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分析与探索
2019-12-23李树龙肖风丽
李树龙,肖风丽
(1.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承担着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1]。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备受社会重视,加之近些年时有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因此,社会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度日益提高[2]。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医学研究中涉及实验项目与内容繁多,除了常规实验室配备的高端精密仪器外,还有各种有剧毒、腐蚀性强的化学试剂以及高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实验室具有开放性、人员流动量大等特点,易造成广泛且破坏力大的社会危害。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医学类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由于特殊情况引发异常情况,最终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3]。结合前人的研究[4-6]与医学院校特点,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7类。
1.1 火灾、爆炸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含有大量如甲醇、乙醛等易燃易爆化学品,若操作不慎或线路老化,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1.2 危险化学品事故
医学研究涉及复杂的危险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可能具有腐蚀性、毒性、致畸致癌性等,操作疏忽或不规范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
1.3 生物安全事故
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与废弃物随意处理等是造成该类事故的主要原因。该类事故不仅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一旦扩散,则会造成大范围的人群危害和环境污染[6]。
1.4 辐射事故
教研人员在医学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装置或物品,操作不慎极易引发辐射事故。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短时间大剂量的射线照射会导致人体机体的损伤;(2)长时间小剂量的射线照射有可能产生遗传效应;(3)大量吸入放射性物质可能导致人体内脏发生病变[3]。
1.5 仪器设备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配备有超速离心机、烘箱等高危险性实验设备,设备老化或操作不规范,易引发伤人事故。同时线路故障、违规操作等,易造成仪器损坏。
1.6 环境污染事故
医学研究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生物废液、废弃物,若不及时、恰当地加以处理,随意倾倒废液、乱扔废弃物,则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1.7 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
这类事故在高校时常发生,主要是实验设备或数据被他人盗取,轻者造成实验室财产损失,严重会导致技术或机密资料泄露。
2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仪器类型的更新换代,实验人员的迅速增多,都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法规,要求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现阶段在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研人员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
“注重教研,忽视安全”的观念仍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教研人员的主流思想[7]。加之实验室安全问题没有工厂安全问题严重、突出,所以常常不受重视。尤其在医学类高校中,教师除了科研任务外,还有大量且繁重的临床工作,很难再兼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意识淡薄。
2.2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许多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大多由实验教师偶尔在实验操作时提醒,点到即止,并没有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安全教育体系,这就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不到位,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够,发生安全事故后就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二次伤害[8]。
2.3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性、全校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是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又一重大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不明确,管理范围有交叉,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9],容易出现发生安全事故后相互推诿等管理混乱的状况。在各院系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无专业人员负责,大多由实验教师兼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而实验教师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应急处理能力普遍较低。
2.4 实验室安全检查机制落实不到位
许多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结合各自特色,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受管理职责不明确、专业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流于形式。在安全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查归查但排除隐患的改进措施却不到位、检查过后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等情况,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5 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与科研,而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整体不足。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大多由教室或办公室二次改造而成,改造过程中重视仪器设备安装环境,忽视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实验室安全防护所需配备的相关设施缺乏。此外,部分实验室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且不能使用,存在线路老化、发生火灾的隐患[10]。
3 对策
通过对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从宣传教育、体制机制、检查监督、应急预案以及经费支撑5个方面,构建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3.1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构建宣传教育长效保障体系
3.1.1 强化传统安全教育方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如宣传手册、宣传栏、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能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有效减小事故发生概率[11]。可以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让学生系统、科学、全面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
3.1.2 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 除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外,应通过多渠道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如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广播宣传教育、设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意见箱”等,向学生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此外,搭建网络学习及考核平台,利用案例、视频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将网上考核与实验室准入资格挂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12]。
3.2 加强实验室体制建设,构建体制机制长效保障体系
3.2.1 构建“1—2—3”分层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1—2—3”是指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三个层面。一个中心:校长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条主线:一条是确定以分管校领导—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各具体实验室负责人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地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另一条是以校级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为主线的技术指导体系,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由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负责人、校各类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安全专家等人员组成,指导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处理各类实验室安全问题。三个层面:建立“学校—二级单位—科研实验室”三个层面的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层面的管理职责。“1—2—3”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13]。
3.2.2 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具有其特殊性,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关于危险化学品,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3.3 落实实验室监督管理责任,构建检查监督长效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检查是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使相关人员发现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勒令整改,做到“以预防为主”,能够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14]。实验室安全检查也是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针对部分实验室相关人员有章不依、执行不严的情况,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勒令其停止科研、教学活动,并做出书面检查,同时在内部开展实验室安全的专项学习。
3.4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应急预案长效保障体系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实验室突发事故,做好安全事故的善后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必须全面、细致,应包含组织机构、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5]。同时,为保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能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对,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3.5 增加实验室安全经费,构建经费支撑长效保障体系
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购置、维护以及更新。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通风橱、洗眼器、紧急喷淋、高温高压消毒装置等,用于保护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16]。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安全设施,以期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学类高校实验室数量增多,实验室安全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保证实验室安全,就是保证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在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通过构建五大安全长效保障体系,有效预防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教学与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