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复治疗师角度浅谈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
2019-12-22傅宇彤任美芳傅行礼
傅宇彤,任美芳,傅行礼
(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江苏 金坛 213200;3.江苏大学医学部,江苏镇江212001)
康复治疗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治疗对象普遍存在诊疗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患者因长期患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治疗正常进行。治疗师是康复治疗的一线工作者,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沟通是治疗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是临床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治疗师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营造一个让患者感觉安全、可靠、受尊重和理解的诊疗氛围,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亲切平和的语言能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消除患者入院后的紧张,减轻病痛,增强信心,对治疗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医患沟通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1.1 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1]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闹、袭医等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很多时候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由于医患双方对疾病存在认知差异,医患信息不对称等[2],患者往往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了解康复治疗,有的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期望值过高,错误认为康复治疗能使自己恢复到和患病前一样,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如果双方缺乏交流,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和其家属对医疗服务不满,对治疗师产生误解。
1.2 医务人员沟通意识及技巧的缺乏,是影响医患关系最主要的医方因素之一[3]
当代治疗师大多数是刚毕业不久的独生子女,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沟通能力和技巧相对欠缺,对疾病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处理办法,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1.3 转变康复治疗观念,增强沟通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康复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疾病康复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过多依赖仪器设备,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减少[4],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一旦康复的预期与疗效产生落差,患者及其家属就会对医院及治疗师产生不满,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 掌握并善用沟通技巧,提升康复治疗效果
2.1 现代医学模式重视沟通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治疗疾病,这就决定了医学技术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康复治疗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涉及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一个技术精湛但缺乏沟通技巧的康复治疗师,其康复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良好的沟通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润滑剂,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康复技术,因此学会有效沟通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增强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提高康复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2.2 有效沟通的技巧
2.2.1 以诚相待的首次沟通 首次沟通要以诚相待,耐心倾听,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同情,要让他们感受到治疗师是在尽力帮助他们。切不可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冷漠态度,更不可批评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康复意识,延误治疗时机等[5]。
2.2.2 平等对话的深入沟通 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要给予充分尊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基于患者的病情与对方深入交流,平等对话,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2.2.3 通俗易懂的沟通 康复治疗的对象文化层次各不相同,沟通切忌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生僻字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交流。
2.2.4 在沟通中使用共情 共情即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共情能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促进患者更多地与治疗师交流,反馈疗效;共情也可以使治疗师更准确地察觉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2.2.5 巧用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是语言范畴以外人类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包括仪表服饰、形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及肢体接触等[6]。运用好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样能达到关怀、理解、安慰、鼓励等效果。比如,对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的患者,点头微笑或轻拍患者以示鼓励等。这些非语言沟通都传递着治疗师的关爱和理解,对促进医患和谐、增强患者康复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6 善于倾听 沟通的意义在于理解,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要学会倾听。要鼓励患者说出他们的想法和顾虑,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
3 治疗师与不同对象的沟通
康复医学具有多科性和跨科性的特点,治疗师应当尽可能争取得到患者的支持与配合,除了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也要与医生和其他治疗师交流,广泛获取有用信息,以便为患者康复制订最优方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3.1 与患者的沟通
3.1.1 与不同性格患者的沟通 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是病、伤、残者,患者在长期康复治疗中,往往因身体功能障碍带来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忧郁、急躁、冷漠、灰心、疑虑等性格特点,针对这些患者的不同心理,需采取相对应的沟通方法。比如对急躁型患者,要认真听取患者的陈述,说话要精简易懂,态度要诚恳耐心;对焦虑抑郁型患者,治疗师应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主动为其讲解康复基本知识,指导训练方法和技巧,如怎样抑制异常肌张力、诱发分离运动等,让患者看到康复治疗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3.1.2 与有心理障碍患者的沟通 由于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道德修养不同,对沟通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患者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压力大。年纪轻的患者顾虑多,很容易出现焦虑及抑郁等情绪,不愿主动参与训练,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7]。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关爱患者,要多用鼓励性语言,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耐心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消除思想顾虑,从而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3.2 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家属能提供重要的照顾和支持,有时患者没意见,而家属顾虑重重。掌握与不同类型家属的沟通技巧,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仔细解释治疗方案,争取得到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治疗师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基本的康复技能培训,动作尽量简单实用,以便他们能督促和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例如,脑瘫患儿家属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很重,常表现为急躁、焦虑、自卑,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口角。对这类家属,需要有耐心和同情心,不论患儿家庭情况如何,都应平等对待,悉心关爱,获得患儿家属的认同,从而为下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3.3 与医师和其他治疗师的沟通
治疗师应主动向医师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以便制订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应及时向医师反映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医师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的参考。由于专业方向不同,治疗师不可能完全掌握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所以要了解其他治疗师的评估结果及治疗方案。例如:与其他治疗师共同探讨患者是否存在失语症、认知功能障碍等,训练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争取医师及其他治疗师的帮助,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4 康复治疗不同阶段中的医患沟通
4.1 康复治疗前的沟通
4.1.1 有准备的沟通 作为康复治疗师,要有计划性地将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首次接诊患者前,治疗师通过查看病历及相关检查报告单等,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评定结果和治疗计划,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经济状况等,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沟通内容,建立几个共同话题,使患者体会到积极的康复治疗对其本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8]。
4.1.2 首次评估时的沟通 治疗师应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治疗环境、训练器械、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感到你是一个经验丰富、敬业的治疗师,从而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感。
4.1.3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康复治疗前,从患者病情出发,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严重程度,向他们讲解康复治疗方案、可能达到的效果及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参与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4.2 康复训练中的沟通
4.2.1 治疗中注重信息反馈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叮嘱患者要注意方法,保证训练安全有效。训练中应注意与患者互动,消除患者的疑虑。多给予患者鼓励,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对其取得的进步及时肯定,激发其潜力,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4.2.2 治疗中的心理疏导 部分患者对康复治疗不理解,悲观消极,容易激动。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消除,可能发展成心理障碍,并对以后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治疗师要待患者情绪稳定后予以疏导。对心理容易出现波动,甚至放弃治疗的患者,定期邀请康复疗效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坚持,使患者以最佳状态继续投入康复训练。
4.3 训练后的沟通
4.3.1 复诊时的沟通 全面了解患者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心理状态、有无抵触情绪、能否坚持治疗,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对康复治疗的期望值,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订下个阶段的康复目标,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4.3.2 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效果,也能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因此,及早进行康复教育很重要[9]。治疗师应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告知患者主动锻炼与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出院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出院后可通过电话回访等,督促患者坚持康复锻炼。
康复治疗任务重、时间长、见效慢,治疗师在临床工作中要有耐心。有效沟通是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石[10]。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师要加强学习,积累相关经验,努力掌握沟通技巧,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取得患者的信任,达到既重视疾病,又重视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使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