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9-12-23张慧峰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思维

□张慧峰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重要阵地, 教学工作者需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 互联网思维能够激发教学创新,为社会市场培养出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另外,互联网思维助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提升,有效提升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鉴于此,互联网思维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会是未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1.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传统理念。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急需运用互联网优势对资金、人才、技术、策划统筹资源整合以在竞争中取胜,并激发企业效益。 其用户思维、跨界思维、 平台思维等互联网创新思维模式悄然带动着企业产业发展改革。 各企业纷纷抓住创新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机遇,力争完成产业优化升级。 相对应用型高校来说,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是新时代新环境下高校的重大责任。 将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 打破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多维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方面满足社会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大势发展带来的新的人才诉求, 另一方面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的升级。

2.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高校的发展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专业能力建设,建立互惠互利的内外协作教育机制。互联网思维为灵活的职业选择和创业提供了新思路, 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资源更新、把握校企合作等机遇来随着社会市场的诉求而创新发展。将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教学工作者有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大学生可以不再局限于理论表象,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园封闭教学向开放协同交互的教学模式转变。 总之,这种新理念、 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着很大帮助。

3.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共享协调理念,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创新创业人才是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过硬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实践能力。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生成于师生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为了有效地把创新灵感和专业基础结合起来开花结果, 离不开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能有效去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等优势,整合资源,升华创新灵感,促进创新灵感转化成市场化成果,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的困境

1.传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阻滞。传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是教师以自身知识面与创业案例相结合的讲授模式。 学校这种被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信息获取广泛多样的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不高,孤立了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影响教师威望,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变成形象工程,注重硬件建设,打造一些框架性创新创业项目,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深度关注,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做法褒贬各异,这给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从现阶段大学生创业项目来看,大多围绕在餐饮、 百货零售以及教育相关行业等传统模式层面,不难发现是因有中高技术水平的学生比例低。 如此一来,也就停留在传统的创业模式框框中。 若要在创新创业中开辟出新的路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势必要依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随之适时和动态地更新调整。反之,是要冲破阻滞提前预估了解未来“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要求是什么,前瞻性地升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对学生进行实效更强、参与更高的教学,将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切身需求,促进其多方面发展。

2.供给与需求错位的困境。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由于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较少,人才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对薄弱单一,专业课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统筹协调开展,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市场所需应用型复合人才。一些学校课堂外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是以各种比赛为出发点,没能让活动中的创新灵感真正运用到市场化运营中来,使其价值不能发挥到最大。个性化特色教育缺失,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尚在急缺中,供给与需求陷入失衡。

3.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不合理的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逃避的问题,学校的课程开设往往注重灌输基础知识,而忽视学生学习和掌握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或者学校在课程方面一味地模仿发达国家的课程模式,完全抄袭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不论实际可行性如何,理论与实践的处理陷入困境。 “互联网+”具有双面性,其正面开放吸引学生,整合有效资源,激发创新灵感。但其负面是海量碎片化信息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时无法消化辨识信息内容,不能从中挑选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正确信息,碎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在活动体验中深入专注。 由此可见,“互联网+” 也需要良师去引导学生运用其正面能量,如果忽视人的引导作用,理论与实践将会步入误区,进而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思维培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路径

1.重构开放性校园创新创业环境。把“互联网+”的特色优点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创新奖励制度,多方位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线上线下营造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 通过活动发现优秀创新成果,奖励优秀创新成果,扶持成果深度商业化运行,助推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了解国内国外优秀企业文化和市场创新创业需求, 将优秀企业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创业新星来校做巡讲交流。 另一方面,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互补共建的创新创业团队, 扶持其中优秀团队积极面向社会市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把创新灵感运用到实践中去。 或是参加相关赛事,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同时注重校园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不能因为“互联网+”创新创业而沉迷于网络世界。

2.提升专业知识与创业项目融合。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模式和专业化融入度相对较低,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项目讲究跨界与融合,若是创业者的创业项目能够运用高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去运作处理,那么伴随项目成长也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并掌握相应知识,这岂不正是双赢之举? 因此,高校应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机构的课程复合,以便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让学生有能力在创业途中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创业项目有机结合,收获实质性成果。

3.构建一个知行合一的科学平台。创新创业人才是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过硬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实践能力。要实现和达成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需要把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对教育平台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提高个性化和实效性,满足人才培养的能力诉求。在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开发、资源保障等方面,建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平台十分必要。 一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实训平台, 诸如基础实验室、创意工作坊等,努力为各专业基础能力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提供条件,渐进式地彰显教育体系的科学性。 二是注重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诸如各类专业实验室、创客工作室等,提升核心专业能力,真正落实产学研相结合,升华实践成果。 三是针对项目转化的孵化平台,诸如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基地、创客空间等创业孵化中心,多方位指导服务学生专利申请、项目顾问等,让学生依托技术,找准突破,促进成果转化与孵化。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