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生态美学解读及当代启示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9-12-23华婧雅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美的

文/华婧雅,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美丽中国是一个美学概念,是生态之美、人民之美、社会之美,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顺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进而实现生态健康、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十八大报告初次论述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十九大报告又将“美丽”一词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形势引起了我们对何为“美”的重新思考。

1 异化劳动的生态美学解读

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引起了我们对如何实现和谐统一的“生态美”的重新审视,生态美学正是基于这种变化从而对此结合生态学与美学的双重思考,研究涵盖自然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与社会生态,因此,从广义上来说生态美学是自然生态、人的内部生态及社会生态审美内容的统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本陷入疯狂的追求,开始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以及压迫工人,劳动异化使工人成为了“片面的人”,人们同自身的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相异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丧失了审美能力,破坏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和谐统一。

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破坏自然生态美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换句话说,人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持续不断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必须是有节制的。因此自然生态美是自然的无机身体与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的和谐美,其中审美主体的认同与审美客体的价值之间呈现出一致性。然而异化劳动却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因此由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人化自然”实质上是自然在不断地被异化中,人们对于物质、资本的贪婪导致他们丧失对自然生态本真的审美感觉,自然界成为了被掠夺和征服的对象,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最终造成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本真的关系被彻底异化了,自然对于人而言只不过是有价值的物而已,人们忽视自然规律不断地参与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的美早已满目疮痍;而随着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生态环境逐渐恶劣,人类对于大自然施加的压力最终反映到人类自身身上,水污染、空气污染、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这种对抗性矛盾最终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美被破坏。

1.2 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异化破坏人文生态美

人文生态美的实质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部感觉得到释放,形成一种合理的生活价值观念与美的感受。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人能够依靠自我意识进行生产活动而不仅仅为了生存,在《手稿》中也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资本家为了谋取巨大的利润和剩余价值,不断地压迫与剥削工人,他们的内心早已被物欲所遮蔽,变得麻木与冷血,而工人则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为了谋生而进行生产劳动,最终被自己的劳动工具所控制,像机器人一样地工作。“劳动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出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内在的必然的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分离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审美意识与美的感知,思维的单一与视野的狭隘曲解了他们对于生活价值的真正体验,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求与生存而无任何精神上的愉悦,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可言。这种异化劳动导致人内部生态的“畸形”,在劳动中迷失了自我,破坏了人文生态美。

1.3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破坏社会生态美

社会生态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的审美关系受制于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其他精神条件的影响,于是社会生态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马克思所说的“根据美的规律来构造”:表现为社会中进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审美主体各种积极的生活形象,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恰恰摧毁了这种和谐。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社会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性质,私有制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掌握了社会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却成为生产的工具,为他人创造财富却不曾享受财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在分配环节主导着财富流向,无产阶级生产得越多得到的却越少,无产阶级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同自己异己、对立的东西,社会财富的天平极度倾斜,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明显,城乡对立,社会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朝着不公平的趋势发展,金钱成为社会关系中的唯一杠杆,谁拥有了资本,谁就拥有了社会权力,最终权力成为谋取私利的跳板,社会发展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人与人、人与整个社会之间存在着对立情绪。社会成为一种非人化的社会,人以非社会化的关系而存在着。

2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的破坏与生态美学的研究意义与发展背道而驰,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时,应该充分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和社会生态美的内在关联,顺应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观。

2.1 建设自然生态美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的后果,从而更好地意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应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当前,我们之所以要更加突出自然生态美的建设,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需要,暂时采用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着重发展重工业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生产观,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再也不容许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经济发展结果直逼生态容量的底线、对生态平衡构成威胁时,经济理性必须让位于生态理性,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稳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了构建人民生活的美丽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时应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对自然生态的价值认定,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开发生态产品,以守住绿水青山来带动金山银山的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异化劳动带来的不良后果:人越是无节制地占有自然界,自然界就越远离人,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对象就越奴役着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紧张,这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维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打造自然生态美。

2.2 建设人文生态美

建设美丽中国应该培养最“美”的中国人,使每一个美丽的生命都能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而异化劳动下的人们被工具控制了行为,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而抛弃了内心,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因此正确处理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构建人文生态美首先需要引导人们克服思想深处的异化,关注自身生活体验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丰富精神生活,以精神上的享受满足对幸福感的追求,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都被拜物教主义控制,用金钱来量化生活的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精神修养,因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教育引导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首先需要加强德育和美育的教育,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意识层面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物质、权力等诱惑力,将审美意识内化为普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自由自觉地外化于生活体验中,促进精神的享受;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丰富文化内容,打造舒适的人文环境圈,培养人们的兴趣爱好,接受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与高雅的文化熏陶,引导人们自主劳动,追求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为了处理好与自身内部的关系,避免在异化中丧失了生活的本真,我们必须实现观念上的更新,行为上的改变,关注自身内部生态的健康成长,将建设美丽中国化为自身自觉的行动,实现人文生态美的建设。

2.3 建设社会生态美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那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建设社会生态美要实现整个社会生态审美的蔚然成风,实现全民的“绿色革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摒弃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努力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每个人能够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目前建设社会生态美的难处主要在于两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同时整个社会存在一种腐败的社会风气,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交织,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尖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十九大召开后,党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了保障各项政策与方针的实施,反腐的脚步也不停歇,党中央不断将反腐制度化、系统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扭转社会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纯洁、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社会的整体生态美,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进,依靠全方位、各领域的社会制度的保障,促进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美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总结

“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健康的自然生态资源作保障,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力资源作动力、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作支撑,而现阶段各种异化关系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瓶颈,因此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生态美学利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这对于对帮助我们充分发挥社会整体的生态审美意识,开展一场全民自觉参与实践的“绿色革命”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的生态美学,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美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