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康复专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9-12-22申梓桐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 申梓桐(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1 、体育在大众心中的发展
1.1、大众对体育的认识转变
体育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被认为只具有观赏性、公益性,属于日常生活之中娱乐消遣的一部分,进而被否认其具有的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于是体育成为依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附属品,无法进入市场流通,无法实现自我造血及更新,也就无法实现其本身价值,从而造成体育潜在资源的浪费。
而新兴的体育产业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认为体育除了有促进人个体生长发育的本质属性之外,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形成体育产品和相关服务,其衍生品可作为商品进行市场流通,体现其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性。体育内容的相当部分可以而且应当纳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纳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完整经济过程。对体育属性认知的突破,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丰富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并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使体育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市场,通过市场调查社会需求,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提高体育产品利用率,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以实现体育资源的增值,从而为体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2、培养健康的体育消费观
在计划经济期间,因政府主导生产、资源配置及产品销售,体育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提供,人们也逐渐接受并习惯了这种不花钱的服务。在国家政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影响下,大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体育公共产品质量及数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逐步从一开始的被迫运动转为期望运动。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人们会有选择性的进行适合自己身体状况以及经济能力的运动方式。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体育休闲娱乐,其丰富有趣的体育产品以及服务激发了大众的热情与积极性,鼓励人们以公平交易的形式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中,感受运动的魅力,使大众养成付费买健康的体魄、买运动的体验、买轻松愉快的心态的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行为,理性消费。这种健康、理性的消费既能强健体魄又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消费观念的深刻改变,不仅改变了个人与家庭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且改善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无法想象的动力。
2 、体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附属品
2.1、运动产生的伤病
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于从身体活动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享受运动竞赛的带来的乐趣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各类各样的体育活动都有其潜在的危险性。例如近年来的马拉松热,在参与活动前如果活动不充分或者超过体能的负荷,会出现膝关节疼痛,半月板损伤,更严重的导致死亡;全民羽毛球运动,在运动中剧烈的救球和变向,会出现膝盖疼痛,小臂、大臂拉伤,跟腱损伤或者断裂,在起跳杀球时,腰背部的反复过伸容易引起肌肉损伤或脊椎疲劳骨折。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如肌肉损伤、昏厥、组织出血、心跳紊乱及呼吸骤停等。有些运动伤害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对身体的损害非常大,所以必须引起大众的重视并正确对待伤病。
如果每次运动后,不进行休息调整,也没有充分的做拉伸训练,顶着肌肉酸痛继续锻炼,就会出现运动过量的问题,超负荷运动不仅会引起人体肌肉酸痛,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的疾病。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众缺乏体育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一短板。
2.2、运动康复进入大众视野
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大众化,与之相伴的运动损伤以及运动过程中的合理负荷量、营养搭配及运动后的超量恢复等相关知识急需大众的了解,运动康复也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运动康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到1945年间,西方国家开展为负伤士兵、工人的治疗护理项目,在骨科和物理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多学科协同治疗的工作模式。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大力发展康复医学并运用至今。相比较,尽管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一起被WHO定义为四大医学,在我国的概念和地位却都有些黯淡。如今,运动康复专业——一门新兴的由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在我国慢慢发展起来。此专业是为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是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的学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建军认为康复医学是综合的运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与社会的有效措施对伤病后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的功能训练为主的干预,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帮助其回归社会。
3 、运动康复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计划开设运动康复专业,2005年经批准开设,它是中国第一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院校,至今才不到十五年的时间。研究数据表明,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50所左右,而以每届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北体为例,每年100个高质量毕业生已是上限。以我国的省份数量做比较的话,我国一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如果100个应届毕业生送到全国各地任职的话,每个省也就2.94个人,还不到3个人。而国家队和省队的运动训练中心,至少每个队都要求配备一名治疗运动损伤的专业医生,更不要提指导大众运动的健身中心了,岗位多而人才不足成为了运动康复成长的“绊脚石”之一。
据调查,在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中,康复师与大众人群的比例平均为30-70:10万,而在我国,比例仅为0.4:10万,两者竟相差125倍。国家卫计委统计,2015年中国康复医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仅有7111家康复机构,而同期的美国共有各类康复机构29177家,相较于其他医疗机构、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康复机构实属匮乏。所以专业康复机构的短缺也是我国运动康复成长上的又一道坎儿。
随着我国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复医疗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医保报销以及转诊制度的制约,康复科室以及医院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潜在的需求并没有被全部释放。但随着GDP的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了消费者对于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的追求,激发潜在康复需求。但我国的万元以上的康复设备供需缺口达到6.94万台,资源满足率仅为14.16%。
4 、发展策略
4.1、明确培养目标
只有明晰并确定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能系统的进行教学体系的规划、教材的选定与使用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借鉴了之前学者们对运动康复的理解与理想规划,我认为,如果体育人想要从事运动康复专业,首先是各方向的专业要求差异较大,课程方案不够完善,是偏重于医学还是偏重于体育,在目标未明确的情况下,容易使得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更容易使得运动康复专业鱼龙混杂。而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过硬,对体育的理解比医学生更深刻,这使其更能在社会上找到准确的、被社会所认同的、更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4.2、规范课程设置
课程需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设定,从现有的体育专业的运动康复课程来看,基础医学以及临床的课程安排较少,医学性相对较弱,与医学生相差较大,工作的竞争力相对也就较弱。所以体育院校要想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就要在充分借鉴学习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将运动、康复、健康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超过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体育人在运动康复领域打下基础。
4.3、完善师资培养
由于运动康复学是一门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渐发展起的学科,我国的体育院校师资大多是理论课教师,缺乏临床康复治疗的实践经验。所以很多高等体育院校聘请的往往是医学临床康复专业的高级教师或医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践上的不足。但又一弊端反而出现,虽然这些外聘教师医学知识扎实稳定,但缺少对于体育的知识又知之甚少,很难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所以,培养一批集体育于医学于一体的专业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4.4、加强硬件建设
在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道路上还有一大问题,就是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配备不完善,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和教育实习基地的扩展才能够进一步带动本专业的学科建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实习地点都是学校或者健身房,缺乏专业技巧,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特点及优势。应该与医院的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以及个人的康复诊所建立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加强其对专业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更强劲,促进专业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运动康复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其专业设备配备更加齐全、康复师的水平更加专业、相关学科建设更加完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完善了师资的培养,加强了硬件设施的配备,才能培养出容体育、康复与健康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的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