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戏曲现代戏创作实践思考
2019-12-23唐婷婷
唐婷婷
一、现代戏题材选择多元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繁荣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现实题材始终是中国戏曲的主流创作题材,也是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艺的重要历史传承和时代使命。戏曲本身就是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这就决定了其在创作题材方面的丰富与多样,它既要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又要顺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感受,这就必然使得戏曲现代戏要以城市和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为主体,寻求特定人物的典型事件,创作出人民群众可以寄托的精神归宿。近几年,戏曲现代戏在人物的选材塑造上越来越丰富多变,不仅仅是歌颂政治政策所宣扬的先进英雄模范人物,而是把更多的焦点聚集到小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平凡又普通,但是精神内核却远远超出 “小人物”的概念,让人不禁感叹 “小”生命的至高与尊贵。戏曲现代戏为 “三农”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完成了一部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近两年戏曲现代戏剧目层出不穷,优秀题材作品也不胜其数,现对新编现代戏剧目题材进行整理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题材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选取当代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予以赞扬和讴歌。比如现代芗剧 《谷文昌》,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真实故事,谷文昌书记殚精竭虑,为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身先立足植树建坝、与风沙斗争,谋划出一项项惠民心得民意的好政策,百姓拥戴而敬佩,芗剧 《谷文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成戏曲舞台作品,艺术性的再现了谷文昌书记的奉献精神和心系人民的公仆情怀;五音戏 《源泉》是根据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国好医生、全国医院优秀院长、源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真实的事迹改编,全剧围绕亓庆良同志扎根农村,行医为民展开讲述,通过他和家人、病人之间的情感摩擦和生死选择来展露出他四十多年来的坎坷人生和心路历程,呈现了一个医者和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和中国梦想;吕剧 《百姓书记》根据山东省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经历改编,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在新时期锐意改革、廉洁自律、 “把老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情来办”的公仆形象。第二类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比如现代京剧 《浴火黎明》是根据解放前重庆地区狱中地下党的真实英雄的真实事件改编,京剧《浴火黎明》作为一部红色题材,具有历史的高度,值得反思与感悟。因为该剧塑造的第一主人公范文华人生经历曲折而坎坷,从动摇到重生,从迷失自我到找到自我,坚定革命方向,范文华心路历程的几经转变也更加完美的表现了邵林、许志烨等革命者舍身为义的胸襟;现代京剧 《华子良》讲述每天围绕一棵石榴树跑步的 “疯子”华子良,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但内心强大而坚定,为共产党赴汤蹈火义不容辞,京剧 《华子良》的出演,艺术性的再现了共产党员的伟大和崇高。诸如此类,等等现代戏作品都是取材于革命时期革命历史人物的抗战与英雄事迹。第三类题材是反映当代社会底层中平凡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秦腔 《西京故事》讲述西京大杂院里一群普通人去大城市里寻找梦想,渴望美好生活,但现实的挫折却让他们感受到梦想实现的艰难,这部剧的主题旨在反映新中国城镇化改革道路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讲述农村地区普通女性王美英家庭经过种种变故依然靠着坚强的毅力获得圆满的结局。
现代戏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各地剧作家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及故事发展的矛盾线索,在成熟的文学作品中找寻戏曲创作的突破点,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再进行加工提炼,最终将戏曲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近几年,此类作品相继涌现,比如根据莫言先生小说 《红高粱》改编而成的新编现代戏豫剧 《红高粱》;根据曹禺先生作品 《雷雨》改编的新编评剧 《蘩漪》,它是将 《雷雨》中女主人公蘩漪的人生命运搬运到戏曲舞台上,锡剧也曾排演过新编现代戏 《蘩漪》;罗广斌、杨益言的经典革命小说 《红岩》改编的京剧《浴火黎明》、 《华子良》和评剧 《江姐》。
二、现代戏地域特色突出
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必然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无论是题材方面,还是方言和音乐本体都决定了其地域性色彩。近几年戏曲新编现代戏的选题创作,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作品本身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也具有考究的价值。
新编戏曲现代戏将本地区的生活现实作为创作的立足点,将具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案例作为创作素材,重新塑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生活气息浓厚,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名人戏、英雄模范戏,比如新编现代戏吕剧 《补天》讲述建国时期,八千个山东女孩以当兵的名义送到沙漠边疆,实际却是去嫁给官兵,为其繁衍子嗣的故事, 《补天》也是从历史的空隙中寻找人物的存在价值;新编现代戏吕剧 《回家》根据感动中国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他将创作角度放在 “思乡”主题下,通过台海两岸人们的思乡为立准点,将友情、亲情、爱情融汇在一起,发人深省;川剧 《铎声阵阵》将北嘉陵江流域的生活风貌作为社会背景,从中展现了半个世纪川北两个大家庭之间的复杂命运。
新编戏曲现代戏在表现方式上注入了大量本地区的文化因素,现代戏将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作为创作的主要载体,从而也发挥出戏曲具有展现地区民俗文化的功能。如秦腔 《狗儿爷涅槃》,在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农民分田分地的憧憬与希望才刚刚实现,但却出现不可挽救的集体化耕作,喜悦戛然而止,主人公狗儿爷面对这一变故却无能为力,这一强烈的情感转折,让人物的命运更具震撼力,因此戏曲也成为了表现陕西民俗文化特征的工具。秦腔高亢嘹亮的唱腔,更能深化作品蕴藏的巨大能量,感人肺腑。在这一段戏中,演员的大段唱词是采用符合陕西地域特色的剁句,剁句紧凑有致,再加上音乐的大肆渲染,强大的迸发力与主人公内心的疑惑与愤懑完美衔接,让观众在人物与故事之间来回撕扯,引人深思;湘剧《月亮粑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全剧都使用湘西山歌作为音乐主体,而且还插入了民乐和交响乐,多种音乐融合交织在一起,使得音乐丰富而具有创意。在使用本地特色音乐以外,它还加入舞蹈元素,再配合以戏曲的程式性动作,音乐、舞蹈、程式性动作三者融合在一起,如临其境,让观众对普通人梦想的实现又充满了希望。总导演张曼君说: “戏曲的生活化、古老湘剧的现代化是这部戏的最大特色。”;川剧 《铎声阵阵》以儿童的视角完成历史的跨度,使用9段四川童谣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串联起近40年的悲欢离合;秦腔作品 《西京故事》反复吟唱陕北民谣。
三、现代戏趋向 “戏曲化”
现代戏的 “戏曲化”,普遍认为是将戏曲作品打上现实题材的标签,再通过戏曲的程式化动作表演出现代的题材与现代的主人公,每部现代戏都要谨遵戏曲 “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舞台表演规律,这样才能与传统戏曲审美相契合,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困难得多。最初对于现代戏 “戏曲化”的认识,是跟戏曲现代戏的剧本创作联系起来的,现代戏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将舞台美术精致化,将舞台表演与传统唱腔相结合,大量创新程式化动作与语言风格,吸收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特征,再给予装饰加工。
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戏曲使用传统唱法和传统程式化表演,并不是只能与古代历史题材相吻合,也能演出现代题材,现代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列都可以用戏曲表现出来,而且可以适应。但是,要想戏曲化的表现现代人物和现代故事,就要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细心打磨传统戏曲中的表演方式、音乐伴奏,尤其是程式化的动作与造型,使其与戏曲现代戏的表演风格完美融合,代入情节与人物,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他认为: “现代戏的创作并不是难在为不同的每部戏找到不同的新招式,而在于表演上是否真有可能通过新的行当,建立既异于传统风格又具有内在完整性的新的美学。”而现在有许多戏曲新编现代戏,关注的不是人的生活情感与人生命运,而是以这个行业本身作为创作点,这样做难以让现代戏形成新的行当和新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其区别于传统戏的艺术魅力就更难以维持。近几年一些创作者尽管意识到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新编现代戏京剧 《美丽人生》加入了音乐剧、现代舞蹈等元素,新编现代戏越剧 《江南好人》加入爵士舞、踢踏舞等现代表演形式,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新世纪以来,戏曲现代戏在 “戏曲化”的尝试中,虽然走过弯路,但在教训中依然收获了成长,前景依然无限光明。在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入选的现代戏新剧目多达十多台,而且屡获大奖,评剧 《母亲》、淮剧 《小镇》和豫剧 《焦裕禄》等等都是现代戏剧目,还获得了 “文华大奖”,这是现代戏繁荣发展的契机,这种现象也象征着现代戏新剧目创作必然要超越传统历史剧。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还有一些优秀现代戏剧目因为客观原因未能参加演出,比如扬剧 《花旦当家》、商洛花鼓戏 《带灯》等等。现代戏出现这种繁荣景象,一是与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扶持院团创作现代剧目题材密切相关,这也是现代题材新剧目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二是与现代戏长达数十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密不可分,创作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加之戏曲艺术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创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戏曲必定能攻破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之间融会贯通的难关。
现在,戏曲现代戏正艰难地向着艺术层面回归,创作演出也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无论在舞台呈现、文学追求还是戏曲剧本方面,都更加趋向于 “戏曲化”。只要不放弃对戏曲现代戏的追求和探索,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前景依然美好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