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社会工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介入空间

2019-12-23李紫薇王志中

卫生软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空巢

李紫薇,王志中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未富先老、安土重迁”是农村普遍的社会现状,劳动力外流、代际分居、人口老龄化导致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急剧攀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1400万左右,人口占比将达到17.8%,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达到1.18亿人[1]。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共有空巢家庭1495.79万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7.68%,空巢老年人口为2179.39万人,占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32.69%[2]。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年人口失能形势也日趋严峻。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4%,较2008年升高了13.9%,老年人口患病致残率是全人群的5倍以上。医务社会工作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方面有重要作用,其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病预防、医疗、康复、农村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广泛的领域[3]。建立包括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在内的立体服务体系,是推进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4]。

1 概念界定

1.1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包含了老人和空巢家庭两个概念,老人是指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人。目前国内对空巢老人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刘美萍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自己所属的区域,只剩下父母留守的家庭[5]。以穆光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空巢家庭分为子女和亲属均不在老人身边的纯空巢家庭和虽然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老人身边的类空巢家庭。文中所界定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 60 岁以上,不与子女同住,没有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

1.2 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本文中即是指,医务社会工作者以农村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采取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形式为其提供经济帮扶、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康复及其他保障性服务,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2 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与需求: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笔者参加了2018年CLDS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山西省份的调研,分别在大同县邢庄村、阳高县安家皂村、绛县北乔野村、沁水县张马村和襄汾县西毛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抽样入户问卷调查,二是对主要村干部进行村居访谈。问卷从家庭成员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住房信息、经济、流动人口生产、农业生产6个方面了解受访者的基本家庭情况;从个人基本信息、教育与迁移、工作状况、工作史、求职与创业、社会参与、劳动者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了解村民的个人信息。在家庭问卷和个体问卷的基础上,如果家里有外出6个月以上的成员,系统会自动生成外出问卷。调查发现,95%的青年人选择了外出,外出原因大部分是进城工作或者求学,在调查的300户家庭中,有老年空巢家庭26户。

2.1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

2.1.1 经济来源少,生活质量差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收入来源有限,在帮助子女成家立业后存款寥寥无几,主要经济来源是子女每年给的生活补贴,只有少数老人可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但子女补贴和靠种地获得的收入有限且具有不稳定性,只够老人勉强维持基本生活。个别空巢老人由于子女的经济支持不到位,只能依赖于领取国家救济金,生活拮据,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多数老人住房条件差,卫生状况不好,经常食用隔夜饭菜,不利于身体健康。

2.1.2 就医难、看病贵、生活缺乏照顾

农村交通不便,村民收入低,村卫生所设施简陋,几乎无检查设备,只有为数不多的“赤脚医生”,无专业医生。在农村,大多空巢老人生病只是靠吃药缓解病情,得不到正规的检查和系统性的治疗。大量的假药、劣质药、过期药品流入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低,若长期服用则威胁身体健康[6]。老人生病时不愿麻烦子女,身体不舒服时硬扛,加重病情。在入院治疗时,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经济问题、医务资源不足、社会支持不够及自卑心理等问题。

农村空巢老年人大多伴有高血压、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病,需要定期检查和服药,子女常年在外,老人主要依靠配偶和自我照顾。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老人存在对生理健康知识不了解、对健康护理认知度不高等问题,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和护理技巧。

2.1.3 精神空虚、缺乏安全感

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缺乏健身娱乐设施,空巢老人的社交范围有限,内心渴望与子女交流,但两代人存在代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与子女长期分居导致两代人关系疏远,甚至有老年人和子女近乎断绝了联系,对老人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年龄较大,自理能力低,容易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在就医过程中,子女陪伴不足影响老人的治疗效果。

2.2 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需求

农村空巢老人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具有经济保障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服务需求(休息娱乐需求和心理慰藉需求)、临终关怀等社会需求。首先,老人需要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二是处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状态的老人,需要得到适当的生活照料;三是预防老年性疾病,老人在就医过程中需要社会支持及心理关怀;四是需要帮助农村空巢老人加强和子女的联系,丰富其日常娱乐休闲活动,帮助寻找精神寄托;五是随着老年终末期疾病、老年癌症和高龄老衰临终者的增多,老年人口对临终关怀需要也远高于其他人群。

3 医务社会工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介入空间

3.1 对农村空巢老人临床医疗方面的介入

2018年10月底,国家卫健委公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务社工制度首次被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其分值占总分的6%,医务社会工作的被认可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

3.1.1 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方便就诊等服务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由于经济原因、行动不便、生病后不愿麻烦子女等原因避免就医[7]。医务社会工作者动员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签订转诊协议,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建议倡导三级医院给予空巢老人优待,优先接待、检查及治疗,在转诊或者出院过程中为其明确注意事项[8]。医务社会工作者为合作医院住院的空巢老人建档,在跟随医生查房的过程中主动联系老人及其家属,制作包括患者生理、心理、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内容的资料集合,全面了解案主的现状和需求。对老人的整体情况进行预估,用“人在情境中”的方法全面界定老人存在的具体问题。就医过程中,高额的医疗费用增加了老人的无助感和自卑感,医务社工与水滴筹等筹款平台联系,帮助经济有困难的空巢老人链接资源,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并帮助其家庭了解医保报销等事宜。

3.1.2 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恢复、增强社会支持

老人住院期间,帮助老人和子女进行沟通,鼓励家人之间敞开心扉,积极进行情感分享,使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温暖与支持,发掘整个家庭的抗逆力,从而增强老人面对困难的能力。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同感、真诚、保密等社会工作技巧,为其制定独特的个案服务计划,协助医生解决问题[9]。

将相同或者距离较近科室的空巢老人组织起来,举办类似患教会、病友会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老人可以结交新朋友,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游戏,还可以互诉衷肠,减轻生活的孤独感。除个案、小组工作外,医务社工还可以组织志愿者进病房,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使就医的老人享受更加公开全面的就诊信息,优化服务流程。

医务社会工作者倡导强化医院人文理念,大力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推进“医务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位一体的联合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3.1.3 在农村空巢老人临终关怀中发挥积极作用

临终关怀是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临床医疗很重要的部分。对于病重的老年人,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的满足其“身、心、社、灵”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请医生通过药物消除或减轻病痛,进而排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医务社工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帮助其重建自我,适当开展死亡教育,传播善终的理念,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死亡这一生命现象,并对死亡做出规划,如协助实现未完成的心愿、立遗嘱等。

对于患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是临终关怀服务的另一重要内容。对空巢家庭来说,“老伴”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由于其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原因,他们更难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并且容易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严重影响日后生活。医务社工在对患者临终关怀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其家属的情绪疏导,运用专业的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尽快适应日后的生活[10]。

3.2 社会服务方面的介入

3.2.1 公共卫生方面

医务社会工作者结合高校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帮扶空巢老人,开展卫生保健宣传活动,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引导其按时吃饭经常运动,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开展公共环境卫生宣传,建立简易垃圾站,实现垃圾和污水的分类处理,保证村民及老人空气、水及饮食的健康[6]。

3.2.2 社会照顾方面

(1)对空巢老人的物质支援

经济困难是空巢老人医疗问题的根源,医务社工深入老人家庭,全面评估、了解需求。对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进行登记,向有关部门反映,倡导政府加大对空巢老人帮扶力度,为老人提供相应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用品,并与社会工作机构联系,链接资源,为老人提供经济帮扶。

(2)对空巢老人的心理支持

空巢老人因年龄大、生活环境闭塞、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导致社会交往范围有限,相比其他同龄老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自信、孤独、不安等负面情绪。尤其是患病、丧偶的老年人,甚至有自杀的可能性[11]。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关注其生理方面的问题,还要联合志愿者,成立专门的服务队,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其心理障碍,改变其错误认知,帮助重塑健康的生命理念,树立生活的信心。

(3)对空巢老人的行动照顾

建立一支稳定的、持久的、专业和志愿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定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生活照顾。服务项目包括替老人送饭、料理家务、个人清洁、护送看病及购置所需生活用品等,为体弱而在日间缺乏家人照料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及社群活动。

(4)对空巢家庭的整体关怀

医务社工对空巢老人的整体生活环境进行评估,提供经济支持、身心照顾后,可调动周围的资源对老人进行长期的生活支持。如联合村委会,动员村里的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经常问候老人,为老人提供帮助,进而成立农村互助小组,形成良性循环;联系老人的家人,发扬传统的孝道理念,让子女切实承担起照顾老人的社会职责,给老人提供最想要的关爱。医务社会工作者与高校及社会公益组织联系,使志愿服务队定期为老人服务。

3.2.3 农村基本医疗机构方面

(1)倡导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设施

医务社会工作者依据现有资料,选取典型的空巢老人村落,联系NGO、当地企业或者公益组织,倡导改善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

(2)保障空巢老人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首先,医务社工向政府积极表达自身的建议和诉求,争取民政部、老龄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促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12]。医务社工可伴随城市医生和毕业生下乡,调查当地空巢老人的家庭情况和健康状况,对老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使医生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进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医务社工可作空巢老人的代言人,进行社会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帮助有需求的村落申请设立空巢老人专项医疗资金。倡导当地村卫生所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对老年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控制,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为老人提供健康指导、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13]。最后,强调县级医院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龙头作用,倡导全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邀请当地医生到城市接受培训,实现技术的有效吸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争取做到空巢老人大病不出县[14]。

4 总结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一个不断增加的弱势群体,将农村空巢老人的就医与养老进行深度对接,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新体系是社会倡导的美好愿景。医务社会工作在诊断与评估、咨询与辅导、寻求与整合资源、倡导工作和咨询与协调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需求。医务社会工作无论是在医院还是社区都能够以展现出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及系统化的服务而存在,致力于让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医,为中国农村空巢老人有一个健康、祥和的晚年生活做贡献。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空巢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疫情来袭,“空巢”老人如何空巢不空心?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致逝去的医务者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