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019-12-23王礼刚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工科

王礼刚

(重庆交通大学 人事处,重庆 40007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对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培养的主要目标[2]。

一、产学研结合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根据教育部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高校作为承担主要培养任务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独立承担技术专业与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人将获取的技能、经验、知识和态度在特定的情境或职业活动中,进行整合与类化迁移所形成的一种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在构成要素方面主要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大部分[4]。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理念、导师队伍、培养组织、方案实施、平台建设、培养评价等重要部分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5]。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再通过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主要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以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全面有效的实施机制。

(三)产学研结合是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

产学研结合是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丰富的教学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协作和自身的优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6]。在总结欧美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广泛调研,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

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是课程体系,其设置集中展现了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目前,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学位硕士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度不大,甚至有的完全照搬,课程体系总体上缺乏一定的专业有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可见在设置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课堂体系的过程中,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虽然有所体现,并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所联系,但是在讲授专业知识方面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缺乏职业规划性

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和规划者,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优势,充分运用企业良好的人力资源,同时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双导师”制度,让合作单位与高校各派遣一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应重视构建导师队伍,聘请具有一定经验和资格的指导教师,形成强大的导师队伍,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完全有效地落到实处

虽然学校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一般规定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实践教学设施的不足及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学生到高校实践平台、实验室以及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总体偏少,同时缺乏科学严谨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和考核方法。

三、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图1 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及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改革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对研究生的专业指导性,不断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容量,提升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毕业就业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本,形成以增强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软实力,同样能够有效地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能力。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定期选派工科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引进工程大师、行业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师,助推学生成长。校外导师参加的指导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以及实践过程等环节,而校内导师则应给予研究生最主要的指导工作。校内外导师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不断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能力,进而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增强研究生的专业能力

设置课程体系是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加强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制定课程体系应以增强研究生的应用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素养为重点,以就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核心。高校应根据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合理制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形成具有灵活性的课程机制。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将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基础理论,为研究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应重视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强调知识体系的交叉学习,从而更好地奠定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应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借助现场研究、案例分析、模拟训练以及团队学习等方式,或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举办讲座,进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构建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着力构建校内工程实践、企业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实践等一系列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实践能力[7]。在校内导师引导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实训平台开展前期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导师引导下,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在行业和企业一线强化专业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为后续的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做好充分准备,大力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面向工程实际,在工艺改造、流程优化、发明专利、产品研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导师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大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国家关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应政策的不断出台与付诸实施,高校要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力争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