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成就、问题与前瞻
——基于考生视角

2019-12-23□王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制度改革

□王 荣

高校人才选拔是一项关系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一度废止10年,1977年得以恢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高校人才选拔便紧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于改革中发展,于改革中完善。因此,梳理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历程,总结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探寻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新途径,对于开创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新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历程

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恢复后,一直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改革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 纵观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酝酿期。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酝酿期是指1978~1984年期间。1977年给国家带来了巨变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在中断10年后得以恢复。但是,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前已经暴露选拔标准单一、应试教育盛行的矛盾再次凸显。 因此,1981年在高校人才选拔工作会议上以及教育部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高校人才选拔制度要进行改革,这标志着高校人才选拔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受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处于改革的酝酿期。

2.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试验期。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试验期是指从1985~1998年期间。第二届高校人才选拔科研讨论会1985年1月在广州召开, 原国家教育部在会后确定了进行标准化选拔的试验,在上海高中毕业会考后进行高校人才选拔科目设置的试验,这标志着高校人才选拔正式进入改革试验期。这一期间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力度并不大, 只是作了一些微调,如推行会考制度、减少选拔科目、试点保送生、开展标准化选拔以及收费并轨等。

3.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深化期。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深化期是指从1999年至今。 这一期间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按照 “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原则进行, 着力缩小各地高校人才选拔录取率差距,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选拔科目改革、网上阅卷与网上录取、分省选拔、春季人才选拔、自主人才选拔、取消文理分科、外语一年多考、学业水平选拔纳入人才选拔成绩。改革的目的旨在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发展与提高,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淡化差别与分流,着眼于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纵观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历程,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已基本成型,并渐具中国特色。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 报考高校人才选拔的科目设置、选拔内容、录取方式、录取体制、人才选拔时间、人才选拔年龄的调整都不断改革, 其目的旨在探索出科学、合理、公平的选拔人才新机制。

二、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

高校人才选拔是高等学校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一项昭示社会公平,遏制社会上人情、权势和金钱等不正之风的制度,为社会各阶层向上流动建立了最为公平公正的秩序。从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之处很多,限于篇幅,以下仅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教育层面和制度层面,择其要者而述之。

1.观念层面。1977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 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人才选拔,以统一选拔、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其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广大群众,特别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更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成为粉碎“左”的思想枷锁,推翻“文化大革命”的突出典型;成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破除“两个估计”“两个凡是”的突出典型;成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平反的突出典型;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恢复高校人才选拔并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入学选拔,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

2.技术层面。技术层面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标准化运动, 它是我国人才选拔领域走向现代选拔的开端。当时从命题、实施管理、阅卷到分数报告与使用等4个主要环节,均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和依据心理测量学理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革,同时,引进了双向细目表、误差控制技术和多项选择题等技术。进入21 世纪,随着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元素注入选拔的各环节中。从网上报名、网上选拔、电子监考到网上阅卷等诸环节,选拔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这样说,选拔技术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保证了选拔的公平竞争,提高了选拔的效率,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教育层面。中国高等学校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与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的改革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所说,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恢复、拨乱反正是突破口,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行动。 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围绕着教育选拔科目、选拔内容、选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不断推进。自恢复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以来,我国有1 亿多人参加高校人才选拔,今天社会各行各业技术管理人员、骨干及精英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这是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这一突出贡献又强烈地昭示高校人才选拔的成就。

4.制度层面。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创新是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就制度层面而言,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恢复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结束“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工农兵推荐入学制度,其影响最大,使社会重视人才的风气得以重建。之后又在艺术和体育专业单考、3+X 选拔科目组合、高中保送生制度、春季高校人才选拔、分省命题,以及试点的高校自主人才和以公平公正为核心要求的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的“阳光工程”制度化建设,使得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完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又极大地维护了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权威性、 公平性和科学性,它对其他一系列选拔制度,甚至是教育制度建设和创新发挥着示范效应,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可以这样说,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无论是在观念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在教育层面和制度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进步,当然,在其他层面也有探索和进步。通过这些改革极大地维护了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人民群众对此高度认同。实践证明,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总体上是一个公平、合理的好制度,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选拔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人才选拔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其可圈可点之处也很多。但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始终未能突破分数至上、统招统考的制度设计,一直在围着高校人才选拔形式和内容调整,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选拔标准较单一。目前我国高校人才选拔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分数,选拔标准比较单一。 尽管高校人才选拔的分数具有可信度高、可比性强的优点,但它只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反映,缺少全面、综合的学生素质评价。高校人才选拔的录取依据忽略了学生的学术倾向、个性特征、综合素质、道德修养等,仅仅只看分数,导致许多有发展潜力、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被拒之大学门外。这种以高校人才选拔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做法,不利于选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考生,一些偏才和怪才往往被压抑和冷落,得不到深造的机会,埋没了特长生成才的机会。

2.保送生政策异化。为了缓解高校人才选拔竞争之压力,避免应试教育之弊病,我国试行了一种以保送为辅、以选拔为主的保送生制度。 该制度作为对高校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补充,如果实施得当,确实能在促进素质教育、消除应试的片面性和选拔特长生等方面发挥作用。然而,一些中学为了保证升学率,则“荐良不荐优”。随着保送生之规模不断扩大,其产生的问题更加严重。受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 金钱和权力逐渐侵蚀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以前的“荐良不荐优”则进一步演变为“送官不送民、推劣不推良”。 尽管高校因保送生制度拥有较大的人才选拔自主权, 但也因不正之风导致保送生制度千疮百孔,面临信任危机。 其结果是教育部不得不于1998年对保送生制度进行优化, 要求保送的学生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综合选拔,并将保送生的数量控制在5000 人以内。

3.自主选才难自律。为了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利,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法人实体,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给予高校在多元化选拔人才方面更多自主权,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需要,国家开始试行自主选才制度。 然而受传统社会权利、利益关系的影响,相关的自主选才录取细则未能建立,操作程序欠规范,社会监督缺乏,导致一些高校滥用自主选才权力, 将一些有一定社会关系或者经济地位,但分数不够、 特长不佳的考生通过各种途径招进了高校,而把一些本该进入高校的考生拒之门外,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妨碍社会公平、公正。

以上仅是高校人才选拔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深刻而稳健的改革筹划,那么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困难,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公平正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展望未来, 我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也有许多重要机遇。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为以后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通过深化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改革方案设计的公平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这些因素在为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提供支持的同时, 也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发展水平和实施效果。 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采取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方式对高校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

1.制度建设先行。目前,我国人才选拔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之需要。现有的人才选拔法规有许多新问题无法可依,对违纪者处理标准不易把握,给徇私舞弊、不正之风造成可乘之机。 因此,高校人才选拔要改革,制度要先行。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尤其是人们诚信缺乏、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滞后的实际情况,整个人才选拔制度都要制定法律, 要确保人才选拔所有程序都要有法规可循,有必要建立《考试法》和《招生法》;同时,要对已制定的三个统考法规《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规则》《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进行重新修订,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易操作的细则。从法制上规范人才选拔工作,使相关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规制度组织人才选拔工作, 也能依照法律规定对人才选拔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者实行惩处。

2.录取标准多元。目前,我国人才选拔制度还不太合理,其选拔范围、选拔方式和录取评价还比较单一。因此,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选拔评价系统和录取方式,选拔评价系统和录取方式要有助于反映考生综合素质、探究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可将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考生高中阶段学习情况及个性特长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与高校人才选拔成绩一起作为重要的评价录取依据,并逐步增加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考生高中阶段学习情况及个性特长等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这种采用综合因素选拔人才的方法能较好地避免传统高校人才选拔“一次选拔定终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高校真正选拔到优秀的人才,避免基础教育向应试教育方向畸形发展。

3.高校人才自选。当前,中国仅有少数重点大学享有相当有限的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力,而绝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力。 可以说,中国高校介入人才选拔过程的权限十分有限。 因此,各高校要在遵守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灵活采取各种特殊措施,切实用好高校自主选才权力,让高校自主选拔人才能更多地考虑考生尤其是个别有特长的学生对专业或个别特殊专业的适用性,更好地体现高校所设置专业对考生的某些特别要求。 高校自主选拔人才不会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反而有助于遏制腐败、促进高校自律,给高校创造更加公开、透明、民主的人才选拔环境,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20%的毛入学率, 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各高校对自身学校的声誉比较珍惜。

4.选拔环境优化。选拔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选拔改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因此,高校人才选拔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优化选拔改革环境。当前,需要着重优化以下“三种环境”。 一是经济环境。 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取得成功、实现选拔制度改革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二是文化环境。要转变人才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为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是体制环境。 要彻底改革高校人才选拔各科试卷命题, 改变以分数为唯一依据选拔学生的制度,建立多元分层的评价制度。

猜你喜欢

人才制度改革
人才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改革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改革备忘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