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学中医伤科学术思想及特色传承研究

2019-12-22邹来勇涂国卿汤群珍朱玉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旴江伤科学术思想

邹来勇,涂国卿,汤群珍,朱玉辉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旴江医学历史悠久,在中医骨伤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中以元代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代表。旴江医家中医伤科学术思想及特色技术部分以书籍等形式流传至今,然而还有大量方药及治疗方法流散在民间,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并传承显得十分重要及必要。

1 历史渊源

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医家,如“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他们思想上百家争鸣,治疗技术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旴江医学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一支,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强调以“医药并重、医药共建”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旴江为江西省抚州市(古为临川县)抚河一带流域,素有“才子之乡”之称。如唐宋文学八大家王安石、曾巩,“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旴江医学”由江西中医学院知名医史学家杨卓寅教授首次提出[1]。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就有七家出自旴江流派,如妇产科及外科专家陈自明、脉学及药学专家黄宫绣、临床专家龚廷贤、医学教育专家李梴、医学专家谢星焕、骨伤科专家危亦林、痨病专家龚居中等。近现代以来,旴江医学流派依然散发着其无尽的魅力,涌现出如李元馨、傅再希、傅思义、黄植基等医学名家。

旴江医学的鼎盛与传承与当时流域内“建昌帮”药业及金溪印刷出版技术发达密切联系,故而旴江各学科如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伤科、针灸科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方法都形成了地方特色,丰富了中医学术内容,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其中旴江医学的骨伤科流派颇具特色,疗效显著,流传久远,传播甚广。因此,深入发掘旴江医学,使其古为今用,发扬光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2]。

2 方药特色

中医疗效与中医师治疗技术及中药质量密切相关,医师开出的好处方如果中药质量不行,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威胁到患者安全。建昌(今抚州市南城县)药帮简称“建昌帮”,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上在中药业界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的谚语。“建昌帮”炮制饮片要求“形、色、气、味”俱全,形“斜、薄、大”,色“鲜艳、光泽”,气“浓郁”,味“纯正”。工艺以炒、炙、煨、炆、蒸法为特色。如附子的“煻灰火中炮炙”煨制法,别具一格。中药材具有毒性低、疗效高等特点。建昌药帮的发展与旴江医学的形成密切相关[3]。

方剂是医师治疗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旴江医家运用方剂各具特色。如元代抚州南丰人、中医骨伤代表危亦林所编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2 500余首方,有验方、效方、单方、秘方,又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经典方。方剂随证加减,不泥古,方有所得。立论精当,讲究实效,这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如海桐皮散治肾气不足,血气未荣,脚趾蜷缩无力,不能伸展,在药物组成、服用方法上都具有特色,药用海桐皮,牡丹皮,当归,牛膝,山茱萸,补骨脂,加葱白二寸煎,食前服。临床有借鉴,推广有意义[5]。

清代著名医家黄宫绣,旴江(现名抚河)流域宜黄人,其在继承前贤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在本草学方面总结创新,正误纠偏,“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本草学家,而且是一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医学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他的临床本草学术思想应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和精研[6]。如“刘寄奴”一药,古书记载可破血止血,却未言其功效机制,黄宫绣则阐释道:“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癓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愈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夏循礼[7]从医案的角度考查了黄宫绣的本草研究学术思想,认为《本草求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本草研究著作。可以说黄宫绣在中药学及脉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也对中医伤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临床医案

危亦林详细描述了四肢骨折、脱位、跌打损伤的正骨手法,麻醉技术等,建立了正骨科这一独立的学科。特别对骨折脱位的诊断分类、整复固定以及手术麻醉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发明,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如在“正骨兼金锨科”中详细介绍了肘、臂、腰、膝等部位骨折的整复方法,其中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世界最早[8]。

明代抚州金溪人龚居中著《红炉点雪》,全书4卷,卷1、卷2论述痨瘵,卷3为杂证补遗,卷4为灸法及养生调息等,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9]。如卷4“痰火灸法”虽篇幅不多,但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对后世启发极大。如热证、阴虚证传统意义上来说属于禁灸之证,而龚氏却极力提倡艾灸法,龚氏提出灸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义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这一论述打破了传统中医学理论,独具匠心,阐前人所未述,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极大地发展了艾灸理论。

清代抚州南城人谢星焕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及前人经验,编写了《谢映庐医案》这一经典医案。许多医案目前还有借鉴意义及研究价值。谢氏代表作《得心集医案》使用大量经典方剂及时效病案,创制新方治疗疑难杂病,许多医案对现代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0]。如记载肝郁胁痛病症:青年寡居刘氏妇,平时多郁,具有肝气不调之证,中秋时大便下坠,欲解不出。有医师用大黄丸疏导之药,症状反而加重。谢氏论为独阴无阳,正值天令下降之时,下坠之症,脉浮大且缓,系中气久伤,继受风邪入脏无疑。肝气郁而不舒故两胁满痛,四肢独热,亦为风淫末疾之义。月经不行,乃风居血海之故。使用三奇散,加升麻以提阳气,复入当归少佐桃仁以润阴血,血数升而愈。

4 传承推广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仁者爱人、济世救人为核心的医学道德。中医学传承发展离不开传统跟师学徒,师傅的身心言教对于医德的发展及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旴江医家多出身世医家庭,对于其学术思想及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医学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古而不泥古,传承加以创新,是旴江文化的精髓,也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11]。何晓晖等[12]研究发现传承与创新也是旴江医学最突出、最鲜明的学术特征。旴江医家著作不但传承与发展了中医学四大经典,而且又有所发挥,具有许多特色的理论及技术。其名说纷呈,名术璀璨,名方辉映,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现代学者对旴江医家伤科特色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做了一定工作。但是,深度和广度尚不足。王萍[13]认为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后世医家受前贤的影响是肯定的。除此之外,旴江医学作为一个地域性医学群体,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相近,同地域内医家间的学术交流也是必然的,对旴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研究,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针对领域内特定病证人群的医疗经验。旴江医家的《世医得效方》《小儿推拿秘旨》《医学入门》等著作流传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当地的医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世医得效方》有关伤科药物的使用及手法复位在日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旴江医学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地方流派,应努力发掘,继承发扬[14]。目前旴江医家的著作还有很多没有深入研究,特别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术还未研究,如黄宫绣著作《医案求真》目前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所有这些,有待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期达到更好的发掘效果[15]。整理和研究黄宫绣的学说,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价值,对于发展旴江医学及充实中医学宝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对目前学界有关谢星焕临床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认为其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尚须深入发掘[17]。龚居中著作较多,而目前较局限于《红炉点雪》等二、三部著作,还有大量著作尚未问津,力度显然不足[18]。因此,旴江医家包括中医伤科技术及特色的研究,对于发扬旴江医学特色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医发展促进了地方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地方医学流派对于中医药技术的传承及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旴江医学流派在江西乃至全国中医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努力实现旴江医家学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科研、保健等多方面,从而使旴江医学这一灿烂的医学明珠发出应有的光辉[19]。旴江医家著作涉及内经、伤寒、金匮等基础理论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各方面,医派人物众多,理论渊博,经验丰富,博大精深。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旴江医学研究总结不够,特别是有关伤科特色研究未深入开展。对旴江医家中医伤科学术思想及特色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地方医学发展,对于现代中医药学者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必须加强学习及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旴江伤科学术思想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