒适状况愈低。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外伤处理用时少于对照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外伤愈合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外伤处理用时与愈合时长以及遵医行为和舒适度比较
3 讨论
由于突然摔跤之类的因由引发小儿颌面外伤之后,意外伤害产生的痛苦、流血及诊治时同父母临时分别,加之不熟悉医疗氛围,易诱发小儿惶恐、不安、紧张等负性情绪,增加哭叫和反抗的程度[6-8]。小儿不安与反抗会导致创口处出血加大或是伤口再次撕裂,增加医生缝合的困难,不仅患儿痛苦增加,且伤口的处理时间也会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注意力转移法之后,观察组小儿处理伤口的时长较对照组少,剖析因由为:家长用手机播出小儿日常喜爱的歌曲、动画视频,转移了小儿对处理伤口的关注,且全程均有家长陪同,缓解了小儿不安的心理状况,进而能够较好地配合医生完成伤口的诊疗工作[9-11]。小儿哭叫和反抗程度降低,医生在缝合时视域更加明晰,安宁的氛围更有利于医生操作,进而处理速率明显提高。
意外的剧痛,不熟悉的氛围,小儿惶恐不安,加剧了创口的痛感,导致小儿就诊舒适度降低。处理伤口亦可引发小儿生理行为的变化,体现出害怕、不安、紧张之类的内心活动。相关研究[11-13]指出,利用注意力转移法能提升小儿手术之后在疼痛方面的处理成效,减轻小儿对全身麻醉的惶恐与相关的应激反应。本研究观察组采用注意力转移法转移小儿的关注点,降低了其对手术的畏惧心理,一方面遵医行为改善,缩减了处理伤口的时间,另一方面小儿的就诊舒适度也优于对照组,可见将注意力转移法应用于小儿颌面外伤诊治,可提升小儿的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缩减伤口处理用时,具备在实践中加以推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