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
2019-12-23杨舒然杨大进
闫 琳,李 莹,杨舒然,李 宁,杨大进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幼虫可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称为广州管圆线虫病[1]。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的中间宿主,当人食入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带虫中间宿主可导致感染。1945年在中国台湾发现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2],此后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屿有病例发现,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30多个国家报道过该病例,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食物的多样化,各种生、鲜螺类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食用,罹患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各地报告病例逐渐增多,特别是几次疾病的暴发,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如1997年浙江温州市和2006年北京发生因生食半生食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一次暴发患病人数分别高达60人和160人[4-5]。2006-2007年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广州管圆线虫的全国调查[6],为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现在已过去10年之久,而近期对该寄生虫的调查多局限于个别地区。为了解目前我国鲜活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和特点,了解其变化情况和趋势,2017年在8个省份开展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根据文献报道的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和可能的流行区,选择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8省开展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省份选择数个地市级进行采样。螺的种类选择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环棱螺3种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此外还包括消费量大的圆田螺等其他螺类。样品采自流通环节(主要为农贸市场)、餐饮环节、养殖环节和自然环境(公园、水塘等)。采样时间为4-10月。
1.2检验方法 采用消化法。将螺用石臼轻敲碎、剔壳、洗净,将软体剪成小块放入搅拌机或均质器内,加入少量清水,低速搅拌15~20 s,然后按1∶25比例加入人工消化液(每10 g样品加消化液250 mL),充分搅拌,置37 ℃温箱1.5~2 h,使样品充分消化。将消化后的样品用筛网过滤,静置沉淀,倾去上清,取沉渣置于培养皿中,在解剖镜检查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χ2检验对不同种类、不同采样地点等螺中的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螺类感染情况 共采集螺1 517只,广州管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62%(146/1 517)。其中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最高,达16.78%(24/143),其次为福寿螺13.91%(79/568),环棱螺和圆田螺中的感染率在6%左右,其他螺类未检出。不同种类螺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4,P<0.05)。各种螺类的感染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种类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Tab.1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prevalence in different kinds of snails
螺的种类检查数感染数 感染率(%)95%CI(%)褐云玛瑙螺1432416.78(10.66,22.91)福寿螺5687913.91(11.06,16.75)圆田螺514316.03(3.97,8.09)环棱螺192126.25(2.83,9.67)其他螺类10000.00(0.00,0.00)合计1 5171469.62(8.14,11.11)
2.2不同月份的感染情况 样品采自4-10月,感染率从4月起逐渐上升,至7月达到最高,为14.02%(23/164),然后逐渐下降。6-9月采集的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在10.11%~14.02%,显著高于4月、5月、10月的感染率(4.24%~6.22%),不同月份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31,P=0.004<0.05),具体见图1。
图1 不同月份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Fig.1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sampled months
2.3不同地区的感染情况 不同地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差异较大,福建和广西的感染率分别高达34.09%和33.50%,其次为云南(14.54%),江苏、海南和广东的感染率在0.51%~5.91%,江西、重庆未发现阳性样品,不同地区的感染情况见表2。对3个高感染地区福建、广西和云南细化地区和螺的种类进行分析,具体见表3。
2.4不同采样地点的感染情况 样品采自流通环节(主要为农贸市场)、餐饮环节、养殖环节和自然环境(公园、水塘等),自然环境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最高,达22.28%(43/193),其次是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感染率分别为8.11%(97/1 196)和6.19%(6/97),养殖环节采集31只螺,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见图2,不同采样地点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4,P=0.000<0.05)。
表2 不同地区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Tab.2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prevalence in different provinces
图2 不同采样地点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Fig.2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prevalence in different sampled places
表3 高感染地区各种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
Tab.3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prevalence in high infection provinces
地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圆田螺环棱螺检查数感染数感染率(%)检查数感染数感染率(%)检查数感染数感染率(%)检查数感染数感染率(%)福建00—592949.152100.008112.50 福州00—32—2000.008112.50 厦门00—562748.2110—00—广西50—823036.59882730.68241041.67 百色00—2042000—00— 崇左50—155—00—00— 桂林00—2094500—00— 河池00—00—341029.4150— 贺州00—00—20840.0000— 来宾00—74—60—72— 柳州00—00—84—128— 南宁00—2084000—00— 梧州00—00—205—00—云南321856.25871112.644336.986511.54 大理00—132—00—2900.00 德宏10—203—00—00— 红河261350.0080—4336.9830— 昆明00—2414.1700—80— 西双版纳55—22522.7300—2514.00合计371848.652287030.71523019.74971212.37
注:检查数<20的未计算感染率,用“—”表示。
其他螺类仅广西采集1只,未发现感染,故未列在表中。
3 讨 论
本研究鲜活螺样品采集自我国8个省份,广州管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62%(146/1517),其中广西和福建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4.09%和33.50%),其次为云南(14.54%),其他5个地区感染率较低或者未检出,说明广西、福建和云南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疫源地。这3个地区气候潮湿多雨,适宜广州管圆线虫的生存,也适宜其中间宿主螺类的繁殖。既往研究显示上述地区螺类中持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并且出现多起疾病的暴发流行。2006-2007年在我国19个省的调查也显示广西和福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地区,是感染福寿螺的聚集地,广西和福建福寿螺的感染率分别高达19.28%和28.40%[6]。2009-2012年李莉莎等[7]采集福建省福州、厦门两地福寿螺,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在8.4%~16.7%,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007-2014年汪丽波等[8]对云南省25个县进行调查,18个县有福寿螺分布,平均感染率9.7%(56/5 124),不同县集贸市场感染率在2.00%~19.56%。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广西、福建和云南福寿螺的感染率分别为36.59%(30/82)、49.15%(29/59)和12.64%(11/87),高于既往数据。1968-2017年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确诊病例521例,其中云南143例,福建36例[9],与这两个地区高感染率是一致的,但广西仅确诊1例,与其高感染率不符,可能与当地较少生食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鼠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也是各种鼠类喜吃的食物,鼠类一旦吃进感染该虫的螺类即成终宿主,且不断排出含有幼虫的粪便,而螺类又喜吃各种老鼠的粪便,因此造成广州管圆线虫在螺、鼠之间不断的循环传播[10]。研究显示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螺和终宿主鼠感染情况呈显著的相关性[9]。
各种螺类中,褐云玛瑙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最高,达16.78%(24/143),其次为福寿螺13.91%(79/568),环棱螺和圆田螺中的感染率在6%左右。不同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差异大,推测与螺的生活习性有关。褐云玛瑙螺为陆生螺,在陆地上易觅食到鼠粪,感染机会多,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在15.38%~78.70%[11-13]。福寿螺为水陆两栖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分布广,可在陆地和水体中接触鼠粪,故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机会较多[14],各地感染率在8.40%~27.14%[15-17]。圆田螺、环棱螺和其他采集的螺类均为水生螺,只有老鼠粪便直接排入水中才有机会感染,因此感染率相对低。
2006-2007年的全国调查显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是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感染率分别为13.4%和6.8%,其他螺类仅0.05%~0.3%[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依然是我国广州管圆线虫最主要的宿主螺类,且两种螺的总体感染率较10年前有所增加,特别是广西、福建地区。福寿螺的市场销售量大,食用人数多,其外观与田螺相似,由于其价格低廉,部分黑心商家用福寿螺来冒充田螺,故福寿螺对人群健康的风险相对最高,流行病学意义更重要。据福建省调查显示,食用福寿螺、褐云玛瑙螺感染者分别占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的56.90%和22.41%[18]。说明在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时,需要重点关注这两种螺,特别是福寿螺。此外环棱螺和圆田螺的感染率比10年前明显增加,既往对这两种螺类关注较少,近几年研究显示未检出虫体或仅个别检出[7-8],可能与采样点局限在个别地区且样品量较少有关,考虑到两种螺类的人群消费量及本次调查的感染率,环棱螺和圆田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也需引起重视。
不同类型采样地点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的感染率高,为22.28%(43/193),这与自然环境选择流行地区采样相关,某研究在广西南宁市7个公共绿地调查发现褐云玛瑙螺中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61.38%(348/567),最高达98.84%(85/86)[19]。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的感染率低于自然环境,这与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的样品来源复杂,分布广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4-10月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呈先逐渐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其中6-9月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的结果。某研究表明,低于15 ℃时广州管圆线中的幼虫在螺体内不发育[20]。冬季过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深藏洞穴和泥土冬眠的螺类开始爬出活动并发育繁殖,5-8月是螺的繁殖盛期,螺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鼠类的活动范围也明显增加,广州管圆线虫通过螺鼠间循环传播,导致螺中的感染率不断增加[21]。10月后温度下降,螺的繁殖变慢且活动范围缩小逐步转入地下,与鼠类接触减少,故感染率降低。
不当的加工方式和部分地区传统的饮食习惯增加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风险。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螺类引起,占广州管圆线虫病总病例数的92.36%[9]。螺肉全熟后变得又老又硬,不脆难咬,故饭店多炒至半熟,甚至将螺片置冰块上供食客生食,极易感染。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生食螺肉的习惯,如云南省大理州白族地区,当地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时有发生。2008年大理出现33人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事件,之后虽然采取了宣传教育措施,但在2011年又发生由于生食螺肉导致集体感染事件,且2010-2016年该地区共计60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例,均有生食螺肉史,认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病人此前并不知道食用凉拌螺或半生螺类可能罹患广州管圆线虫病[22-23]。高风险地区的食品安全操作及宣传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显示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鲜活螺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目前全球已累计报告广州管圆线虫病例多达2 800多例[22],我国是主要的发病国家之一,该病病情复杂,易误诊误治,给百姓健康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广州管圆线虫在螺、鼠之间不断的循环传播,因此灭鼠对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起着重要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在流行区域大力开展灭鼠工作,减少传染源。加大市售螺类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和安全意识,做到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此外,广州管圆线虫病经口传播,应加大宣传教育,让消费者认识到螺类中存在寄生虫及可能导致的危害,把好“病从口入”关,引导百姓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不食用生螺或未熟的螺肉,减少疾病的发生。
(致谢: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老师们!)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